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光长河的幽僻回弯处,我痴痴寻觅,渴望一方临水的清寂天地,筑一间茶馆。无需雕梁画栋的富丽堂皇,无需丝竹管弦的热闹喧嚣,只需几间古旧的木屋,带着岁月摩挲的温润;几扇斑驳的轩窗,似老人眼角的细纹,藏着往昔的沧桑。让风如灵动的精灵,自由穿梭其间;让光如金色的丝线,随意倾洒而下。
茶馆之外,流水潺潺,似一位温婉的歌者,低吟着岁月里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那水,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也映照着世间的悲欢离合。垂柳依依,宛如羞涩的少女,在微风中轻舞着时光的温柔,细长的柳枝拂过水面,荡起层层涟漪,恰似心中泛起的层层思绪。
踏入馆内,陈设简单而质朴,粗陶的茶具,带着泥土的芬芳,仿佛还残留着茶农采摘新茶时的汗水与欢笑;泛黄的书页,散发着淡淡的墨香,似在诉说着前人的智慧与情怀;还有那老旧的留声机,静静伫立一隅,似一位沉默的老者,藏着往昔的繁华与落寞。茶烟自壶中袅袅升起,如梦如幻,似一条轻柔的丝带,缠绕着生活的诗意与远方,将尘世的喧嚣隔绝在外。
茶,从最初的翠绿鲜活,如青春少女般灵动俏皮,到后来的暗淡无味,恰似迟暮老者般沉稳淡然,恰似人生的一段完整旅程。初尝时,满口清香,那清新的味道在舌尖上跳跃,如青春的热烈与张扬,充满了对世界的好奇与探索;再品时,滋味渐淡,似中年的沉稳与内敛,懂得了生活的酸甜苦辣,学会了在平淡中寻找幸福;待到无味,却有了别样的韵味,那是历经沧桑后的豁达与超脱,看淡了世间的功名利禄,只愿守着一方宁静,安度余生。
留声机里,一首老歌悠悠响起,那旋律如潺潺的溪流,在空气中缓缓流淌。那歌声,或婉转如夜莺啼鸣,或低沉如大提琴呜咽,带着岁月的痕迹,轻轻触动着人心底最柔软的角落。客人静静地坐着,目光望向远方,似在回忆着那些已经远去的时光,又似在憧憬着未来的美好。歌声渐远,韵味消散,而心灵的回响却久久不散,如同一颗石子投入心湖,泛起的涟漪一圈又一圈,久久不能平息。就像人生中的许多瞬间,美好而短暂,却能在心底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
案头的书,被客人一页页翻过,那纸张摩擦的沙沙声,似时光的脚步,轻轻走过。字句在眼中渐渐模糊,直至无字可读。但书中的智慧,却已如春雨般,悄然滋润了心灵。在这宁静的茶馆中,捧一本书,读到无字,方知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文字的堆砌,而在于心灵的感悟。就像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在书中寻找的,是与自己灵魂的共鸣,是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若此时,还有一位知心人相伴,那便是这世间最美好的事。无需过多的言语,只需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便能读懂彼此的心意。将一份爱,沉淀在时光里,爱到无心之境。不刻意去占有,不执着于得失,只是静静地相守,如这临水的茶馆,淡看云卷云舒,笑对花开花落。就像苏轼与朝云,在风雨飘摇的人生中,相互扶持,相互理解,那份爱,早已超越了世俗的界限,成为了一种心灵的契合。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在这茶烟袅袅之处,学会放下,学会释怀。尘世的纷扰,如过眼云烟,在这片刻的宁静中,渐渐消散。用一杯茶,沉淀生活的浮躁;一首歌,唤醒内心的感动;一本书,启迪智慧的灵光;一个人,温暖岁月的沧桑,渡过心灵的迷茫,寻得了内心的安宁。(本书稿寻找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