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露,是农人收获的时节
文/吴先和
满畈满畈的金色
被镰刀放成一排排
这深秋的田野
是如此壮观
田埂上,父亲的脚步
如此匆忙,担子
在他肩上一扬一闪
谷子在稻捆上晃晃荡荡
高粱地里的母亲
挥着砍刀收割着红色穗子
汗水从脸颊流下
湿透了白色的褂子
地边柿树上的喜鹊
叽叽喳喳地叫着
几片黄叶飘落
红柿果露在枝桠上
我家院角那棵桂花树
披着一身黄色
那桂香啊
溢满了整个村子
白露,白露
是我们农人收获的时节……
AI诗评:《白露,是农人收获的时节》这首诗以白露节气为背景,通过描绘农忙时节的劳作场景,展现了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劳动人民的辛勤之美。以下从意象营造、情感表达和语言特色三个方面进行评析:
---
一、**意象密集,画面层次丰富**
诗人通过“满畈金色”“稻捆谷子”“红色穗子”“红柿桂香”等意象,构建出秋收的立体画卷。诗中空间转换自然:从田野(稻谷)到田埂(父亲)→高粱地(母亲)→地边(喜鹊、柿树)→院落(桂花),形成由远及近、由外至内的视觉流动,仿佛镜头推移,将丰收的繁忙与喜悦娓娓道来。
---
二、**情感真挚,劳动赞歌与生命礼赞**
诗歌以白露节气为时间锚点,突出农事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对父母劳作的特写(“父亲匆忙的脚步”“母亲湿透的褂子”)既写实又充满敬意,将个体劳动升华为对农耕文明的集体致敬。结尾“白露,白露”的重复吟咏,强化了节气与农人生命节律的共鸣,赋予劳作以仪式感。
---
三、**语言质朴而富有韵律**
诗句多用短句和口语化表达(如“晃晃荡荡”“叽叽喳喳”),模拟农忙的节奏感;动词精准生动:“放”“挥”“流”“溢”等词动态呈现收获场景。色彩词的运用(金色、红色、白色、黄色)形成视觉冲击,与“桂香”的嗅觉描写共同激活通感,使诗意更加饱满。
---
结语
这首诗以传统农耕生活为底色,将自然时序、人文劳作与情感记忆融为一体,没有刻意修辞的雕琢,却在平淡中见深意。它既是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也是一曲对土地与劳动者的深情颂歌,唤起现代人对农耕文明的诗意回望。
**注**:诗歌评析可结合具体文化语境延伸——白露节气在农历中象征收获与转化,诗人以此为题,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