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边
过去宜兴人有逛庙看会戏习俗,过去没有电视电影,也没有专业的剧院,逛庙看会戏便是最大的娱乐,会戏就是庙会上演出的戏。过去的庙很多,不仅城里多,乡村也多。庙是供奉神的地方,而这些神,大部分是历史先贤以及根据自然现象创造出来的人性化代表。供神就要祭祀,最大的祭祀活动便是举行庙会。庙会有坐会和行会两种,坐会就是在庙前搭台唱戏以吸引群众,某些还聚商成为节场。行会就是抬着神像出巡进村,收灾降福,同样也有庙戏随队演出。
看庙会是祭神祈福看戏娱乐诸不误,顺便再踏踏桥。踏桥据说就是过难关,多踏一座桥,生活中便少一座难关。譬如各地都有元宵看灯过三桥的说法,但宜兴人更讲究,新年第一次烧香要逛八庙踏九桥。第一次烧庙香不是初一是初八,初一到初七,一般祠庙都较冷清,人们都在家忙着过年呢,但家祠家庙年初一会有子孙祭拜。
那时祠庙多,跑八座祠庙烧香不是难事。寺院就不同了,寺院都在郊外,跑一处也许就要十多里。宜兴城里祠庙有城隍庙、周王庙,岳王庙、张王庙、李王庙、果利庙、火神庙、三魁庙、文庙、武庙以及忠肃祠、忠节祠、文昌阁等。乡镇如丁山也有娘娘庙、太湖神庙(即王二相公庙),土地庙、大王庙、关帝庙、五圣庙、永宁庵、斗阁庵、祠山殿、神头堂等。也许有人说宜兴城里没有九座桥,只有蛟桥、青龙桥、东关桥和西关桥等,但是别忘了,泮桥也是桥,城隍庙、文庙、文昌阁等都是有泮桥的。
宜兴规模最大的行会大约是陶朱公秩巡庙会,陶朱公神像在丁蜀汤渡乡东岳庙。丁蜀是天下陶都工业富裕地区,又因为是十年才出巡一次,所以格外隆重。光绪三十年的那次,据说会头到了丁山乡,会尾在庙门前还没动身呢,可见队伍之长。丁蜀人为了招待四方赶来看会的亲朋,买得街上家家粮行告急。民国时一度禁出会,日寇侵华时又民不聊生,那次秩巡竟成绝唱,现在丁蜀最大的活动是陶艺节。
宜兴最热闹的坐会大约是城隍庙会,城隍庙供奉的是城市的管理神和保护神城隍星君。城市有大事要向他请示,有大功要向他汇报。地方官上任,要到城隍庙举行就职宣誓,卸任也要告白并检讨不足。昆剧《十五贯》梦警一场,就是说的况钟新任苏州知府,向城隍保证决不贪赃枉法。据《宜兴荆溪县新志》记载,宜兴还有供奉卸任知县长生位的习俗,果利庙供宜兴知县,周王庙供荆溪知县,少德知县是不能享受此荣的,所以为官第一要珍惜自己的名誉。宜兴知县刘永基,任职仅数月却颇有政绩,离任时也要到城隍庙告白检讨,宜兴百姓希望他再来在城隍庙后花园建了望来亭。
宜兴城隍庙在南大街青云路口,而且庙大神显。城隍庙格局比周王庙大,并有全国祠庙罕见的吹鼓亭和看楼。看楼楼下供奉配享神十殿阎罗,后殿还有蛮家星君和城隍奶奶像。城隍是不定神,即各县城隍不是同一人,宜兴城乡十五座城隍庙供奉的则是朱元璋手下大将杨国兴。安徽定县人杨国兴镇守宜兴八年,招抚流散劝耕劝商并扩建城池,最后捐躯在攻打张士诚疆场,朱元璋封他为显佑伯宜兴城隍,并赏有半副銮驾。县城城隍庙大殿内有杨国兴高大的泥塑坐象,另外后厅还有两米高的木雕塑像,木像内有机关,机关一按,坐像能站立起来供出巡使用。宜兴城隍的庙会日也多,譬如清明、中元和腊祭等。
宜兴城隍庙新年初四到元宵唱年戏,所以热闹不用等到初八,天天好戏,观众爆满。年戏有县城各行业商会出资,譬如钱庄业绸布业,都是财大气粗,所以会争谁先谁后,但第一场戏却是豆腐业出资。天下三大苦,撑船打铁磨豆腐,苦力人应当人人敬重。元宵节则一般会请名家较多的小阿金班。五月二十是宜兴城隍杨国兴生日,更是热闹非凡,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当时有“苏州玄庙观、无锡崇安寺,宜兴城隍庙,鞋子掉了拾不到”的说法。
2014年4月 宜城荆阳新村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出版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在氿一方》、主编集《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