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1
音频3
〖报告文学〗塔河铸魂:第一师阿拉尔的铁血与荣光
作者:杨东 朗诵:AI主播
在天山南麓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夹缝中,塔里木河如一条奔腾的血脉 —— 它自天山与昆仑山的怀抱中蜿蜒而出,2137 千米的身躯俯卧于古地中海遗迹与塔克拉玛干瀚海之上,被称作 "中国最长的内陆河"" 无缰野马 ",更被誉为滋养南疆的" 生命之河 ""母亲之河"—— 滋养着一片被称为 "天下第一师" 的热土。
这里的历史是用刺刀与坎土曼共同书写的史诗,这里的地理是国家战略棋局上的关键落子,这里的成就镌刻着三代屯垦人的指纹,这里的精神如两岸绵延两千多公里的胡杨长廊般在风沙中站成永恒。那些被科学家称为 "第三纪残遗活化石" 的胡杨, "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下一千年不朽" 的倔强,恰是这片土地精神的生动注脚。
第一师阿拉尔 —— 这座由三五九旅传人铸就的新城,正以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 的壮阔轨迹,在新时代的版图上续写着传奇。
一、铁血征程:从南泥湾到塔里木的精神接力
1953 年 6 月,新疆军区农业建设第一师的番号正式启用,但其血脉早在二十年前就已贲张。这支队伍的前身可追溯至土地革命时期的红六军团,抗日战争中改编为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九旅,在南泥湾创造了 "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 的奇迹。
1949 年,他们随第一野战军一兵团二军步兵五师进军新疆,征尘未洗便拿起镐头,在塔里木河两岸 —— 这片被英国人类学家摩尔根称为 "世界文化的摇篮"、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视作 "古文明融合之地" 的流域 —— 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 "新南泥湾运动"。
"沙井子" 这个名字,承载着第一师最艰难的创业记忆。
官兵们修建第一条胜利渠,竣工后灌溉农田 40 万亩,让这片盐碱荒漠连续多年实现粮棉丰收。
但是,好景不长,几年后盐碱肆虐,种啥啥不成。外国专家断言:"这样的土地在我的国家早就放弃了。" 盐碱如白雪覆盖农田时,经历过南下北返中原突围的官兵们带着 "与阵地共存亡" 的决绝,采取多种办法治盐碱,最终选定"挖排渠种水稻" ,用铁锹和柳筐挖出了纵横交错的排碱渠,六年时间搬运的土方连起来可从新疆铺到北京。
1964 年兵团在此召开经验交流会时,昔日的 "二荒地" 已变成亩产千斤的粮棉川。
1984 年,沙井子更名为 "金银川",这个充满希望的名字背后,是银浪翻滚,是三代人手掌上磨出的厚茧。
2002 年,阿拉尔市设立,与第一师实行 "师市合一" 体制,这座由军垦战士徒手建起的城市,终于在塔里木河上游 —— 这片汇聚了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源自昆仑山)与阿克苏河(源自天山,由托什干河和昆玛力克河汇成)等支流的水源核心区 —— 确立了自己的坐标。
七十余载风雨兼程,阿拉尔实现了从荒原到现代化城市的蜕变。
从地窝子到高楼林立,从马背上的通信到光纤网络,第一师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西部边疆的开发史诗。
二、地理密码:亚洲心脏的生态与战略要冲
细看地图可知,第一师阿拉尔市的地理位置堪称 "天赋异禀"。它北倚天山 —— 世界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也是距离海洋最远的干旱地区最大山系,绵延中国境内 1700 千米,将新疆分为南北两疆;南抵塔克拉玛干沙漠 —— 世界第十大、中国第一大沙漠;塔里木河如一条绿色绸带穿境而过,叶尔羌河、和田河、阿克苏河在此汇流,构成中国最大内陆河的源头水系。
