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韵铸就的林区魂
——论张吉义将军《啊,小兴安岭》的精神内核与艺术价值
崔明子
顺山倒嘞——
顺山倒嘞——
千年的红松林
万年的大青山
让我喊你一声
喊你一声小兴安岭
我的家园
扛着漫天的大风雪
父辈们出了关
听着喊山的号子
儿女们进了山
望一望这片大森林哟
望也望不到边
搂一搂这大红松
豪气也参天
小兴安岭 八百里
汤旺河水十八川
好一个青山绿水的大自然
红松故乡美名传
挽着五月的东北风
冰雪捧杜鹃
走进十月的金秋
看不够这五花山
喝一杯舒心的酒吧
让你的山更绿
抖一抖青春的风采
让你的天更蓝
小兴安岭梦里游
汤旺河水爱里还
好一幅青山常在的大画卷
红松故乡天下传
这是一首从林海雪原飞出的长歌,带着号子的铿锵、风雪的苍茫,穿透红松林,回荡在小兴安岭上,也回荡在林区人民心中。它深植伊春地域文化的土壤,跨越三代林业人的生命历程,浓缩了从开拓伐木到生态转型的时代变迁,以其深沉的精神内涵和强烈的集体认同,成为代表小兴安岭灵魂、传唱不衰的经典之声。
林区史诗:三代奋斗的峥嵘岁月
张吉义将军的歌词《啊,小兴安岭》,以深沉厚重的情感与宏阔的史诗笔法,勾勒出小兴安岭林区跨越三代人的奋斗历程。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部凝结于词韵之间的林区开发史,深情讴歌了屹立于这片苍茫林海中的英雄人民——正是他们,以脊梁撑起了小兴安岭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歌词开篇即以“千年的红松林”、“万年的大青山”等宏大意象,铺陈出小兴安岭原始古老的生态图景与深厚的历史积淀。随后,“扛着漫天的大风雪,父辈们出了关”一句,以高度凝练的词句,隐喻了林区开拓史上最为壮怀激烈的一页。建国初期,为支援解放战争与国家建设,来自关内的农民、林业三师官兵纷纷挺进这片雪原林海,顶风冒雪、筚路蓝缕,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他们被誉為“共和国的长子”,以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熔铸于这片黑土地。其英雄事迹曾被诗人郭小川写入著名的《林区三唱》,使默默无闻的伊春之名首度响彻全国;而张吉义则以词续史,再铸新章。
“听着喊山的号子,儿女们进了山”——第二代林业人循父辈足迹、承父辈精神,继续扎根林区。他们面临的是从木材生产到育林护林、从索取资源到永续发展的历史转变。在林区危困与转型的艰难时期,他们以同样的坚韧与担当,守护青山、植树造林,实现了从“伐木人”到“护林人”的崇高转身,使小兴安岭的绿色奇迹得以绵延传承。
及至第三代,“抖一抖青春的风采,让你的天更蓝”则唱出了新时代务林人的使命与骄傲。他们肩负起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借生态保护、冰雪旅游、林下经济等新路径,为林区注入崭新活力。他们以青春续写可持续发展篇章,自豪宣告:“会让这片青山更绿,天更蓝”,让“红松故乡天下传”。三代人,三段使命,一脉相承。
张吉义作为从大森林中走出的词作家,以其深厚的生命体验与艺术自觉,将林区浩荡的开发史转化为集体记忆融入词的创作,赋予歌词以深沉的历史厚度与时代回响,最终铸就了这一阕属于小兴安岭的壮美史诗。
精神丰碑:绿色不朽的永恒颂歌
“順山倒嘞——順山倒嘞”的林业号子破空而来,雄浑粗犷,气势磅礴,瞬间击穿时空,将读者带进林海雪原的壮阔现场。这声喊不仅是劳动指令,更是精神图腾。主歌“扛着漫天的大风雪, 父辈们出了关”,“搂一搂这大红松豪气也参天”一下打开了尘封在人民记忆中第一代林业人艰苦创业的历史画面——我们仿佛看见头戴狗皮帽、肩扛开山斧的林业工人,正踏着风雪从岁月深处走来。他们冒着零下四十多度的严寒进山,趟过没膝深的积雪在森山老林中挥斧伐木。累了,喝一口老白干;饿了,吃一口窝头就咸菜;渴了,抓一把积雪放进嘴里。虽苦虽累,但是他们胸中有家国、有信念、有咱林业工人为国家做贡献的壮志豪情。他们喊出的不只是号子,更是一种不畏严寒、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林区精神。
歌词进一步以深情的笔触书写这片土地与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望一望这片大森林哟,望也望不到边;搂一搂这大红松,豪气也参天”,不仅写出原始森林的广袤无际,更托举起林区人豪迈参天的精神气概。而“挽着五月的东北风,冰雪捧杜鹃;则融自然意象于人文情感之中,在风物更迭中写出了林区人特有的不畏风雪、不畏严寒、顽强地在雪中绽放的精神气质。“望也望不到边”的不仅是森林,更是林区人开阔的胸襟;“豪气也参天”的何止红松,更是一代代林区人顶天立地的精神姿态。这种与山林共呼吸、与节气共进退的生命节奏,正是东北林区地域文化中最深厚的精神底蕴。
《啊,小兴安岭》,张吉义将军对故乡的这深情一喊,成为整个东北文化气质的一张声音名片,跨越地域,激起广泛共鸣。它让我们听见:东北风,不只是风光,更是一种风骨。
鲁迅先生曾说:“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啊,小兴安岭》正是藉由如此真挚而磅礴的地域表达,传递出超越地域的价值——它让我们看到,东北林区不仅盛产木材,更孕育了一种在艰苦中创业、在集体中奉献、在危困中创新的“林区精神”。这首歌词因而不仅是对故乡的呼唤,更是一座用词韵铸就的精神丰碑,属于东北,属于时代,也属于世界上所有热爱家国的人们。
