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女人是歌》作者:董艳菊
勇立潮头 演奏时代的颂歌
——读《女人是歌》
文︱袁福珍
读了女作家董艳菊的长篇小说《女人是歌》,令人感动,值得深思。“大风起兮云飞扬”,小说主人公“豆苗”正是乘改革的浩荡东风,勇立潮头,成为典型的女企业家、共产党员的杰出代表。她在改革的浩荡东风中,为时代而歌,为家乡致富创新奋斗,呕心沥血;为百姓谋幸福竭尽全力。为此,我为《女人是歌》小说中豆苗志向高远、雄起八方、气冲斗牛、顺势而为,致富家乡、东风放歌,为村民幸福、安宁、和谐而赞;为豆苗(林凤鸣)的心怀希望而赞;为小说鲜明的主题思想,反应时代强音而赞。
一、“党的政策好”——为时代讴歌
众所周知,作者起笔“1986年秋”,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之时,尤其是在东北农村的县、乡、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获得,在1984年政府颁发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也就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让农民走上致富奔小康的富裕之路,已在乡村全面铺开,吉林农村改革的洪流更是澎湃激荡。这时恰好豆苗高中毕业返乡务农,出嫁并走向农村“新生活”开始。
机遇和挑战、改革与创新、解放思想、融入时代,作新时期的改革者,便是小说的核心与要义;作者通过豆苗乘改革雄风、破万里巨浪,呕心沥血改变家乡面貌之“盛举”,称颂其生命轨迹的凝练与升华。富有时代意义。 有高中文化、智慧非凡的“豆苗”,很快便把改革的信息政策聚集吸收,把改革的大势逐步了解,把自己及乡村振兴的目标制定记牢,适应农村的改革环境、气候和致富奔小康的新目标,践行改革发展之路径,极力理解好、利用好党的“三农”政策和一系列改革的路线方针政策。
豆苗的改革创新,像“春风”劲吹:可以承包运输、可以建厂远销产品;可以种植养殖、建水库;可以包山育林等,极具创新思想、改革思想的“女人能人”豆苗,分家、打井、旱田改水田、借钱买拖拉机运输,科学种木耳、组织砸核桃卖钱,全为“致富”服务……
自1986年,到2000以后,她带领村民运用党的好政策“支农贷款”,致使买拖拉机贷款、建厂房贷款,建水库贷款,包山种树养贷款黑木耳菌类、贷款买农用车、修路等,从几万、几十万到数千万。这在当时很有一股子闯劲儿和解放思想的改革开拓精神的。书中每每她都强调或对丈夫、乡里乡亲、弟妹,对有经济往来的老板们多次说:“现在政策好了”,我们“可以放开手脚干”,“不改革没出路”,不改革就是不按党的好政策走,就走不出贫穷。
在描写主人公勇立潮头时,更是注重从实际出发,顺应潮流,顺势而发,做改革的先锋。她广开财路,广开门路,组织家人、村民收粮、粮换砖,准备盖大瓦房;带领大家捡核桃、砸核桃,变废为宝;包山育林,种木耳,加工农副产品,建林凤鸣自己的食品厂等,把东北农村的乡土乡亲、乡情乡音、乡间事,通过一系列大的改革大动作:立项贷款、解决村民就业,不断把自家生活水平提高,弟妹能有学费上学,老人残疾人能够老有所养,好吃懒做的丈夫和闲得无事的农村妇女也都被动员组织起来砸核桃、种木耳、优选打包发货等,这个改革的领头雁,正是践行了邓小平“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并且因地制宜、因人设岗,对小叔子保军的教育使用、对邵明德的管理帮助、支持带动,对取得自家(法院)弟弟(学校)父亲的法律支持、资金支持等,都通过小说的具体情节描写,写出了在时代东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拥护的人、赞同的人、支持的人达到绝大多数,改革见成效。