这里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与北道的交汇点,如今仍是连接南疆四地州的交通枢纽。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曾预言:"塔里木河流域是世界文化的摇篮,世界文化的钥匙遗失在了塔克拉玛干,找到这把钥匙,世界文化的大门便打开了。" 比他早 70 年的英国史学家汤因比也表示,若能重活一次,愿出生在 "古印度、古希腊、古波斯和古中华文明融合之地"—— 专家考证,正是塔里木河流域。两位时代相隔的学者,对这片土地的痴迷如出一辙,而第一师所在的区域,正是这把 "文明钥匙" 的核心齿牙。2137 公里的塔里木河滋养着南疆近千万人口,而第一师通过修建上游水库、塔里木拦河闸等工程,将这条 "无缰野马" 驯服成灌溉良田的命脉。
如今,这里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沙漠改造体系,人工绿洲向沙漠推进了 20 公里,夏季极端高温下降 3 摄氏度,成为 "人进沙退" 的全球典范。通过盐碱水淡化、治沙光伏等技术创新,防沙治沙已从单纯的 "防" 转向 "防、治、用" 协同推进,让这片干旱之地持续焕发生态活力。人均绿地占有率居全国前列。
同时,通过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累计向胡杨林区引洪补水,恢复植被覆盖面积,实现了从 "沙漠之门" 到 "塞外江南" 的华丽转身。森林覆盖率稳步提升,生态保护成果持续巩固。
1950 年春,当第一批官兵用炮弹皮制成的犁铧划出第一垄耕地时,没人能想到,七十年后这里会成为 "中国长绒棉之乡"。第一师的棉花产业,堪称一部农业科技进步史 —— 从 1954 年皮棉单产 30 公斤,到 2009 年实现大面积单产 150 公斤,三次技术革命改写了世界植棉史。1983 年地膜植棉技术推广,单产翻倍;1994 年宽膜点播技术应用,总产占全国六分之一;1999 年精准农业体系建成,机械采棉率达 97%,"新农" 牌长绒棉在瑞士纺出 200 支纱,创下吉尼斯纪录。
在国家战略版图上,第一师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是新疆兵团在南疆的 "桥头堡",16 个团场如珍珠般镶嵌在塔里木河两岸,形成抵御沙漠扩张的绿色屏障。
阿拉尔市作为南疆地理中心,公路、铁路、机场构成的立体交通网,使这片曾经的 "口袋底" 变成了连接喀什、和田、阿克苏的枢纽。作为 "一带一路" 节点城市,阿克苏至阿拉尔铁路、阿拉尔塔里木机场等交通设施完善,更有大学城建设为发展注入智力支撑。正如专家所言:"守住了阿拉尔,就守住了塔里木盆地的生态安全;发展了第一师,就夯实了南疆稳定的经济基础。" 而塔里木盆地 102 万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也因这方水土的守护,持续孕育着绿洲经济的生机。
三、辉煌印记:从盐碱滩到塞外江南的跨越
这一蜕变的背后,是严格的生态管控体系支撑 —— 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 "三线一单"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师市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659.06 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 9.52%,以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维护为核心功能,为绿洲存续筑牢根基。
结合 "三线一单" 中优先保护单元的管控要求,塔里木河流域核心区严格限制开发性活动,仅保留符合国家战略的有限人为活动,确保这条 "母亲河" 的生态功能不受侵扰。
这里的棉花种植面积连续多年达 240 万亩(占兵团总量的 18%),质量稳居兵团首位。2023 年,第一师农业现代化再提速:粮食种植面积增至 72.6 万亩,总产达 9.92 亿斤,"塞外粮仓" 的根基愈发坚实。
林果业同样成果丰硕,2023 年林果面积达 105 万亩,年产果品稳定在 220 万吨左右。其中五团沙河镇苹果产值达 18 亿元,获评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城镇,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红枣)和 25 家兵团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让 "树上粮仓" 结出富民果实。
