
第17期
《苏州记》
作者:王睿陶
诵读:心想事成
音审指导:静心
苏州记
从北方的白山黑水一路向南,车轮碾过淮河的晨雾,终于在某个细雨初歇的午后,踩进了苏州古老的城区弄堂。脚下的青石板被岁月磨得发亮,缝隙里还嵌着经年累月的青苔,沾着昨夜的雨痕,踩上去偶尔会溅起一点细碎的水花,凉丝丝地漫过鞋面。
微风裹着江南特有的水汽拂来,先带来巷口茶馆飘出的龙井清香,接着是评弹的调子从某扇半开的木窗里钻出来——三弦轻轻拨,琵琶慢慢捻,吴侬软语裹着水汽,像含了颗清甜的梅子,顺着耳朵滑进心里,连空气都变得黏着又柔软。抬头时,总能看见竹竿从两侧的老屋檐里斜伸出来,晾着素色的棉衬衫、靛蓝的土布围裙,还有小孩的碎花小褂,风一吹,衣裳就轻轻晃着,影子落在斑驳的粉墙上,像老相册里晕开的旧影像。
巷子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老太太提着藤编菜篮走过时,竹篮里茭白和水芹碰撞的轻响,还有远处卖桂花糖粥的梆子声,“笃笃”两声,把时光都敲得慢了些。路过一家开了几十年的裁缝铺,玻璃柜里还摆着老式的蝴蝶牌缝纫机,老板娘戴着老花镜,手指捏着软尺在布料上比划,针脚里都透着安稳。
后来拐进一处私家园林,满园人潮汹涌,大家举着相机对着亭台楼阁连拍,我却总觉得隔着一层热闹。索性避开人群,沿着石子铺就的小路往深处走,看青苔爬满太湖石的褶皱,听锦鲤在池塘里拨开水面,尾鳍扫过浮在水面的睡莲,漾开一圈圈浅淡的涟漪。穿过雕花的廊架时,阳光透过木格窗的菱形花纹洒下来,在青砖地上织出细碎的光影,伸手去碰,指尖能接住一点暖融融的光斑。
我忽然开始想象,若是几百年前,自己或许就生活在这里——清晨在廊下听檐角铜铃轻响,看麻雀落在石榴枝上啄食;午后搬张竹椅在小亭里看书,风把书页吹得哗啦响;傍晚跟着家人去巷口买刚出炉的蟹壳黄,热乎的香气能飘出半条街。这样一想,再摸一摸廊柱上温润的木纹,那些看不懂的造景手法、不明白的空间布局,好像都不重要了。
我本是从苍茫辽阔的北方来,见惯了冬日的漫天风雪、秋日的千里麦浪,却偏偏栽在了苏州的温柔里。墙头的爬山虎绿得发亮,藤蔓顺着砖缝蜿蜒;河边的垂柳垂到水面,枝条轻扫着波光;连石缝里都能钻出几株叫不上名的小草,顶着星星点点的白花。走在这样的巷子里,连呼吸都变得轻快,只想把脚步放得再慢些,跟着风的痕迹,走过这段藏着几百年时光的路,把江南的湿润与柔软,悄悄揣进往后的日子里。
王睿陶,工程造价专业背景,深耕建筑行业造价领域,以精准数据为笔,勾勒项目成本脉络;亦怀文学热忱,以细腻文字为舟,漫游人文星河。偏爱与文学为伴,从经典名著中汲取人文养分,于散文诗篇里沉淀内心力量。
心想事成: 哈尔滨人,喜欢文学,热爱朗读,用声音传递爱和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