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传义抒情散文两篇
一 秋夜时空飘情
秋意渐浓时,眼泪是有重量的。它们并不轻易外溢,只是缓慢地、固执地,从心口最深处向上翻涌,化作眼底一片潮湿的星光。我仰首凝望银河,望着那双向奔赴的牛郎织女,我这圆润而晶莹的泪,便一串接一串沉沉坠落——不是滑落,是坠落,如微型的瀑布砸在胸膛之上,每一滴都向心房发出幽深的回音。
我敬爱的那位诗人的词句总在这样的夜里浮现。他那年激昂地写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下“万类霜天竞自由”。字字如火,照亮另一种浩荡的秋日。今天我俯视人间,也听见了蛀虫啃噬时代根基的细响,看见了冠冕堂皇如粪土的“万户侯”。而我这点微不足道的热泪,从心头涌到眼眶,再重再烫,也洗不净这苍茫神州的一片尘、一片云。
人们说,今夜牛郎与织女跨过银河相会。可天上真有什么牛郎?真有什么织女吗?若一定要有,牛郎便是他,织女便是你。此刻你们正踏着鹊桥相拥,星光为镜,云缕为幔。我愿将人世间最洁净的祝福寄予你们。我最关心的是你们的后代,你们的那两个孩子,也该长大了吧?是男孩儿还是女孩儿?可曾起了名字?人间的情意,总要落在具体的姓名上才显得真切。请快快报来!报与人间说传奇,唱幸福……
而我,今天依然独自站在大地之上。天极高,地极厚,我站在天地之间,如同一个未被接住的问号。也许此生永远也抵达不了你们创造的高度了,但我依然昂首翘望,终生追求 : 让月光落满脸庞,让夜露沾湿衣裳,明朝有红日照彻心肠……
现在我已走入茂盛的棉田。秋棉正熟,棉桃在月光下像未说完的情话。一弯新月泊在云边,云迹丝丝缕缕,如同天神的手势。我诚心盼望暖云飘来,盼它们降下柔软的白絮,铺满田垄,让系在枝头的福铃在风中笑出声响。
我凝视星空,心驰神往,眼眶发胀。就在那一瞬的恍惚里,我看见了许多年前我福梦的痕迹——啊!那是我的梦,在天上……
星星在走,月亮在移,云影流转变幻。银河无声倾泻,以光年为单位奔涌流淌。天地一体,宇宙浑圆,在这宏大无边的温柔与孤寂中,我突然想起了他:瞿秋白。
……啊,秋白!
你是否也曾立于这样的秋夜?是否也让无声的泪坠成瀑布,将心事托付给星河?挥发绝响!
天不回应,唯有风吹过棉枝,吹过夜空,吹过丰收,吹过我的情绪。叶与铃一同轻轻摇晃,仿佛大地也在低语。
二 赏花望月念故人
七月十五,中元节至。人言此日地官赦罪,鬼门关开,幽明相通。我亦随俗,去了九龙潭。其实何尝不知,逝者已矣,健在者无非心中存有点点妄念,然而这妄念,竟也是活人赖以昂扬的微光,欢度节日的神圣礼仪。
九龙潭边,花事正盛。那些花儿,红的似血,白的如霜,紫的若霞,开得泼辣,开得不管不顾,仿佛不知人间有死生大限。我举起手机,端详摄下。镜头里的花朵,摇曳生姿,恍惚间竟幻化成故人的面容。那朵半垂的百合,多像姑母含笑的嘴角;那丛怒放的玫瑰,分明是挚友畅饮时的红晕;还有远处那枝孤零零的野菊,恰似伯父晚年独坐黄昏的背影……快门声里,我听见自己的心跳与冥冥中的应答相和,一时竟痴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其实何止佳节。生者的日子里,无时无刻不是与故去的亲朋好友共度的。只不过在中元节这一日,这思念被习俗所允许,被月光所照亮,便可以堂堂正正地拿出来,晒一晒,哭一哭,叹一叹。思念哪里是节日的点缀,分明是活着的人最沉重的功课,最漫长的修行。
既思亲,必望月。每一个十五之夜,月亮都是新的,又都是旧的。这个七月十五,我特地远赴郊外。戈壁滩上,天边堆着铅色的云,厚重得仿佛要压垮地平线。我在那里等了又等,直到末班车即将驶离的时刻,那月亮才从云缝里挤将出来——竟是一副不甘不愿的模样,半遮半掩,欲语还休。
返程的车上,月亮追着车窗跑。它时而隐入云层,时而探出半面,像极了儿时捉迷藏的玩伴。我举起手机,隔着有些污渍的车窗,拍下它朦胧的身姿。照片里的月亮不甚清晰,却意外地有种幽冥之感,仿佛真是另一个世界投来的目光。
回到小区,穿过那片白杨树林时,我再度抬头。此时的月亮已升到中天,清辉洒落,将树叶染成银白。林间的月亮与戈壁上的又是不同,它温润、澄澈,像一块经年累月被人摩挲的美玉,透着人情味。忽然悟得,这月亮何尝不是宇宙间最大的情种?它照过秦皇汉武,也照着我等凡人;照过盛唐宫殿,也照过戈壁荒滩;照过生者的欢颜,也照过逝者的墓园。今夜,它同时照看着两个世界,成为阴阳两界共同的明镜。
我再次举起手机,这次清晰地摄下了它——这中元之月,这穿越生死的美玉。镜头定格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拍照何尝不是一种招魂术?通过镜头,我们让逝者在光影中暂驻,让思念在方寸间安放。克拉玛依的这个夜晚,我的情愫终于找到了它的容器——在数码图像的虚无与真实之间,在月光照彻的生与死之间。
月光如水,流淌成河。河这边是我们,河那边是他们。而七月十五的这一夜,我们都在同一个月亮下,完成了年复一年的相会。
作者简介
戴传义 祖籍山东潍县,1957年出生在黑龙江省伊春市南岔区黎明街一组2号。小兴安岭山民,长白山赤子,俄罗斯过客,东海观潮人,珠江流浪汉,天山攀登者。曾就读于伊春师范学校中文专业,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教育专业,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专业。爱好文史哲,偶尔能写作,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文学评论,摄影等方面的作品千余篇散落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