水利是第一师的命脉。1954 年 8 月 1 日,全长 66 公里的胜利渠通水,傅作义将军亲临剪彩时感叹:"共产党领导下的军民,能创造任何奇迹。"
此后七十多年,第一师建成 7 条胜利渠、5 座大型水库,总库容达 5 亿立方米。
1972 年,塔里木拦河闸建成,这个被称为 "金马鞍" 的工程,首次实现对塔里木河水资源的有效调控;1996 年,塔南总干渠跨和田河工程建成,3 孔大型涵洞在沙漠下构建起 "水利立交",结束了 "靠天输水" 的历史。正是这些工程,让天山与昆仑山的雪水得以更精准地滋养流域内的每一寸土地。
交通变迁见证着发展速度。1958 年,阿克苏到阿拉尔的 130 公里土路需要颠簸 6 小时,如今一级公路贯穿南北;2019 年,投资 7.5 亿元的阿拉尔大桥通车,3 公里长的斜拉桥如彩虹横跨塔河 —— 站在桥上眺望,夕阳下的河水如刚出炉的钢水,浑稠通亮,让人想起它 "铺排如墙,推拥两岸向东前行" 的磅礴气势;2022 年,阿拉尔火车站和塔里木机场同步启用,货运专列直达浙江,波音 737 客机飞向全国。阿克苏至阿拉尔铁路客货运量分别达 45 万人次、150 万吨;G3036 阿克苏至阿拉尔高速公路启动建设,正构建起 "三环八射" 的立体交通格局。从 "路到头、水到头、电到头" 的闭塞,到 "铁公机" 齐头并进的开放,第一师用交通动脉编织起发展网络。
2025 年 2 月 24 日,阿拉尔市举行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开复工仪式,其中开复工 11 个交通建设项目,总投资 220.278 亿元,年内计划完成投资 62.82 亿元,包括阿克苏 — 阿拉尔、阿拉尔 — 沙雅、阿拉尔 — 铁门关、阿拉尔 — 图木舒克等重点交通项目,建成后将连通自治区主要公路网,打通南疆第二条出疆通道,降低区域运输成本,促进兵地经济交流,进一步强化阿拉尔作为南疆交通枢纽的地位。
生态建设同样成就斐然。"三五九 + 四" 林业生态工程构筑起 9 大防护林体系,500 公里长的林带如绿色长城锁住黄沙,与天然胡杨长廊共同守护着这片土地。
如今,阿拉尔市城区绿化率达 44%,农田林网化率 90%。在沙漠边缘,十一团建成 "沙漠之门" 景区,十四团保护着全国最大的 "睡胡杨谷"—— 那些枯而不倒的胡杨,用三千年的坚守诉说着与自然抗争的史诗,这些生态奇迹,让塔克拉玛干北缘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四、和合润疆:台阿携手共筑时代新篇
当东海之滨的 "和合" 春风吹拂塔河之畔的绿洲,当浙江台州的援疆深情融入阿拉尔的发展血脉,一场跨越万里的携手共建,为这座军垦新城注入了蓬勃生机。自 2010 年对口支援以来,台州以 "民生为本、产业为基、智力为要、文化为魂" 的援疆方略,与第一师阿拉尔市共同书写了 "生存有保障、发展有品质、增收有渠道、治理有温度" 的时代答卷,让三五九旅的屯垦精神与大陈岛的垦荒精神在天山脚下交融共鸣。
民生筑基:从 "忧居" 到 "安居" 的幸福跨越。台州援疆始终将民生底线作为 "先手棋",15 年来投入巨资,让 4554 户困难群众告别土坯房,住进配套齐全的抗震安居房。十二团 "台州新村" 粉墙黛瓦的江南风貌与大漠风光相映成趣,托喀依乡五队的居民在 150 万元援疆资金支持下,当年就用上了水电齐全的新居。2023 年以来,"一户一策" 的住房改造方案让边境连队的维吾尔族群众全部搬进新家,外墙保温工程让职工冬季室内温度提升 10℃以上。
饮水安全的改善更显民生温度,让农牧民告别 "挑水喝" 的历史。五团沙河镇的超滤膜净化厂让水质达标率从 85% 跃升至 100%,十六团的智能水表系统使节水效率提高 30%。当九团职工王建国拧开龙头直接饮用自来水时,背后是浙江水质检测设备与 48 小时冷链班列捎来的技术保障 —— 而这汩汩清泉,正是对塔里木河 "水是万物之母、文化之源" 的现代诠释。
社会保障网越织越密。巨额社保资金推动低保覆盖率从 65% 提升至 98%,2024 年建成的社会救助大数据平台精准识别 320 户边缘易致贫户。维吾尔族女孩古丽米热通过 50 万元援疆公益基金重获健康,3.6 万名学生每天喝上的免费牛奶,让 "精准帮扶" 的暖流抵达每个角落。浙江对口支援资金精准投入产业、教育、医疗领域,持续为民生改善注入动力。
