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阴之行
王慧仙
2010年端午前夕,甘肃的姐夫一家,西安的妹妹带着两位可爱的小孙女跨越千里前来探亲。这突如其来的重逢令我倍感欣喜——自上次团聚已逾十载。作为山东刘墉(刘罗锅)后裔的姐夫,特意提议前往江阴考察刘墉文化主题公园建设进展。6月14日晨光熹微时,儿子调试好车载导航仪,载着三个欢腾的孙辈和全家启程。穿花蝴蝶般的三个小丫头雀跃着奔向停车场,银铃般的笑声在晨风中格外清脆。
到了江阴市找到了刘墉公园的修建地,“刘家大院”的大牌子醒目地立着,公园正在修建,儿子把车停在工地的空旷处,姐夫、姐姐、儿子他们去考察,我和儿媳妇带着三个孩子在长满野花、野草的工地上尽情玩耍。玩着玩着,我们发现了很多灰灰菜。我打算拔一些,没想到儿媳妇却说道:“吃了会中毒。”这不禁让我感叹,生活在钢筋水泥城市中的年轻一代,对野菜的了解竟是如此匮乏。她的话让我回想起小时候经历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光。那时,我和小伙伴们一同去挖野菜、拔灰灰菜,弟妹们会抢着吃灰灰菜,那场景至今仍清晰如昨。那是只能靠野菜勉强维持生存的艰苦年代。不一会儿,姐姐她们来了,大家确认就是灰灰菜,一起拔了一大袋子,放在车的后备箱里。
之后去江阴市的中山公园玩,这个公园是开放式的,免费供人们旅游、市民们休闲,走近广场首先看到的是栩栩如生的十一尊铜像及两匹骏马,那十一尊铜像是有功于国民的学政之像,其中有刘墉驼着背扶侍着慈祥的母亲,旁边站立着刘墉的侄子——刘焕之。再往里走,便见到那些出自学政之手的清代遗存石刻,细细品读后受益匪浅。遗憾的是,由于要陪伴三个孩子在空旷的野地玩耍,未能观赏到雪浪湖、荷叶桥、喷泉以及湖坡竹林一带的美景,也未能在水上茶楼品茗。转眼已是四点多钟,待姐夫拍摄完有关刘墉学政的影像资料,便准备返家。
在返回时,我看到前厅的走廊里有许多人提着大毛笔蘸水在地上写字。看着看着,我的手不禁痒痒起来。一位老者看出了我的心思,递给我一支大毛笔。我恭恭敬敬地接过毛笔,沉着地写下了“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当草书“春”字写出来时,几位老者赞不绝口;然而,后边四个字写出时,全场却哑口无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春”字的草书我不仅多次练习,还经常书写,而其他字则没有练过草书。众人对我写字的评价让我既惭愧又深受教育。在回家的路上,我暗下决心,今后一定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发奋练习写毛笔字,尤其是草书字的练习。
灰灰菜拿回家凉拌、清炒,做汤,清香喷鼻、全家人赞不绝口,七十五岁的姐夫记忆犹新的讲述六一、二年吃野菜的点点滴滴,有声有色的讲述给大家听,年轻人像听故事一样入迷,儿子说:“那个时代奶奶把妈妈、姨姨、舅舅们顾活真不容易。”儿媳妇说:“我们这一代人对食品真浪费,白花花的馒头、过期的食品扔掉的不少……今后要遵照老祖先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能浪费食品”。
这次江阴市之行处处是震撼。在刘墉书院,姐夫如数家珍地讲起刘氏家族"一门三进士"的传奇:刘墉祖父刘棨在饥荒年自费建粮仓,其父刘统勋主持治理黄河时发明"竹络填石法",说到动情处,姐夫用自创的弧书在宣纸上写下"清慎勤"三字家训。清晨露水未晞时,常见他执狼毫临《快雪时晴帖》,八仙桌上铺着的毛边纸被山风吹得簌簌作响。我摸着那些墨迹淋漓的"苦""俭""韧"字,仿佛触摸到华夏文明绵延千年的根系。归程时后备箱里除了灰灰菜,更多了姐夫手书的《朱子治家格言》长卷,宣纸间流转的弧书,恰似山坡上那些随风起伏的灰灰菜,质朴中透着生命的韧性。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爱好写作、绘画、旅游等。早年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诗歌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