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脉新筑:福庐记》
作者:王微波
人生见过繁华,方知何处是家。短视频里那句“男人见过繁华之后,格外想家”的话,恰似为我而说。退休之后,愈发觉得城市虽好,终非归宿。年轻时心怀四方,奔波前程,无论成败,到了卸下担子之时,才明白老家那片土地才是灵魂所系。
我的老家在陕西省武功县长宁镇寨大村。自父母进城,我家已三代居于都市,但祖宅的根脉始终未断——一方不足180平的宅基地,是家族留在乡土中的印记。八十年代初,父亲曾拆旧建新,在村里盖起土木结构的大房与厦房,风光一时。四十年白云过隙,老屋渐次倾颓,荒草没膝,在左邻右舍的新楼之间显得格格不入。
于是,年过花甲的我,毅然违背“五十不建房”的祖训,拆旧筑新,在原址建起一座约120平的二层小楼。土木已毕,内饰俱成,可在我看来,这座楼却仍像缺了些什么——直至我意识到,它还没有一个名字。
一个能够承载家教门风、延续文化根脉的名字。
为此,我广询亲友之意。小妹提议“怀馨楼”,儿子荐名“福庐”。二者皆与我父“王怀福”之名暗合,一者怀德馨永,一者纳福于庐,叫我一时难断。遂求助于AI,深入剖析其中涵义。
“怀馨”二字,文雅深厚,源出《尚书》“明德惟馨”,喻示不忘祖德、家风绵长。它不只铭记父亲一生辛劳,更寄望子孙才德兼备、馨香远传。而“福庐”则显淳朴亲和,直指安居乐业之愿,以“庐”守拙,以“福”祈愿,契合我家三代归乡、守望根脉之本心。
一名如诗,需细细品读;一名如话,是脱口而出的祝愿。
皆与我心相通,皆与我情相系。
最终我选择“福庐”。它朴拙无华,却暖意盎然,更像是我对一家人的承诺:此屋不求华彩,唯愿纳福;此家不在大小,但守心安。
我将邀书法名家题写匾额,悬于门楣之上。也会将这个名字的由来与寓意,说与子彦,说给未来的孙辈——屋舍终会老去,但名字背后的故事与传承,会长久地活在每一个归家人的心中。
这座叫“福庐”的小楼,不只是钢筋混凝土所筑,更是我心之所安、根之所在。
作者简介:王微波,退休公务员,爱好文学,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在中国诗歌网发布诗歌百余首,在省市报刊发布散文多篇,获国际诗词协会、国际诗歌网第三、第四、第五届《中国最美游记》奖,获2021首届《盛世千蕴杯》中华诗词诗歌大赛三等奖。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