(二)产业共兴:从 "输血" 到 "造血" 的动能转换。依托阿拉尔的棉花、林果资源,台州以产业链思维推动产业升级,培育纺织、农业、文旅三大特色产业。国家级经开区内的纺织产业园已集聚 23 家企业。桐昆宇欣二期项目投产后将年产棉纱 30 万吨,带动 2000 人就业。从道格拉斯公司的织布机到三门冲锋衣企业的卫星工厂,"棉花 — 纺纱 — 成衣" 的全链条闭环让维吾尔族妇女在家门口实现月收入 3000 元,成为居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支撑。如今,师市纺织服装产业已形成 309 万锭纺锭、34 万吨粘胶纤维、30 万吨聚酯长丝产能,棉纺产业的雪球越滚越大。2025 年 3 月 18 日,新疆睿宸纺织有限公司二期 30 万锭智能化纺纱项目开工,标志着阿拉尔 110 万锭超大型智能纺纱园区进入全面落地阶段,项目引入国际领先的智能装备及数字化管理系统,建成后年处理原棉能力超 20 万吨,新增就业岗位 4000 余个;彩诗纺织产业园投资 50 亿元建设全产业链项目,涵盖纺纱、织布、印染等环节,带动 5000 人就业。
2024 年,浙江支援进一步推动库沙新拜产业园区建设,助力纺织服装、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发展。彩诗纺织产业园、盛泽纺织等项目落地,形成 "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 格局,为产业升级注入新动能。
同时,浙江支援团队着力培育 "一团一品" 特色农产品,完善产供销体系。2023 年试养成功的三门青蟹在盐碱水域亩产 150 公斤,"乡村振兴号" 冷链班列让红枣 48 小时直达浙江。托喀依乡的维吾尔族服饰合作社通过台州捐赠的缝纫机,让传统技艺变成增收本领,产品走进浙江商超。"百企助百连" 行动中,浙江269 家民企与 233 个连队结对,助力乡村振兴,兵地联动让 "树上粮仓" 的果实惠及更多群众。
2025 年,浙江支援将聚焦构建三个百亿级产业基地:加速轻纺城招商,打造从原料到成品的纺织服装全产业链,目标形成百亿级产能;依托浙江、南疆两大展销中心,打响 "塔里木河" 区域公共品牌,进一步培育 "一团一品" 特色农产品,完善冷链物流和电商销售网络,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迈向百亿规模。
(三)智力赋能: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能力跃升。"组团式" 帮扶为阿拉尔留下 "带不走的队伍"。120 余名医疗专家推动开展 130 项新技术,5G 超远程机器人手术让浙江医生隔空为边疆患者操刀,急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达 94.95%。台州骨伤医院专家在阿拉尔完成 50 余台断指再植手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新疆兵团阿拉尔医院建成投用(2023 年,第一师医院新建门诊综合楼获 "鲁班奖",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主体完工),2025 年一季度,浙大邵逸夫阿拉尔医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项目加速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南疆医疗服务水平,加快配套设施完善,推进 "急诊急救一体化",进一步提升疑难重症诊疗能力。
教育援疆让 "上好学" 的梦想照进现实。320 名支教教师带动师市本科上线率从 35% 升至 83.93%,台州路桥中学托管的一师高级中学 2024 年有 6 人考入清北。阿职校的 VR 实训基地让学生 "虚拟操作" 机床,纺织专业毕业生全部在本地就业,月薪超 4000 元。2024 年,"双平台双导师" 教育机制(浙江名师线上平台 + 本地导师线下指导)深化实施,有效助力骨干教师培养,让教育赋能更精准高效。
"浙阿石榴红" 活动,让阿拉尔学生走进鲁迅故里,在研学中厚植家国情怀 —— 正如塔里木河滋养文明,知识也在滋养新一代的成长。
技术突破破解发展瓶颈。智慧农业系统让 6700 亩棉田实现手机管控,光伏智能运维系统提升发电效率 20%,盐碱水资源化技术让 2000 亩荒地变良田。电商主播培训带动农副产品线上销售,数字经济成为增收新引擎。2025 年,浙江实施 "托峰培治" 行动,通过挂职锻炼、定向培养等方式提升本地人才造血功能,并发挥科技特派团作用,推动工农业技术革新,为技术突破再添动力。