而豆苗这一系列改革的新做法,都是女主人公在经过无数的艰难困苦,粮食被没收、货款被骗、贷款到期,却资金、少人手、不懂法等情况下,最终克服重重困难,从分家、假离婚,到粮食被没收跳江自杀,从丈夫赌博被坑、欠下巨款,到出轨背叛等,她一个弱女子,承受力天大的压力、克服看似难以承受的苦难,祛除内心无尽的痛苦,依然昂起头、挺起脊梁,展开翅膀,“林凤飞鸣”“凤鸟高飞”御风飞翔。
她坚定勇敢、顽强不屈,搏击商海,终于成长起来,“金秋硕果累累”,并也成就了一首《女人是歌》的美好乐章,动人心弦。
《女人是歌》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党的政策让农村富裕起来、农民生活好起来,要解决“三农”问题,鼓励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奔小康,豆苗则“乘风”“凤鸣”,“风”中翱翔!在乡镇党委和党员、村民的支持下,不但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还带领村社脱贫致富,还被评为国家和省市的致富先进典型。
二、淬炼党性——模范共产党员的典型作用贯穿始终
《女人是歌》一书,通篇贯穿着一条红线、一条主线,便是早早就入了党的二十四五岁的女主人公豆苗,每前进一步,每创新一次,每有大事小事,每有困难风险,她都能坚定党性,不忘初心、坚守初心,处处体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惧艰险勇于拼搏的“斗争精神”。
在经济战场的拼杀中,她总是以党员的身份出现,初期每遇大事总是请村里王书记掌舵、支持,从工分收入明晰,到带领大家捡核桃砸、旱田改水田走致富路,从村民工资、工钱清清楚楚,有会计有记账,挣钱大家分、赔了自己扛,这都充分体现其自身廉洁和为民为百姓的大爱情怀、忠诚于党一颗赤子之心。
她把自家的山地无偿供村民种菌种树育苗,收粮食换砖,大有今天走集体化合作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雏形,不但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未来方向、美好前景,可操作可实现的美好目标,而且大公无私修路,没有钱想办法的高尚情操。修路的想法在她心里一直酝酿,老百姓的事她一直放在心上,核心是为百姓为村民做实事、干好事,造福子孙万代!体现党性的坚定坚强。
她在当选为村书记时,包括之前,就一直与基层党组织、上级党委保持密切联系,从村到乡镇到县,取得村书记、镇党委的支持,获得大家的理解帮助。在安排务工劳动、分工分配上,她公平公正无私。不但以身作则,而且先想大家、优先考虑他人。大胸怀大目标,勇闯新路。
三、《女人是歌》——绽放生命华彩
小说通过女主人公坚信“只要有爱、勤劳,生活一定能过好”,一定会“田园”处处尽芬芳,这个理念一直激励她,一直在她内心深处促动推动,并付诸行动。从普通生活到办企业,从家庭琐事到奔赴经济改革大市场,从平凡中见真情,从大事上见智慧,从困难中见胆识,从风雨中见彩虹!打井,不用挑水了;旱田改水田,家家户户有大米吃;建工厂,打工致富;修路,造福一方;贷款买车建厂房、水库,她走阳光道,唱“春天”的歌。
其一,为生命放歌。她坚定理想。
如为了分家她,假离婚,为了取得信念、力量的支持与“老神仙”大姥一次次对话、取经;为了达到经营目的,一次次从丈夫、婆婆的束缚中寻找突破路径,不是像一般的农村妇女哭闹、打斗、离婚、出走,而是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丈夫的短视懒惰、婆婆的老旧保守,和穷得掉底儿的“至暗时刻”。