时代召唤:为当代林区转型立传
在振兴东北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主题下,小兴安岭伊春的转型与发展,呼唤着一首能够承前启后、代言其崭新形象的歌曲。 2007年,这一召唤得到了历史的回响——从林区走出的军旅词作家张吉义将军应家乡之邀,提笔为伊春创作。
重返故土,目睹满目青山绿水已取代昔日的伐木林场,张吉义将军百感交集。父辈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创业史诗,与新一代务林人“护林育林、绿色发展”的转型之路,在他心中激荡碰撞,最终凝练成《啊,小兴安岭》这首深情之作。词中“小兴安岭”的意象贯穿全篇,如“喊你一声小兴安岭我的家园”,直接抒发了对故乡的眷恋与自豪感。张吉义曾多次强调,伊春林区的四季景象是他创作的灵感源泉,这首歌词正是他对故乡情感的结晶。
这首歌词一经问世,便以其深刻的历史共鸣和强烈的时代认同,成为传唱不衰的经典,被盛赞为继郭小川《林区三唱》后的新时代“林区三唱”。
这首歌的卓越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当代林区转型的精准立传。它记录了伊春从“伐木生产”到“生态保育”、从“资源依赖”到“绿色发展”的深刻革命。歌词中“抖一抖青春的风采,让你的天更蓝”正是新一代林业人的传神写照——他们以生态护林员、冰雪旅游向导、林下经济创业者的新身份,吹响了新时代的“号子”,在绿水青山间续写着奉献与创新。
因此,《啊,小兴安岭》超越了单一的艺术作品范畴,成为了林区人民响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理念的音乐宣言与生动注脚。它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林区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以绿色和创新为核心的璀璨光芒。
正如马雅可夫斯基所言:“再过几百年,如果在纸堆中挑出一行诗,就可以使这个时代重现。”张吉义将军以其非凡的才华与赤子乡情,用词韵为我们重现并记录了这个伟大的时代变迁。这首歌词是松涛与风雪谱成的转型史诗,是乡情与热血熔铸的精神丰碑——它既是对故乡最深情的告白,也是对生态文明建设最有力的时代回应,鼓舞着林区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艺术匠心:词作意境的多维建构
张吉义将军以其特有的宏阔结构和精炼语言,铸就了该词四个维度的艺术特色:
语言简练,直击人心:歌词语言质朴明朗,不加雕饰却意蕴深远。如“让我喊你一声,喊你一声小兴安岭,我的家园”,以直接呼唤传递炽热乡情,质朴深沉,易于共鸣;“望也望不到边”则以极简笔触勾勒森林无垠的辽阔感。这种近乎口语的表达,削减了审美距离,使听众迅速沉浸于词境之中。
正如冼星海所言,“音乐是劳动人民的语言”,这首歌,正是这样的语言——发自林海,归于人心,响彻未来
动词有力,动态如画:词中善用具强烈身体性和动态感的动词,如“扛”、“搂”、“挽”、“抖” 等一系列动词,增强了画面与身体感,既真实再现了林区劳动场景,又将情感物化为可触可感的行动。一词一画面,一句一情节,构建出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艺术现场。
意象恢弘,情理交融:词作融合“红松林”、“大青山”、“汤旺河”等自然意象,与“父辈出关”“儿女进山”的人文叙事交织,形成时空交响的宏大格局。红松象征坚韧,青山喻指永恒,河水承载乡愁。这些意象既是地域风物的提炼,更是精神与文化的符号,极大地拓展了词作的意境纵深。
结构回环,声韵和谐:全词采用回环式结构,从呼唤家园起笔,至“梦里游”、“爱里还”收束,首尾呼应、情感闭环。尤其在词韵上,句式长短结合,节奏张弛有度,主歌长句铺陈叙述,短句过渡副歌,感情跳跃,词韵进入新天地。如“小兴安岭八百里…”一段,排比递进、朗朗上口,继承元曲明快自然的韵律传统,极具歌唱性与传播力。这种既传承,又发展的古诗词韵律的应用,成为当代的文学创作的范式。
词韵丰碑:时代与精神的壮丽交响
《啊,小兴安岭》已超越地域范围,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它记录着苦难与辉煌的往昔,也宣告着绿色与希望的未来。正如词中所写:“好一幅青山常在的大画卷,红松故乡天下传。”这不仅是对东北土地的礼赞,更是向先辈,向英雄的崇高致敬——山魂永在,词韵长存。
2025年8月26
作者简介:
崔明子,女,大学本科学历,退休教师。黑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伊春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伊春市作家协会理事。主要从事绘画,摄影类文艺评论。主编评论文集《诗魂长留天地间》。自1985年起先后在《黑龙江日报》《伊春日报》《潇湘晨报》《河南经济报》《吴江日报》《清远日报》《劳动报》《延边日报》及光明日报社出版的《诗语》、《青春》《北方文学》《小兴安岭》《达子香》等报刊杂志上发表文学作品;在“新浪网”、“东北网”、“搜狐”、“网易”、“首都头条”、“今日头条”“大美黑龙江”、“伊春新闻网”、“伊春发布”、“伊春宣传”等新媒体平台发表文学作品。作品《周庄桥韵》曾入选中、高考范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