(四)文化润疆:从 "相遇" 到 "相融" 的心灵共鸣。和合文化园里,书法工作室与非遗展厅相映成趣;城市书房内,5 万册图书定期从浙江轮换更新。15 年来,巨资投入让阿拉尔每千人公共文化设施面积从 120㎡增至 380㎡,改造后的图书馆成为最热闹的文化空间 —— 这里的书籍,与塔里木河流域承载的 "无文字的文化、无课本的教育" 一脉相承,默默塑造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2024 年,以 "我爱浙疆" 品牌为载体,浙阿两地开展了丰富的文化展演、非遗传承等活动,基层公共文化阵地建设持续加强,进一步促进了两地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端午共包粽子、中秋互寄家书,32 户台州家庭与阿拉尔家庭结亲认对;"浙阿非遗书画展" 上,艾德莱斯绸与台州刺绣同台绽放;主旋律电影《手拉手》再现援疆干部与群众的鱼水情,观影人次突破 50 万。
青少年融情活动播撒团结种子。回浦中学篮球队与塔里木大学学子切磋球技,20 名阿拉尔孩子在台州看大海、悟垦荒精神,两地学生共绘的《山海相连图》被《人民日报》报道。当沙漠的孩子触摸东海的浪花,"屯垦戍边" 与 "向海图强" 的精神在交融中升华 —— 正如天山与昆仑孕育的塔河,兼容并蓄,奔涌向前。2025 年,"我爱浙疆" 品牌活动持续深化,让文化润疆的暖流浸润更多心灵。
五、文化基因:在屯垦实践中淬炼的精神密码
在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四座三角尖塔状的建筑如破土而出的种子,象征着 "铸剑为犁" 的精神传承。馆内,王震将军的雕像凝视着,墙上 "忠诚担当争先" 的题词,概括了第一师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源自南泥湾,在塔里木河两岸的屯垦实践中,融合了胡杨的坚韧、塔河的包容 —— 更承接了昆仑山 "万山之祖、万脉之根" 的精神图腾与天山 "离天最近" 的雄浑气度,形成独特的文化基因。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 的军旅歌谣,在这片土地上代代相传,胡杨精神、兵团精神始终是城市建设的引领力量。从第一代军垦战士 "坎土曼撑起军衣" 的垦荒场景,到新时代 "人均绿地占有率居全国前列" 的生态成就,屯垦戍边精神在延续中不断升华。
文学艺术是这种基因的鲜活表达。霍玉东的《西域三部曲》以《定天山》《昆仑阁》《龟兹破》再现西域文明融合史。 谢敏干将一大批书籍和手稿捐赠给阿拉尔图书馆,他的《苦恋三部曲》透射10 万上海支青的青春岁月。任新农从农工成长为三五九旅研究专家,康新莲的胡杨工笔画独成一派,刘二伟的诗集《固执西行》用 "折射" 手法书写边疆生活 —— 这些作品共同构成了 "塔里木文学" 的壮阔版图,延续着流域作为 "文明融合地" 的文脉。
精神的传承更体现在普通人的选择中。94 岁的相世壁老兵在王震雕像前行最后一个军礼,他说:"看到部队的今天,我可以安然离去了。"90 岁的刘聪普与湖北的老战友张富清视频互敬军礼,70 年的时空隔不断战友情深。西路军老战士孙学珍历经磨难仍坚守信念,杨树林老人珍藏着与国家领导人的合影,说:"托共产党的福,我们过上了蜜日子。"
这种精神在新时代有了新的表达。"泰山精神" 源自十一团 108 天搬移 35 万方土的壮举,诠释着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胡杨精神" 被康新莲注入画笔,展现 "活着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 的顽强;"民族团结精神" 在尤良英与麦麦提・吐鲁普的兄弟情中,在卡小花收养 10 个各族孤儿的善举中,绽放出最美的光彩 —— 正如塔里木河包容数百条支流,这片土地的精神也在多元共生中愈发厚重。
六、时代新篇:新时代第一师的实践与突破
清晨的阿拉尔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公司的无人采棉机正在下线。这种装备了北斗导航的机械,每台每天可采收 300 亩棉花,是人工效率的 50 倍。这是第一师现代农业的缩影 —— 如今,这里的棉田实现了从播种到采收的全程智能化,无人机植保覆盖 80%,精准灌溉技术节水 30%,农业现代化水平领跑全国。而这一切,都植根于塔里木河滋养的沃土,延续着 “伟大的河流养育伟大的土地” 的传奇。
