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
文化振兴与九运趋势下的
复兴之路
文||轩源
引言
盛世文化的当代启示
"盛世"在中国历史上特指那些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且持续时间较长的黄金时期,如西汉盛世(文景之治至昭宣中兴,持续130年)、大唐盛世(贞观之治至开元盛世,持续128年)和康雍乾盛世(持续133年)。这些盛世共同特征包括:国家统一与疆域稳固、经济富足且国力领先、文化繁荣且具有强大影响力,以及社会安定与治理良好。这些盛世的文化成就,如汉代的儒家思想与《史记》、唐代的唐诗与多元艺术、清代的《四库全书》与学术集大成,不仅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更为今日文化复兴提供了历史镜鉴。
当前,我们正步入玄学概念中的 "离火九运"(2024-2043年),这一时代以"离卦"为核心,象征火、虚、礼、丽、心等特点,强调文化复兴、虚拟科技、心灵产业与美学经济。在此背景下,推动文化复兴不仅是传承历史,更是应对新时代挑战、增强民族自信的战略选择。本文将结合盛世文化特点与九运趋势,探讨文化复兴的路径。
(一)
历代盛世文化的
核心特点与启示
文治与武功并重
盛世不仅强调军事强盛(如汉武帝开疆拓土、唐代控制西域),更注重文治教化。汉代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唐代兼容并蓄的文学艺术,清代大规模编纂典籍,均体现了文化软实力与国家硬实力的协同发展。启示:文化复兴需以思想教育和价值体系建设为基础。
经济繁荣支撑文化创新
文景之治的"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开元盛世的"公私仓廪俱丰实",表明经济富足是文化繁荣的物质基础。启示:文化复兴需与产业经济结合,实现良性循环。
开放包容与文化融合
唐代通过丝绸之路吸收外来文化,清代融合多民族传统,体现了盛世文化的包容性。启示:文化复兴需坚持本土性与世界性结合,避免闭门造车。
文化载体与民间活动
盛世文化不仅限于宫廷雅文化,更通过乐府、诗词、民俗等渗透民间。启示:文化复兴需激活基层活力,让文化回归生活。
(二)
离火九运的时代
特征与文化复兴契机
离火九运的核心特质及其对文化复兴的影响如下:
火:象征快速变革、行动力与个人IP。文化复兴需加速创新,鼓励个人与品牌通过独特文化标识脱颖而出。
虚:代表虚拟世界、AI与数字技术。文化复兴可借助数字手段(如元宇宙、VR)实现文化遗产的"数字永生"与传播创新。
礼:关联传统文化、礼仪与教育。国学、非遗、传统礼仪的复兴将成为重点,需与现代价值观结合。
丽:强调美学、包装与形象设计。文化产品需注重审美表达,推动美容、服饰、设计等产业与文化融合。
心:关注心理健康与精神需求。文化复兴应满足人们的精神寄托,发展心理咨询、心灵疗愈等产业。
九运的总体趋势表明,文化复兴需以技术赋能、心灵关怀和美学创新为驱动,同时关注中年女性、南方方位与大湾区等要素的潜在影响。
(三)
推进文化复兴的具体路径
1、技术赋能
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借鉴敦煌莫高窟的数字化修复、故宫"云游故宫"平台等经验,利用3D可视化、AI等技术还原文化遗产,打破时空限制。
虚拟体验与IP开发:通过VR/AR、元宇宙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如大唐不夜城的古诗灯光秀),开发文创产品(如三星堆青铜面具冰激凌),使文化可感可亲。
2、产业融合
文化赋能经济与社会
文旅融合振兴乡村:借鉴孤山子村灯会案例,将民俗活动(秧歌、舞龙)、非遗技艺(剪纸、皮影)与农产品销售结合,打造文化品牌,促进乡村振兴。
文化创意与美学经济:发展国潮设计、传统服饰、工艺美术等产业,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消费(如汉服热、国潮美学),实现"丽"的变现。
3、教育传承
弘扬核心价值观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强调德育(如儒家仁义礼智信)与美育(传统艺术)并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如良渚文化挖掘家国情怀、孤山子村倡导乡风文明,使传统文化成为凝聚社会共识的纽带。
4、心灵建设
关注精神需求
发展心灵产业:针对九运中心脑血管疾病增多、精神压力大的问题,推广中医养生、心理咨询、禅修文化等,实现文化疗愈功能。
文化价值观引导:通过文化活动(如诗词大会、传统节日庆典)提升民众文化认同,对抗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等倾向。
5、城乡协同
激活基层文化活力
乡村文化振兴:解决人才流失、资金不足问题,通过政策扶持吸引文化人才返乡,建设文化广场、非遗工坊等设施。
城市文化创新:利用大城市资源打造文化创意中心(如西安碑林数字文旅基地),辐射带动乡村文化发展。
6、国际传播
彰显文化自信
讲好中国故事:借鉴张骞出使西域、唐代丝绸之路的经验,通过文化交流活动、海外文化中心等传播中华文化。
应对全球挑战:强调中华文化"和合共生"理念(如北京冬奥会展现的圆融和合),为世界提供文明互鉴的中国方案。
四、潜在挑战与应对
文化商业化与虚无化:九运"虚"的特质可能导致文化肤浅化、虚荣化。应坚持"守正创新",避免传统文化被过度娱乐或扭曲。
城乡与代际差异:乡村文化人才短缺、青年与传统割裂。需通过教育(如乡村国学培训)和技术(互联网传播)缩小差距。
科技伦理问题:数字技术可能削弱文化真实体验。需以人为本,科技赋能而不取代人文精神。
结语
以盛世智慧开创文化新辉煌
历史表明,盛世文化的生命力源于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如汉代改良儒术、唐代熔铸古今),以及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如文景之治休养生息支撑武帝开拓)。离火九运的时代,我们更需以盛世智慧为鉴,推动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用技术"点亮"文化遗产,实现"数字永生";
用产业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实现文化惠民;
用心灵建设提升文明素养,应对精神危机;
用开放包容彰显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
文化复兴绝非复古倒退,而是以传统为根基,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让我们顺应九运之势,传承盛世基因,共同绘就新时代文化振兴的壮丽画卷。
作者简介:
赵景阳(轩源),男,1964年生,河北省人,中共党员,会计师,国企集团高管。
酷爱中华传统文化,诗歌爱好者,收藏爱好者,周易爱好者。业余进行诗歌创作,作品散见于都市头条,中华赵氏诗词等平台。
2023年8月荣获都市头条井冈山群第二届“十佳明星作者”荣誉称号;同年10月荣获历届十佳明星作者“争霸赛”三等奖第③名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