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男女婚事中的民俗(二)
作者:每小平
经济是基础,婚姻靠经济。在1970年代,在单位或工地干一天活的工钱是1块5毛钱,最高是1块7毛2分钱。若是农民在外干活通工或付业工,每天要给生产队交1.2元计10分工,10分工当时只能值二三角钱。要买礼物的话就要花钱,一包点心一般是七八毛钱。正式见面,如果是女孩一个人去的话,也可以不买礼物,如果女孩父母是讲究有礼数的人,通常都会带两样礼物。如果事情不成的话,东西一般要往回退还的。关系正常双方有意的,也必须要回礼。回礼有蛋蛋馍、花馍或者时令水果等,不能让人家带空篮子回去,这叫礼尚往来。原来还有回饭菜的,会把中午预留下来的肉菜、馍、面、肉臊子等,用碗装上一、二让其拿回去,供女方家里的长辈和成员食用。男孩到女方家去也是彼此彼此。如果男孩看不上女孩,也会找个借口中途离开。如果问了家庭情况、个人情况后双方交谈甚欢,能滔滔不绝的告诉你,亲密无间的相互交流半天,这事就有戏、准成。
正式见面会有一个结果,把男女方家里的基本情况都要了解清楚,若双方满意,下一步就要确定订婚的日子。
依照旧礼,订婚时有送庚帖、合婚、相亲、过礼等过程。农村订婚礼一般是在春夏农闲时节,另外还要了解婚配双方的生辰八字有没有冲撞“掐八字”。如不克冲相合,就算初步合婚。双方互送“小四色”如手帕、袜子、香粉、梳子;钢笔、日记本、小镜子、鞋垫或衣服、鞋、女包、化妆品等小物件,如今送雨伞、钱包、坤包等贵重礼物。女方满意则留下吃饭,临走时带上“小四色”。不满意则空腹,空手返回、亲事作罢。
订婚也称大见面,男方就要招待女方家庭来人,女方家的父母、哥嫂来,来的人不能超过七个人,这都是约定俗成的规矩,因为过去农村的宴席八仙桌共八个座位,若人多加上介绍人(媒人),主家还会有陪客,一般刚够一席饭。这一天来必须要带两样礼——水果和食品。那时候带的酒一般是散酒,解放初期的瓶装酒例如太白酒、西凤酒等一般人是喝不起的。家庭富裕者,也会带上瓶装西风、太白酒等。但当时的社会现状,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户打酱油、醋的瓶子可能都找不到,大多用酒瓶装酱油、醋。相亲成功后,男女双方和女亲(姑、姨、姐或媒人) 作陪到韦曲或西安百货大楼、唐城大厦或人民服装店扯布料做衣裳、选购首饰等。
古时结婚讲究三媒六证:三媒是指:男、女方聘请的媒人以及给双方牵线搭桥的中间媒人。六证是指:在天地桌上摆放一个斗、一把尺、一杆秤、一把剪子、一面镜子和一个算盘。
订婚之前就是坐在一起,一起交流商量,然后让女方的嫂子交代结婚时该买的物品东西。因为嫂子是过来人,能知道买什么布料、衣服、鞋袜、床上用品等,要开始准备给女孩买穿戴的这些东西,得用大提包或者红布包袱置办好,叫一包袱包;甚至一个红包袱不够的话,得要准备两个红布包袱。还有鞋,讲究的人除买平时穿的还要买雨鞋,没结婚之前每年的三个节气,还需要给人把换季的两身衣服买好备送。兴平、武功那一带,那些年种植有棉花,订婚礼除一包袱外,还需要按照女娃年龄备有一年一捆棉花,或者织布单子。这些东西都要在订婚礼之前置办好,用包袱搁在桌子上面,让亲戚、朋友们都看看。订婚这一天不光是主人家,还有男方的一些主要亲戚,像七姑八姨也要来。彩礼也叫聘礼、聘金,是男女双方以缔结婚姻关系为目的、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由男方付给女方一定数量的金钱或财物。彩礼会分全礼或半礼,男方家的婆或阿公,会把所有亲戚给的礼钱都汇总在一起,首先一点是不能高于当时全礼的钱。
在1980年代之前,长安的全礼是240元钱,其中给面瓮里压十元钱,给米瓮里压十块钱,剩二百二十块钱给女方的家里人。给的时候先给媒人,并且当着女方的面,这叫三对面。高于全礼,比如说亲友给了260,就会只给个230元。给220元也是全礼,因为面瓮和米瓮里都各押了10元钱,结婚之后你就把里面的钱再拿走。
包袱里的衣服女孩一般不会穿,都是放着。因为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如果过了一段时间觉得对方不行,沟通出现了障碍,因为前面都是初步印象,达到理性认识毕竟要历经一个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退婚的现象也是经常会发生的。“说媒保账闲惹气” ,婚姻不成确怪媒人的不是。

每小平 笔名 每牧 每文 网名 长安美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学会监事长 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诗词分会会员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乡土文学委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理事 副秘书长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长安区武术协会名誉顾问 西安地名协会特聘专家 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长安分会副秘书长 杜曲乡贤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秦腔 社火 武术 民协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