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去烛花灯更亮
——《秦俑四季》改稿出版历程小记
文/杨伯仲
著文犹如点油灯,燃烧时久烛花生。
烛花过长焰如豆,剪去烛花亮度增。
这首小诗,是我在创作、修改长篇小说《秦俑四季》中的一些点滴体会,下面结合作品的创作、修改过程具体谈一谈。
《秦俑四季》初稿写成后,就先后听取了阮班超和郑欣淼两位好友的意见,在呈交太白文艺出版社后,又听取了白静编辑列出修改意见和建议,经反复修改、大量删减后而定稿出版的。
2014年12月1日,初稿完成,随交给了好友阮班超审阅、修改。他用了三四个月时间,采取边阅读边记录的方式,把自己的感受以微信的方式与我交流,先后提出了数十条宝贵意见和建议,内容已见诸于《文章知己千秋愿,箫管和月一片明》一文,恕不在此赘述。
他的鼓励和诸多建议使我信心大增、思路大开,在二稿写作中遂放开了写:增加了“志在必得”、“对簿公堂”、“建言献策”等章节;增加了一些旅游当地资源,如:“冤魂惊现”、火晶柿树的传说等;并在“摆宴娶妻”、“粉莲嫁人”、“圆满葬礼”、“葬妻闹剧”等章节中增加了婚丧嫁娶情节的描述。还在“五婆出神”、“挖出瓦人”、“丢了烟袋”、“葬妻闹剧”、“海棠闹鬼”等章节中增加了魔幻场景和情节的描写。这样一来,书稿的篇幅随之大增,章节由88个增加到了95个,字数由38万多字(电脑计数,下同)增加到了57.4多字。
随后,我把书稿发给了高中同学郑欣淼,他曾任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院长、时任中华诗词学会会长,让他帮着把把关。
月余后,郑欣淼打来电话,一番祝贺鼓励后,说:“现在的人都很忙,很少有人静下心来读书,将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统统删掉。”对书稿提出了两点修改建议:
一、大幅压缩篇幅,二、参照名著写法,调整章节结构,力争做到情节相对集中。着力点要高,为可能进行的影视拍摄打好基础。遵照他的建议,我删去了介绍骊山景区传说的章节和无关紧要内容,合并、简写了几个章节;对10个章节的次序做了调整。删改后,书稿为88章节、44万多字,较前少了7个章节、13万字。
几经周折,最后将书稿寄给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社初审后,电话通知:“同意出版,但篇幅太长,需要删减。”并发来了编辑部的书面修改意见:
“本书详细叙述了秦俑发现村石滩杨村的村民发现秦俑的起因、经过,以及发现秦俑后对村民生活的影响。在发现秦俑后,不少村民抓住了难得的机会,一举脱贫致富。石滩杨村也从一个有名的贫困村脱胎换骨,变为抓住了旅游资源的富裕村。作品围绕着秦俑,围绕着秦俑带来的旅游资源,展开了一系列的人物活动,粗野朴实的乡村习俗、充满乡土气息的地域风情,透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体现出来。
本书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动鲜活,故事性极强,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是在书中多次出现了有关神鬼的详细描述,如:秦俑出土时对气象较为夸张的描述,火晶柿树神显灵,王石榴葬礼异象,王海棠鬼上身,石榴遗像变活等。这些情节给本书增添了太多魔幻色彩,鉴于本书是从实际发生的故事出发进行创作,建议作者进行弱化及删改,缩减所占篇幅。
其次是对村民、包括部分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塑造过于简单刻板,没有过多的突出其正面的形象,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虽十分真实,却过于平面化,突出的有正面导向的人物除谭粉莲外寥寥无几。
