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闻大哥尚军因脑梗后遗症需长期卧床,我既震惊又唏嘘。十年间三次患病,昔日那个高挑白净、稳重可靠的榜样,从拄拐行走沦为床榻之人,世事无常令人慨叹。
记忆里,他是生产队里有文化的记工员,带着我们这群半大孩子包干农活、挣工分;是家中会帮忙推磨、总用瓜果犒劳我的大哥;是婚礼上轰动全村、新房贴着“两朵红花映红日,一对新人谱新篇”对联的新郎;更是默默服务乡邻二十余年的赤脚兽医。
如今大哥古稀已至,儿孙们个个争气,孙辈考编、升学的佳话还被拍成抖音,本是享福之时,却遭病痛缠身。此次专程探望,见他难吐完整话语,更觉健康可贵。惟愿大哥能以好心态坚持康养,重获行动自由。也借此文,致敬这位平凡却温暖的长辈,亦提醒世人珍视健康。
作者:姚尚平
从烟台回来的第二天,遇一老友闲聊,言及大哥患脑梗住院治疗,上个月才回家来,因后遗症可能要长期卧床。听后很是吃惊,但也在意料之中:大哥第一次患病已是十年之前的事了,第二次脑梗后就拄上了拐,虽然姿势不雅,可行动还算自由。没想到这次连拐也拄不了了。世事总是无常,人生太多无奈。
大哥尚军,大我十五岁,是大伯家的长子:高挑白净,文质彬彬,说话做事,稳重诚实。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的榜样,是我心中的标杆。莫问学历高低,反正大哥也算得上我们生产队为数不多的有字墨的文化人。大生产队时,他是记工员,每天下午都要逐田头登记每个人当日的出勤情况,并换算成工分。月终,累计汇总,报与会计记账。
记工员也算是队委会领导吧。因为性格和年龄的原因,经常带领我们这群刚到干活年纪(十二岁,整工二分四)的孩子一起做活:拔草、栽秧、打绿肥、挑沟泥、捞秧亩角、扎红花草······为调动我们干活的积极性,常常以临时包干的方法,把某个田快上的活什,打包半天(或一天),早完工早歇息。这种形式很得人心,我们每次都能提前收工。现在想来是否是大哥有意而为,亦不得而知。后来这种方式,延伸到生产队的宣传栏,每次出宣传专栏,只要写上两张白光连的文章,就能挣得一整天的工分。
记得小时候,大哥家大门拐放个蔂,拉稻成米的那个物件,也叫“土砻”。外皮一圈都是篾子编的,没看见人们使用过,因为那时打米机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大哥家的石磨我是经常去推的,麦子下来了,几乎家家都开始吃新面馍馍,第一道工序就是磨面。我们那个一百好几十口人的生产队,只有三、四盘磨。所以,要用的话,还得提前预约。当然,每次推磨,大哥总会过来帮忙的,还有枣子、菱角、柿子、香瓜等瓜果犒劳,有哥真好。
大哥结婚时,不仅是我们家族,更是我们村庄的一大喜事。八大海,头碗鸡、二碗鱼、三碗圆子、四碗汤。那可真的解馋,想想都让人心动,那个味道那个感觉,以后再也品尝不到了。因为那是童年的味道,是那个时代的感觉。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新房门上的对联是:两朵红花映红日,一对新人谱新篇。转眼已是五十多年,当年风华正茂、朝气蓬勃的大哥,已是儿孙满堂、老之将至的古稀之人了。
在我们农村,在传统的礼教中,大哥也算是有福之人了:儿女双全,两男一女,儿女成家后都在上海做事。早年间,大哥大嫂在家带孙子孙女读书,如今长孙家生和长孙女姚哲大学毕业后双双成功考编,分别进入卫生和教育系统,在平凡的岗位上,服务社会,砥砺青春。次孙家贵今年考取上海中国海事大学,小孙家志在寿县一中读高二。四个孙子孙女,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考取了理想的岗位和心仪的学校,在张李乡一时传为佳话。还被宣传张李的乡村推荐官拍成《英雄的爷爷》抖音推出。大哥,着实火了一把。
大哥是我们村的赤脚兽医,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到一九九六年,一直默默无闻地为我村四千多口人、近八百个家庭真诚服务,无私奉献。从家禽家畜的疫苗投放到流行病预防,从常见病治疗到科学喂养,从环境卫生到紧急情况处置,几十年如一日。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防、治及时有效,我村家禽家畜的存栏量和出栏率,一直处于全乡领先地位。即使是现在人口外流严重,十室六空的萧条时期,仍有梁家湖白鹅、陈氏焐房、昌新养鸡、家纯猪场等实体,在延续和彰显昔日的荣耀与美好。
每次与大哥见面,都是路遇或是因为其他事情碰巧相逢。这次又因出了趟远门,想想和大哥已有四五个月没见面了。再想想,比较正式或单独去看望大哥,几乎没有,每回都是偶遇或顺带。人啊,就是如此地顽冥不堪,与其说是懒散,还不如说是心不在焉,没有真正真诚地负责任地惦记一个人、关心一个人。所以这次,我决定尽快专程去看望大哥。
当我坐在大哥的床前,拉着大哥的手时,大哥已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来,须经大嫂“翻译”,才能明白其意。像所有此类病人一样,初次失去行动自由,烦躁、懊恼、胡思乱想。所幸大哥的体质和生活环境都不错,平静时精神也挺好。除了几句安慰,我一时竟无话可说,虽然这些安慰在病魔面前颇显苍白。此刻,更觉得行动自由的珍贵,要重获这种自由,不仅需要时日,最主要的是有一个好的心态和坚持不懈的锻炼。大哥,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付出就有收获。坚定信心,积极康养。大哥加油!
回来时,一路嘘唏:在疾病面前,我们的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和无力。战胜病痛,保证健康是我们每个人,尤其是老年人不可忽视的课题。老年人身体的好坏,不仅关乎本人的苦乐,更是决定了一个家庭的悲欢,是建设美丽乡村、和谐社会的重要节点。健康中国,有你,有我,有大哥。
姚尚平,安徽寿县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姚氏诗社副秘书长,寿州诗词学会顾问。诗词联赋散见于《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财经报》、《中国楹联报》、《中国南水北调报》、《德育报》、《安徽日报》、《中华诗词》、《中国诗赋》、《中国诗词》、《诗词月刊》、《财政文学》、《华人文学》等报刊,著有专集《淠河诗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