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文为刃,以笔为枪》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八十周年
——为纪念缅怀支援先生诞辰106周年而作
作者:点亮
(二)
翻开厚厚的《白藤花支援文集》让我感动不已,在此,向这位黑土地上抗战时期伟大作家致以崇高的敬礼!他在抗日烽火,狼烟四起的年代里,开始了“以文为刃,以笔为枪”的投身抗战 。谱写着唤起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撰写了大量抗日救国诗歌文集。歌颂抗日救国的英雄壮举……
1941年的哈尔滨12·31“左翼文学事件”……是东北抗战文艺史上的一道伤疤。那一天,有人事先得到消息,鬼子要抓人了,开始支援先生没相信,后来看到四处都人心惶惶,纷纷逃亡避难。这个时候,因为他是“左翼文学事件”的件中人,已经被列入了黑名单,准备搜捕的。所以,为保证安全,不得不逃亡到老家承德。之后,并没有停止战斗,他仍然在写文章,撰写反满抗日的文章。他以为逃走避难就没事儿了,便开始写小说,并且在1942年完成了“白藤花”这部短篇小说。

1943年,他还公然在日本人办的刋物《大阪华文每日》杂志上发表小说“白藤花”。他在承德已经找到了一份工作,一次出差的机会,来到黑龙江省北安县。他除了办公事儿,还顺路来哈尔滨看看文学青年朋友们。当时,因为支援先生影响力比较大,就在他回来的时候,日本特务就盯上了他。在他返回承德的火车上,被秘密逮捕。被押送到日本宪兵队道里分部大牢中(现哈尔滨市道里区经纬街17号小黄楼),他受尽严刑拷打,威逼利诱。牢狱之中,他经历了很多酷刑,目睹了同胞的牺牲,却从未向敌人低头。铁窗锁得住他的身躯,却锁不住他的思想与记忆——出狱后,他忍着伤痛,将狱中经历与所见所闻凝练成文字,写下了中篇纪实小说“栏栅”。
这部作品没有刻意渲染苦难,却用最真实的细节揭露了日寇的滔天罪行:有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却仍高唱《松花江上》的难友,有因传递进步传单而被秘密杀害的青年,也有他自己与敌人斗智斗勇、守护组织秘密的经历。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是对侵略者的血泪控诉,每一个情节,都是对民族尊严的坚定捍卫——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份记录日寇罪行的“活档案”,一份彰显中国人骨气的“精神宣言”。
《白藤花支援文集》中,作者有控诉,有抗争、有斗争、有呐喊!他在告诫人们,为了真理,为了和平,斗争在文化战线上,也是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浴血奋战。苦难屈辱的过去,也是作者一种身心疲惫,经历过苦难的叙述……是在愤怒的呐喊!是一种强烈的血泪控诉!全文给读者留下了,鲜明而深刻的印象,无尽而悠长的思索……“勿忘国耻,警示后人”同时,为读者研究抗战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真实的资料。
1946年,哈尔滨解放之后,李兆麟将军领导创办了一个机关性半月刊大型的文学刊物。支援先生在创办《先锋》第一期,就被应邀撰写文稿,把自己在日伪监狱里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创作发表了中篇小说《栏栅》,作为中篇小说连载,一共分六章。但是,我们在档案馆里能查阅到的只有其中的第二本。第二期杂志,其中一张拍了照,也截了图片。第一个故事就是“牢笼恨”和“哈埠蒙难记”,最早的原始的版本就是《栏栅》。我们在研读支援先生文集的时候,总会有很多收获……

支雁老师,在回忆父亲写作经历中说: “写这部中篇小说,这是历史的一个真实记录。他一共写过三次,第一次,写中篇小说的时间,发表在1946年4月的《先锋》杂志刊物上。《先锋》杂志的创办地点是“中苏友好协会”,它是李兆麟将军亲自领导创办的一个机关性大型的综合性半月刊。当时李兆麟将军担任中苏友好协会会长”。 当年中苏友好协会会址,在兆麟街123号,现在的哈尔滨博物馆纪念馆里面。过去叫‘大庙’的旧址,往里走是市委书记楼。《牢笼恨》原刊载于《天鹅》杂志1987年第7期,后经修改,又改名《哈埠蒙难记》,刊载于《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新闻专栏2000年3月9日至2000年5月18日,共连载8期。
笔者潜心研究,惊奇地发现,这三部作品虽然属于同一题材,但却发表在不同的重大历史时期。每个历史阶段含义是崭新而又丰富的。《栏栅》发表于1946年哈尔滨解放初期,告诫人们要建设自由、平等、繁荣的新中国。《牢笼恨》发表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征途。《哈埠蒙难记》发表于2000年,是崭新的新世纪开始,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一个新的里程碑。支援先生不忘初心,以他的使命与担当,用他的作品反反复复的告诫后人,不忘国耻,吾辈自强。要建设伟大、繁荣、富强、昌盛的祖国,亚洲巨龙一定要顶天立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于世界东方。


有人说,支援先生的文字,有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深刻与厚重。的确,他像托尔斯泰一样,关注苦难中的人性;也像契诃夫一样,用文字解剖社会的黑暗。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文字里,有着独属于中国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他不是在“旁观”苦难,而是在“参与”抗争;他不是在“记录”历史,而是在“创造”历史。他用文字证明,文人亦能“上阵杀敌”,笔墨亦可“保家卫国”。他既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用毕生心血和爱国主义思想情怀,奋笔疾书唤起民众揭露黑暗,记录了侵略者惨绝人寰的暴行。以此,维护抗日救亡,捍卫祖国的尊严。
《白藤花支援文集》是他写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一百七十五万多字的诗文集中,沉淀而又厚重的笔触。它既巍峨又婆娑。巍峨像绵延起伏的长白山峰。婆娑如同汹涌澎湃,滔滔不绝,滚滚奔流的松花江水。涛声似抗日救亡的声音在呐喊,在怒吼!他激起了民众的爱国热情,积极投身抗战之中。

我们要世世代代牢记那段历史,国恨家仇民族屈辱的过去。让一代又一代红色基因永远传承,我们缅怀纪念支援先生,就是永远的怀念他,不忘过去,牢记使命。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改革开放,拨乱反正,勿忘国耻,科技强军,科教兴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9月3日大阅兵,一首“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粮”……十四年浴血奋战,东北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等画像。体现了“一雪前耻,抗战到底,不当亡国奴”的抗日民族英雄形象。屏幕前和天安门广场上,有无数的东北人激动的热泪盈眶。支援先生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的精神永在,他的人格魅力永放光茫!
2025年9月18日

【作者简介】周宪龙,笔名点亮,哈尔滨市人,中国诗歌会黑龙江分会副会长,哈尔滨老艺术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家协会会员,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中国•当代作家联盟》文学平台签约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不老河畔人家》,诗集《太阳岛抒怀》。作品散见于《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林城晚报》《伊春日报》《黑龙江法治文苑》《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书刊》等报刊杂志和《中国都市文学社》《冰凌文学》《融溪文韵》《大东北诗刊》《红袖天香文学社》等网络文学平台,发表文章数百多篇,并多次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