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对世事变迁,我们怎么办?
文|董惠安
不知不觉地,身边的人和事、墙上的口号标语、人们的行为理念,在这些年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有的完全可以用“轮回”或者“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形容。这些变迁究竟是进步还是徘徊?我说不清楚。就想和大家来作探讨。
记得四十多年前改革开放初期,体制内公职人员到南方去“赶海”、从单位停薪留职“下海”经商,在当时成为一股大潮。记得当时深圳广东流行着一句教育子女的警句:“你若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坐办公室了!”当时沿海地区的理念是,坐办公室是“没出息、没本事”,干不成大事业的同义语。很多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涌现出来的,以至于在中国市场经济的版图上,形成了民营企业“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格局。可如今,国人将大学毕业生考“公务员”、端“铁饭碗”、进入体制内“坐办公室”视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并将成功考上“公务员”称之为“上岸”。那么说,以前的人们从体制内跳出来“下海”是不是一种错误和失败?而没能考进体制内的大学生、研究生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还在“苦海”中挣扎呢?
记得中国加入WTO初期,耳畔常常响起的一句很震撼的口号是“狼来了”!要学会“与狼共舞”。意思是外资外企要进入中国市场,要展开激烈竞争。当时有哲学家还用某洲草原在引进狼群之后,原先懒散的动物们的生存受到挑战,在与狼群的周旋过程中提高了生存技能。的确,中国的企业在这种“狼来了”的喊声中,在“与狼共舞”的过程中,适应了国际市场的“丛林法则”,提高了产品的竞争力,中国是“世界工厂”的名号不是凭空得来的。可是如今时过境迁了,不是“狼来了”,而是“狼跑了”。君不见,各路外资外企不知何因纷纷撤离,跑的比比兔子还快,只剩下我们的自家企业“自娱自乐”且“遥遥领先”。那会不会又出现自家的草原上动物们重新回归懒散、生存能力退化的生态呢?我们的企业会不会与世界先进科技“脱钩”呢?我希望听到充满真正自信和坚定地回答:“不会的!”而且有理有据地证明我的担心是杞人忧天。
曾记得,针对中国的住房市场化,有一段美国老太和中国老太的“临终对话”颇为流行:“美国老太在临死前说,我终于把房贷还清了,而中国老太临死前说,我终于把买房的钱攒够了!”其中要注明的情况是,美国老太是在交了房款的首付后,就住进了所购房屋,之后年年月月分期付款,终于在临终前偿还完了尾款。而中国老太在攒够购房款之前,一直未能享受到心仪的住房。这个故事几十年前太具诱惑力了。大部分青年购房者都走的是美国老太的“按揭”购房路子,一边还房贷,一边享受着住房。原本也是挺好的,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因素,不少中青年人失业了,对银行的房贷断供了,美国老太式的“住房梦”破灭了!试问,如今还有人讲述“美国老太”的购房故事吗?我再没有听到过。我想请教一下当初讲故事的人,能不能仔细讲讲美国老太是如何保证几十年间不断贷的?她有何技能,从事的是什么业?她又是怎样保证不失业的?或者她在失业的状况下,又是如何保证不断贷的?假如美国也有许家印之类的房地产骗子,只在地面上挖个大坑,就开始收购房者的预付款,然后把钱转移出境,再然后宣布破产退市,那么美国的“购房老太”们的权益如何得到维护的?
围绕着房地产,还有个“一铺养三代”的说法。一般的住宅楼盘下,尤其是沿街道的第一层,都会被开发成商铺,这商铺的销售价格比楼上的住宅楼要贵很多。但过去几十年间,这些沿街商铺一直都是很抢手的。商铺的房主将铺面出租,可谓坐收渔利,甚至作为极具价值的不动产传至后代。可是如今行情变了——眼下网购打败了实体店,有多少沿街商铺关门大吉,或者生意惨淡!沿街商铺会不会重振辉煌?很难说。
几年前有过“丈母娘可以拉动房地产的刚需”的说法,也被称之为“丈母娘经济”。的确,丈母娘将女儿出嫁的条件拉升到历史的高度,除丰厚的彩礼外,首要就是“有房有车”。有那么好一阵子,房地产迎来了“井喷”。然而,好景不长。近来年轻人中间出现了“不婚主义”,一些男士不找对象不结婚,因而丈母娘的身份很有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尴尬。没有了女婿,何来丈母娘的名分?更何来“丈母娘经济”?
说到结婚生孩子,不能不说到生育政策轮回演变的尺度之大。几十年来计划生育,多生孩子要罚款,甚至开除公职。这条“红线”谁敢碰?张艺谋由于多生了几个孩子刚被罚款700多万,转眼间计划生育政策突然放开了,允许生二胎三胎了。由过去的“只生一个好”,变成了“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更有甚者,如今鼓励育龄夫妇多生多育,生育二胎三胎后国家还会发生育补贴呢!这不禁让我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为了刺激人口增长,还搞了“英雄母亲”评奖活动,多子女的母亲被称为“英雄母亲”。我的母亲由于生养了“五男二女”,在所居住的街道光荣榜上有名。当时才两岁多的我,清楚地记得奖品是一袋爆米花。至今记得那滋味还是挺甜的。可如今对于生育二胎三胎者,奖金可比一袋爆米花丰厚得多多啦!
我等老朽,年轻时想多生一个,但不被允许,现在允许了,咱又错过了花期,有心无力了,眼睁睁看到生育可领补贴的好政策,可惜与咱无缘。
甚至听说,非婚所生的孩子也能上户口,也能被社会承认。这种背着骂名也能为国家人口增长做贡献的好事,没有咱的份了。唉......
想想看,很多观念反转的事情,让人真是感慨万千。过去农村人总想进城,脑袋削尖都想当城里人,可是眼下多少人又希望在农村有个老家,而老家又有块宅基地。又有多少人想要把好不容易得来的城市户口重新“运作”回乡下,让自己落叶归根。
说到大学教育,让孩子上大学,是多少家庭的梦想!“读书做官”“读书可以干好工作挣高薪”,“知识改变命运”这些观念和口号,是何等的有感召力啊!可如今,由于外卖大军中加盟了大批的大学本科生和硕士生,还有大量的毕业生就业无门,宅家啃老,于是“读书无用论”又沉渣泛起。今年居然有一些考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后,默默放弃了入学资格。这种“轮回”是值得深思的。以我多年关注中国教育的体会来说,孩子还是要上大学的,虽然暂时看似无用,但在他的一生中,总会有用到所学知识的时候。此外,要提醒孩子早点懂得规划自己的人生,并在呈现出爆炸状的知识信息面前,获取自己最需要的那部分。不是读书无用,而是不要去读那些无用之书。这些话仅供娱乐。
几十年前广东有一句明显带有“擦边球”色彩的口号是,“见了红灯绕着走,见了黄灯加速走”,这种行事规则成为了北方人仿效和学习的榜样,意思是突破陈规戒律,类似于“弯道超车”励志创新思维和实践。可如今这句话已成为昨日烟云,而现在替而代之的“跑路”和“躺平”。
真有时过境迁的感觉。
过去,北方报刊上经常冒出来这样的设问:“沿海在发展,我们怎么办?”如今面对这些变迁,面对我们在就业、教育、生存、发展诸多方面的问题,我也问一句:“世事变化快,我们怎么办?”
董惠安2025.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