她为了闯天下,带领村民致富,把幼小的儿子让姑婆带。为了和谐,不与婆婆争执;为了让弟妹能上起学、上大学,一边鼓励他们好好学习,长大成为国家栋梁之材,一边竭尽全力他们打造衣食无忧的“宁静港湾”,让他们专心学习、成长成才,成效果真如他所愿。
其二,充满正能量。她思想上进,不断学习,积极进步。
刚到生产队干活,就勤劳肯干,吃苦在前。拼命与男劳力一样锻炼自己,很快当上了妇女队长,两三年后又入了党。几十年里她在改革大潮中,大显身手。不懂法律,就吸取教训学习,与弟弟沟通请教,学习森林法、承包法、乡镇企业法等;不懂政策就向林场场长、工商局、派出所及村上、乡镇和县上有关部门,问政策找对策学方法,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在改革新时代她像铁姑娘一样坚强,力争上游,成效显著。
其三,占位高,广胸怀,有大爱。
她带头办企业,带领大家致富,拉沙子、跑运输、改旱田、建水库,修建几十年一直都坑坑洼洼的村路,耗资巨大,她一人筹资力挺,大家出工出力,她的示范带头作用,受到了大家的尊敬和爱戴。在家,她是好大嫂、好儿媳、好孙媳妇。在外,她是著名的企业家,是个好致富带头人,是“能人”、“女强人”,是个敢想敢干勇担重担的“火车头”。在村民男人女人眼里,她还是一枝花,漂亮、温婉、勤劳、朴实、能干;在乡村振兴中,她是优秀的女共产党员、女干部,是有“钢条儿”有志气、有魄力的女老板。在追求她的、爱她的男人心中,她是一朵永远采摘不得的花,也配不上的花,只有尊敬的份儿;在她丈夫眼里,她是林中凤凰,天上大鹏鸟,是夜里的明月,自己永远暗淡无光。而在要土葬、不合时宜的老奶奶面前,她有办法有能力、有大智慧。
还有,在爸妈弟弟的眼里,她永远是一朵洁白的莲花。终究,她是两家幸福的明灯,也是村民美好生活的引路人。
她虽然也懂感情,也渴望爱情,希望被呵护、被安慰、被理解、被拥抱,有温暖,但她要的是纯洁的不带污浊的、没有邪念的真情、亲情、爱情。面对物欲横流的时代,她洁身自好、高风亮节,履职担当、品德高尚:把委屈吞下,把遗憾咽下,以大局、事业、致富奔小康的目标为目的、为己任,这样才高唱了“女人”动听的歌、动人的歌,才有了不负青春韶华、不负时代的歌。
四、语言质朴——精神家园的第一元素
作者用《女人是歌》作为书名,既浪漫又有新意、深意。看似浪漫,但小说从章节标题到女人,从起首的“歌谣”到结尾的“诗歌”,洋洋洒洒近30万字,均是从平淡平凡入手起笔;从离婚、回家的路、打井、林凤明借款买拖拉机,到建水库,建食品厂、回家乡做主人等章节,均语言质朴,一眼望见核心,从中也见其平凡但精简,质朴却透彻。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高深的哲人格言、哲语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平静如流水娓娓道来,看似波澜不惊,却一件件事情脉络清晰得让人想读下去,读到最后的“歌”,读出“歌”的韵味,听出“歌”的旋律,并看到“女人是歌”的光—— 在简单平凡、质朴纯净的语言中,却无不体现了作者对该小说的艺术处理,如潺潺流水,如徐徐春风。
小说艺术特色大约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开头用山歌开篇,第一时间为《女人是歌》开篇,并埋下伏笔;第二章结尾又写了娘家妈妈唱的歌谣,最后篇章结尾运用一首诗歌的形式结束了《女人是歌》,画上圆满的句号。前后呼应,高调、新颖引人。
二是开篇起首便打出故事发生的历史时段:“1986年的秋天”。时间非常明确,地点是吉林省的一个小山村。这是小说必备的要素,简单明了又不突兀。简单的表现力,实则入木三分。让人不由自主地想到那个时代的改革风云,那一时期的改革热潮,人人身处改革洪流中。回首历史,引人太多感慨。
