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伟华
2025年9月10日教师节,恰逢农历七月十九日,天空阴沉,初秋的温柔与静谧弥漫开来。我与吴先生、邱女士受钱塘区下沙杭州红驿·猪头角驿站朱加高副站长的热情相邀,一同前往猪头角驿站观潮。此前,我虽在媒体上多次领略过钱江潮的磅礴气势,但亲临现场感受其震撼,还是首次。
午后1点半,我们抵达驿站,此时已有不少观潮者翘首以盼。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里,上次是为八一建军节创作而来,探寻驿站背后的故事。朱加高副站长是我熟悉的老友,他作为海军退役老兵,退休后投身于此,热情奉献,为大家提供周到服务。
走进驿站,我们围坐在朱加高副站长身旁,听他讲述驿站的建立背景与运营故事。“杭州红驿·猪头角驿站”,也是老兵驿站。老兵驿站充满温情,传承军人精神,设有浙江省海豹救援队钱塘支队等工作室,为周边安全护航。该驿站由多方共建,是纯公益性质,投资和运行费用由退伍老兵魏国幸无偿提供。魏国幸先生任站长,闫彦女士任书记,王水建先生和方茶珍女士负责日常管理,它是钱塘江流域规模最大、首家以海塘海潮文化为特色的驿站,也是浙江省海塘安澜工程“安全 +”水文化首个驿站,还是研学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他们齐心协力为驿站发展付出心血。
此次观潮,朱先生还邀请了韩仁龙先生。韩先生与我同龄属蛇,他土生土长于下沙,对这片土地感情深厚、了解独特。他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钱塘江围垦的艰辛历程,以及海塘屡筑屡垮的无奈与悲壮。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无数人努力,钱塘江海塘才变得坚固,观潮的人也日益增多。他还回忆起小时候抢潮鱼的惊险往事,因对钱塘江熟悉且心怀敬畏,他加入了海豹救援队,为救援队开船,守护一方平安。
交谈间,中国计量大学的三位大二学生也来到我们身边。他们青春活力,脸上洋溢着对公益的热情。暑假时,中国计量大学“铮铮之音”社会实践团队就在此做了一周公益,为参观人员讲解海塘文化、拍摄珍贵照片、维护观潮秩序、设计文创产品、宣传围垦精神。今天,周思妍同学担当讲解重任,她声情并茂地讲述着“猪头角”名称的来历,从历代官员在海塘治理中的贡献,到海塘遗产的价值;从下沙围垦抢险加固的惊心动魄,到家用文物背后的生活故事。她的讲解让我们对筑堤抗潮的故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祝熙宸同学和胡嘉峻同学则穿梭在人群中,用镜头记录难忘瞬间。后来他们又热心维护观潮秩序。看到大学生们热心公益与社会实践,我心中涌起希望,读书与实践相结合,是成才的重要途径。
下沙这片传奇土地,因钱塘江沙土冲积而成,也是老一代人口中的北沙。历史上,钱塘江有“三门”之称,乾隆年间江水改走北大门沿用至今,南大门和中小门淤塞后形成南沙,杭州七堡、乔司至翁家埠一带淤成北沙。闸坝、堤塘守护着沙地人民,拦挡着钱塘江潮水的侵袭。
钱塘江潮水自东北向西南冲击,内河水流自西北向东南奔腾,两股力量碰撞形成塌江,唯有一处未塌,凸出江边形似猪头,人们称之为“猪头角”。钱江江畔沙滩形成后,为便于开垦利用,人们将土地分格,“猪头角”位于下沙第“七格”,这个名字代表着自力更生、有财有福的美好寓意。
而且,猪头角的名称还与民间传说相连。传说这里是“潮神”居所,因潮神护佑,这片土地得以保全。潮神的传说为“猪头”形状的地形增添了神秘色彩,成为钱塘江畔独特的文化地标,承载着当地居民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朱先生告诉我们:“今天的潮水要比昨天高一些。这里观潮可是大有讲究,不同的时段,潮水有着不同的风貌呢。”
3 点时分,我们走出展览厅。此时,外面的观潮者又增加了许多,冲击力最大的地方还拉起了警戒线。尽管“猪头角”堤坝上筑了围栏,围栏上又加高了铁栅栏,足有 10 米高,但安全第一,防护措施考虑得非常细致。然而,人们依然热情不减,翘首以盼。