然后是书中用大量的篇幅描写了村民们在开发秦俑后,为了个人利益与他人、政府机关产生的冲突,如:推墙、揽活不成闹事、袭警、为拆迁闹事等。强烈的冲突和矛盾虽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但却不宜占过多篇幅。这些情节所占比重过大,就模糊了书的主旨,建议对这些情节进行弱化及删改。
最后,就是书中的叙述顺序建议使用时间顺序,目前的叙述顺序较为混乱,出现了前面已去世的人在后面又出现了的情况,这样会给读者的阅读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议作者对书的整体结构做一个调整,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
第一编辑室
2022年5月20日
以上编辑部的审稿意见具体中肯,我随逐条对照修改。尽管对一些事件和情节删除时心有不舍,认为多是一些真实事件的记录、真实反映了当地当时村民的思想生活状况、在当地颇具影响;魔幻色彩写法是在朋友的建议下采用的,且一些场景和情节自以为很精彩有趣,比较欣赏,也可以吸引读者。但编辑的一句“篇幅太长”“鉴于本书是从实际发生的故事出发进行创作,建议作者进行弱化及删改,缩减所占篇幅。”使我茅塞顿开,随之忍痛割爱。首先掐掉了前面的三年困难时期和文革时期部分,分别是“月夜窃影”、“突击封醋”、“风雨兼程”、“一声爆炸”等章节。直接从村民们抗旱打井时发现秦俑开篇,小说的涵盖时段一下子由上世纪60年代初推后到了60年代末。删去了“五婆出神”、“四婶闹鬼”等章节和其他章节中涉及幻化色彩的内容,如:神灵显现、奇异天象、雷电盛怒等情节的描写。秦俑出土时对气象较为夸张的描述,火晶柿树神显灵,王石榴葬礼异象,王海棠鬼上身,石榴遗像变活等。篇幅又缩短了一些;
其次,对请客送礼的情节进行了或删或减或概括简述,减少了对政府人员的负面描述,如删去了“志在必得”一节,简写了“天宝告状”一章的情节;增加了“对簿公堂”章节,改结尾篇 “残阳如血”题目为“醉美晚照”等,使得正面人物形象的内容得以增强。
再次,删去了“袭警事件”和“躲过一劫”两个章节,删去或简写了村民为争取利益而采取的“推墙”、“封门”、“袭警”等过激行为的描述,所留的简写内容只是为了承上启下,起到衔接作用。对于真实发生,且震动各级政府,在当时极具影响力的“袭警事件”,开始是不忍删去的,因为其内容详实,故事情节生动精彩,又与后文“法制教育”有因果关系。但在与编辑部沟通后,怕审查时难以过关,遂忍痛割爱,只做了简述。
最后,还按照事件的发生时间先后调整了章节次序,这是一件艰难而费时,需要经反复阅读、思考,通盘考虑才能完成的一件事情。经过一番努力,将“海棠投怀”分写为“首次奸情”和“东窗事发”两个章节,重新排序;将原来集中叙述的汪普洲治疗疾病过程 “普洲疗疾”一节,按发生的时间重新进行情节安排,分写成了 “普洲疗疾”、“圆满谢世”、“阔绰葬礼”三个章节,并对次序作了相应调整;对“盛大接待”、“私下追宅”、“愤然离岗”等章节按时间先后作了次序调整,这样,作品读起来一下子顺畅多了,效果也好了许多。
2022年8月16日,将修改稿件发给了编辑,编辑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又提出新的要求:将“书稿中快板部分再作精简”;建议对“撩情岁月”“首次奸情”两个章节的标题进行修改,以免太直白。随尊其意见进行修改 ,呈递。十月初,编辑回复:“无需再改”,言将进入出版流程。
