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樱花节
文/秋草红枫 河南·方城
在咱北方这旮旯,要说春天最热闹的事儿,那非故乡的樱花节莫属。这樱花节啊,就像一场盛大的乡村派对,把平日里安静的小村子搅得热热闹闹,也让像我这样在外漂泊的游子,心里头多了份牵挂。
早些年,咱这村子可没这档子事儿。村头那片樱树林,在老一辈眼里,就是个普通的地界儿,春天开点粉白粉白的花,看着是挺好看,可也没人当回事儿。那时候,大家伙儿都忙着春耕,谁有空去赏花啊。可后来,不知道从哪儿刮来一股风,说这樱树开花能搞个节,吸引人来看看,说不定还能带动村里的经济。一开始,村里有些老人还直摇头,说这是瞎折腾,好好的地不种庄稼,搞啥花节。但年轻人有想法,觉得这是个机会,硬是张罗起来了。
我还记得第一届樱花节那会儿,场面那叫一个乱。村里的大喇叭扯着嗓子喊,让各家各户把屋里屋外收拾干净,可还是有些人家门口堆着杂物,像个小垃圾场。路也是坑坑洼洼的,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大家的热情。开幕那天,天还没亮透,村口就挤满了人。有本村的,也有从邻村赶来的,大家都想看看这新奇的“樱花节”到底是啥样。
走进樱树林,那场景简直像进了仙境。满树的樱花像雪花一样飘落,风一吹,花瓣纷纷扬扬,落在头上、肩上,就像下了一场粉色的雨。孩子们在树林里跑来跑去,伸手去接花瓣,咯咯地笑着。老人们坐在树下,眯着眼睛,享受着这温暖的阳光和清新的花香,嘴里还念叨着:“这花啊,看着就是舒坦。”
村里还组织了各种活动。有唱大戏的,那唢呐一吹,锣鼓一敲,演员们穿着花花绿绿的戏服,在台上咿咿呀呀地唱着,台下围满了人,有坐着的,有站着的,还有踮着脚看的。大家一边看戏,一边嗑着瓜子,唠着家常,那氛围,别提多热闹了。还有卖小吃的,烤红薯的香味飘得老远,引得一群孩子围着摊子,眼巴巴地看着,口水都快流下来了。我买了个烤红薯,咬上一口,甜丝丝的,热乎乎的,一直暖到心里。
随着樱花节一年一年地办下去,村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土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两边还装上了路灯。各家各户的房子也翻新了,有的还盖起了小洋楼。村里还开了几家农家乐,游客来了可以品尝地道的农家菜。那些曾经反对办樱花节的老人,现在也成了忠实的“粉丝”,每天都会到樱树林里转转,看看花,和游客聊聊天。
不过,这樱花节办得好了,也引来了一些争议。有人说,现在这樱花节变了味,成了商家赚钱的工具,到处都是卖东西的摊位,把樱树林搞得乱糟糟的。还有人说,游客多了,环境也受到了影响,地上到处是垃圾。我听了这些话,心里也有些不是滋味。
有一次,我在樱树林里遇到一位老人,他坐在树下,默默地看着满树的樱花。我走过去和他聊了起来。老人说:“这樱花节啊,就像一把双刃剑。它让咱村子富了起来,也让咱的生活变了样。可要是只顾着赚钱,把这好好的环境破坏了,把咱这乡情乡味弄没了,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老人的一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是啊,这樱花节到底应该怎么办下去?是继续追求商业利益,还是回归最初的纯粹?我想,这不仅仅是咱村子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乡村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难题。
如今,每年的樱花节我还是会回来。看着那熟悉的樱树林,看着村里人脸上洋溢的笑容,我知道,这樱花节已经成了咱故乡的一部分,成了大家心中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只希望,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樱花节能一直办下去,办得越来越好,既能带动村子的发展,又能保留住那份浓浓的乡情和乡味。让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故乡的温暖和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