顺着钱塘江下游的下沙大桥望去,钱塘潮如一条银色的丝带,从桥下缓缓向上游推进。有的观潮者站在栅栏内,将手机伸到外面,试图捕捉那精彩的瞬间;有的站在驿站大门外地面上,静静地欣赏着这壮丽的景色;几十架无人机从不同角度跟踪着潮水的动向,如同忠诚的卫士,记录下这难忘的时刻。虽然使用无人机的年轻人居多,但也有不少老年人对无人机拍摄充满热情,他们用科技的力量,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 3 点 10 分左右,潮水渐渐临近,我感受到了一线潮的波涛汹涌。它像整齐的排头兵,迈着坚定的步伐向前推进,又如神来之笔在苍茫江面上轻绘。大家的心情也格外激动起来,眼神中满是期待与兴奋。白线愈近愈壮,化作一条奔腾的金色巨龙,带着排山倒海之势呼啸而来。潮头所至,江水翻涌,浪花飞溅,似千军万马在驰骋。那声音,由远及近,如闷雷滚动,震得江岸都随之颤动,尽显大自然的雄浑与壮美。
3 点 12 分,站在栅栏内的我,感受到潮水即将到达面前。钱江潮似怒海狂龙,挟着震天动地的咆哮,直扑猪头角驿站前堤坝。一个人喊出“跑”,大家纷纷后退。浑浊的潮头如巍峨巨墙,以排山倒海之势压来。刹那间,潮水与堤坝猛烈相拥,激起冲天泥浪,如黄雾漫卷,轰鸣声震天响,似在诉说大自然的狂暴与不羁。
钱江潮如一头被禁锢太久而骤然脱缰的猛兽,以无坚不摧之势猛冲向前。那潮头攒聚着千钧之力,狠狠撞击向围栏。刹那间,围栏在潮的狂暴冲击下形同虚设,潮水如万斛珍珠冲天飞溅,又若金龙腾空。水花簌簌而下,洒落在跑得慢而又惊恐的观潮人身上,而那轰鸣声,久久回荡在天地之间。不过,那些跑得慢的人,体验到了海潮冲击堤坝而飞天涌起的力量,以及淋一身的透凉。这也是生活的一种体验,让我们享受了冲天潮的气概,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 潮水如此凶猛,让我不禁想起钱王射潮的故事。
五代十国时,钱塘江潮患严重,潮水如猛兽,冲毁堤岸、淹没农田,百姓苦不堪言。吴越王钱镠决心修筑海堤抵御潮水,可每次堤坝快完工,潮神便作祟,将堤坝冲毁。钱镠不信邪,选定农历八月十八潮神生日这天,召集一万名弓箭手列阵江边。他自己登上高台指挥,还飞马蹬开宝石山裂缝,让弓箭手顺利通行。潮水汹涌而来,钱镠振臂高呼,率先张弓射向潮头,万名弓箭手齐发,箭如雨下。潮水竟被逼得改道东流,不再冲击堤坝。之后,钱镠趁机组织民夫加紧修筑,坚固的海堤终于建成,百姓得以安居乐业。“钱王射潮”的故事流传开来,它不仅是古代人民抗争自然灾害的壮丽史诗,更体现了人定胜天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勇敢面对困难,成为江南地区家喻户晓、代代相传的经典传说。
历代钱塘观潮季,一线潮、冲天潮等波澜壮阔之景,吸引无数游客。南宋周密《观潮》开篇云:“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周末节假日,驿站里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格外忙碌,他们开展水文化、塘潮文化宣讲,维护秩序、引导安全、应急救助,用行动传递爱与温暖,让更多人了解钱塘江文化、感受自然魅力。
猪头角如今是钱塘江畔的文化旅游胜地。杭州红驿·猪头角驿站以海塘海潮文化为主题,是钱塘江流域首家特色驿站,兼具文化展示、研学教育、公众服务等功能。作为钱塘江观潮八大危险点之一,它以“一线潮”“冲天潮”闻名,每年吸引大量游客。
教师节在猪头角驿站观潮,我既领略了大自然的壮美,又感受到文化魅力与传承力量,这份经历将如钱塘潮水般,在我心中留下美好印记。 2025年9月11日
李伟华,号五一居士,1985年开始从教从艺,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院院士、浙江开明画院院务委员、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杭州伟致书画院院长。
央视频、浙江卫视等多家媒体访谈。编著文集三本。书画作品在蒙古国、日本、美国、法国、德国等地展出。美国时代周刊英文网等多家媒体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