2023年 7月31日,责任编辑再次发来书稿改本,来电告诉又删除了 “消灾免罪”、“盛大接待”和“拦道喊冤”三个章节,并对几个章节中的结婚场景、偷杏场景、车祸场景及“偷食禁果”、“东窗事发”等章节有关情节描写或删或减,使之弱化。要求对书稿中涉及的人名、地名进行修改,一律避免用原名。特别强调要将秦俑发现村“石滩杨”这一村名改掉。
初闻之,我有些想不通,心想:实情实景,又接地气,经得住考验,为啥要删掉呢?经与编辑沟通,弄清了出版社的意图,大体有二:一是为宣传导向把关,避免一些涉及敏感话题的内容。“消灾免罪”一节中有涉及黑社会的内容;“盛大接待”,记述的是接待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一行的内容,涉及中美关系的敏感话题;“拦道喊冤”因未引起当地各级领导干部们的重视,恐影响他们的正面形象。认为这些涉及到了文艺政策方面的问题,出版社需要把关。闻后,我无语了,只好接受。二是为了避免有好事者对号入座,继而滋事甚至引发不必要的讼案麻烦。这一点也是我一直所担心和忌讳的,可谓正中下怀,有诗为证:
忧
欲为家乡立丰碑,
心忧莾夫迎面啐。
塑造形象求奇竣,
行运笔锋呈惴惴。
左拐右转免碰撞,
避重就轻远事非。
心存坦荡无私念,
但坐庭院观夕晖。
由于对此早有戒备和防范,初稿里,我就对涉及的主要地名和几位主要人物采用了虚拟名,如“骊山县”“骊怀”乡、公社等,村名“石滩杨”只是传统的叫法,避开了“西杨村”的行政称谓。在人物安排上,书稿中专门塑造了牛振山、王石榴、王海棠等几位虚拟人物,他们在村中是没有原型的,让他们来顶缸那些现实存在的、负面的、易引起对号入座的时间和情节,以避免那些不必要的麻烦。从出版社的要求看,这些明显还不够,我随爽快答应。惟对改掉 “石滩杨”这一村名感到惋惜,因为我写此书的初心就是想为家乡立一块丰碑,想为家乡的旅游事业添砖造势,连最初的书名也叫“石滩杨”,但在编辑的一再坚持下,我还是同意进行修改,一番斟酌后改为了“岩滩杨”,书名改成了“秦俑四季”。受此启发,索性将书稿中多处地名、人名、单位名也做了修改,彻底去除了有人对号入座,从而引发讼案的心病。
对于删去的个别章节和内容,如当时官场上的吃喝风、请客送礼风盛行一时,影响恶劣;村民拦道喊冤真实发生,没得到领导重视等,均属干部作风不正问题,属党风政风不正的丑恶现象,我本意是主张揭露和鞭挞的,因为党中央后来已经制定了严格的纪律予以纠正。经过一番沟通,我还是妥协了,毕竟出版社职责所在,经多见广,机敏睿智。只是将“消灾免罪”一章重写,改标题为“建言献策”,去掉了涉黑内容,交稿通过。感谢太白文艺出版社的负责精神,感谢白静编辑的敬业精神,为此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勤的劳动。
最终,书稿定稿为现在的摸样,76个章节,32万 多字,比之前更精炼,更顺畅,更具正能量。回顾来路,我深深地体会到“剪去烛花灯更亮”这句具有哲理性的俚语,希望广大读者能喜欢这部小说,也能喜欢喜马拉雅平台播放的多人地方方言《秦俑四季》听书。
2023年11月5日初稿 2025年9月9日修改
【作者简介】:
杨伯仲1947年生,秦俑发现村人,退休前就职于临潼区旅游局和骊山风管局。曾出版《校园缀珠》、《临潼观奇》、《华清池骊山导游》、《秦俑馆秦陵导游》、《骊山名胜传说故事》等书籍。曾在央视、《光明日报》、《陕西曰报》《陕西教育》等报刊发表通讯报道,论文百余篇。论文入选民政部编《全国农村基层政权论文集》。所撰并拍摄专题片“临潼石榴红”在省市台及央视播出。新出版了长篇小说《秦俑四季》,并被彔制成多人播诵的地方方言听书,正在喜马拉雅平台热播。数百首诗歌在《丝路诗刊》、《澳华诗刊》、《世界诗歌网》、人民日报诗歌网、今日头条、陕西工人报等媒体发表。论文、诗歌等作品曾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