三是中国文化底蕴丰厚。小说乡村主人公起名叫“豆苗”,大名“林凤鸣”。豆苗这个名字起得好,正应了改革开放1986年的“改革春风吹满地”,也证明了她在21岁嫁了,22岁生了娃。但她不甘心命运的穷,不甘心安于现状,不想辜负了青春、辜负了时代、辜负了改革开放。为此,她便开始了“生活”,与贫穷抗争的“女人”的“歌”。书中引用了俗语、唐诗、歌词、流行歌曲等,如“山重水复疑无路”等。
四是通过改革前后对比,讴歌改革开放成果,惠及百姓。虽考上了大学却没能上大学的她开启了另一个“不服输”“让贫穷滚蛋”的新天地。父亲靠卖血供孩子上学的穷,可想而知的家境。拒绝贫穷、让一家人过另一种活法的鸿鹄之志。由此,乘改革东风,利用好党的政策,担当起党员责任的女能人也慢慢的成长起来了。小说的基本要素清晰完整、时代性、现实性、目的性表现突出。
五是伏笔、线索自然流畅,文章每一章节前都有一个题记、手记,也可以说是章节的核心。由令人深思、有哲理的文学文字总结,体现思想性。说得到位,归纳的精辟。文中使用东北方言、家乡俗语等如彩礼“三吊三、六吊六”,“手闷子”“天麻麻黑”“二流子”“盲流”等,使人物、环境与故事情节水乳交融。
六是集中体现了主人公“女人”豆苗的善良和大爱。写得深刻、描绘得细腻、叙述得真实。对家人亲人、对邻里乡亲,对男人对孩子,对婆婆对叔叔姑婆、爸爸弟弟,对婆家的弟弟妹妹,对误解她伤害她的人,都胸怀宽广,坦荡做人行事,心有大爱不惧风吹雨打。
如对邵明德的媳妇对她的侮辱,对和丈夫出轨的女人,对没有了妈、坐牢的爸留下的二个女孩,对二离子的关爱呵护,收留没有亲戚关系的孩子,被称干妈,她以母爱收留抚养三个孩子,长大成人。她对小姑子的离家私奔用宽广的心怀打掩护、保其操守,把家里的钱全部给了小姑,让她幸福让她圆满爱情,就连最后“烂尾”她也平静处理,瞒着婆婆收拾残局。心有大爱,善良处处可见。她不想因女人挑水像自己一样滑倒小产失去孩子,立志打井,铲除“祸根”,旱田改水田让大家碗里都有香喷喷的“细粮”大米饭,为了让村民尽早盖上住上大砖瓦房,她用粮食票换砖票……她为爸爸、婆婆牵红线,为他们晚年幸福当家做主,等等。
面对那男同学、男邻居、小叔子保国等追求者,胸怀坦荡,守住底线又不伤人心,让他们知难而退,并且以高尚的品德感染人。邵明德心中真的服了,包括医生的同学杨思明也如此,更加对她支持。
其中瑕疵有三:
一是小说的章节标题体例不一:有的直接直白,如建水库建食品厂等,有的有修饰语,如“山坳里的雾是蓝色的”“回家乡做”。
二是在细节上需要精细加工,打伏笔。豆苗入党时间、地点、场合环境都没有交代清楚。似乎是二十多岁一到生产队干活,不久就入了党,这个没具体交代,也没有详细交代环境与豆苗的要求进步入党的迫切,此处应浓墨重彩。因为她后来的作用都是体现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再后来又当了村书记。
三是逻辑应再清晰。“林凤鸣建食品厂”一章,在章节里对食品厂的创建没有详细描写,而是写了很多她考车票的过程。建厂,作为改革、创新、立项的重头戏,笔墨应该再增加些,甚至应把其它地方的叙述挪来归结一处。
总之,《女人是歌》这部小说应时代改革大潮,讲述家乡黑土地的改革故事,赞美女企业家的优秀品质。体现了在改革开放的强劲东风中,改革者的创新奋斗、顽强拼搏与光辉成就,绽放的芬芳,这是一首时代的颂歌。
2025年8月30日写于长春
【作者简介:袁福珍,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委党校宣传处原处长、校党报原主编。】

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