工业转型升级的齿轮正加速转动。阿拉尔工业发展堪称 “一部百业兴旺的大戏”,从无到有实现跨越:1960 年上海纺织厂迁疆组建胜利棉织厂,开启了轻工业先河;1965 年青松建化厂投产,标志着重工业起步。如今,已形成纺织服装、精细石油化工、绿色食品加工等六大产业集群。其中,绿色化工产业构建起电石 — 烧碱 —PVC、天然气 — 合成氨 — 尿素等完整产业链,12 万吨烧碱、15 万吨乙二醇等产能稳步释放,推动化工与纺织产业耦合发展;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光伏装机规模达 581 万千瓦(2023 年,国电投 40 万千瓦、南疆能源 20 万千瓦光伏项目并网发电,在建规模达 2.1 吉瓦),玄武岩纤维、生物医药等新材料产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超 30%,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产业动能。
2025 年以来,师市通过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激活产业活力。自 1 月 1 日起全面下调农业、工商业用电价格,截至目前已为辖区企业节约电费成本 1424.23 万元。其中,阿拉尔市瑞利恒生物蛋白有限公司作为农业加工龙头企业,生产电价从 0.360 元 / 千瓦时降至 0.312 元 / 千瓦时,每月节省电费 6 万元,推动棉蛋白产品质量升级;兵团重点化工企业阿拉尔青松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用电量近 5 亿千瓦时,电价调整后吨均电费成本下降近 20%,预计全年节省 5000 多万元,计划将资金投入产品研发与产业链延伸设备采购。通过 “购电即享退补” 机制、用电服务 “绿色通道” 等配套措施,让 2.01 万家经营主体直接受益,为产业升级注入 “降本增效” 动力。
2025 年 2 月 24 日,中能建玄武岩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园项目正式开工,打造集研发、生产、销售、推广应用于一体的绿色低碳玄武岩产业集群,为兵团工业经济开辟新赛道;此外,南疆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启动多个源网重大工程,包括一团背压机项目、350MW 光伏发电及综合能源站建设,提升地区能源供应能力和电网稳定性。胜利水电站的变迁更是工业发展的活见证,从 60 年代的人工操作到如今的智能化控制,记录着工业技术的迭代升级。
阿克苏阿拉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高新区,聚焦 “三区一极” 战略定位;阿拉尔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纳入国家 “四横四纵” 网络,推动区域经济辐射力提升。新增规上工业企业 19 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9 家,工业投资增长 72.3%,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提升至 85%,经开区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低碳转型成效显著。
乡村振兴的实践同样亮眼。十一团十三连成立雀儿湖乡村旅游合作社,将 25 亩垃圾场改造成荷花池,371 亩弃耕地建成 “玉米迷宫”,2020 年最高日营业额达 8500 元,带动 21 人就业。三团打造 “核桃小镇”,7 万亩核桃林年产值超亿元;四团发展吊干杏产业,6.9 万亩杏林让职工亩均获利超万元。这些实践证明,沙漠边缘也能走出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正如塔河在荒漠中开辟出绿洲。
兵地融合持续深化,首支兵地融合产业发展基金设立,库车 — 阿拉尔 — 巴楚 750 千伏输电线路、库车 — 阿拉尔铁路等跨区域项目推动师市农副产品销售 14.2 亿元,协同发展格局加速形成。
浙江支援助力 “一团一品” 培育和产供销体系完善,进一步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生态治理的新举措赢得世界瞩目。谢小云带领团队在沙漠边缘种植 4.2 万亩四翅滨藜和绿洲一号,既固沙又增收;王洪山的 "塔河红园" 引进驯化 500 个树种,成为 "树木博物院";全师实施退耕还林 19500 亩,建成 10.65 万亩连片绿化带。这些实践与 "三线一单" 的分区管控逻辑深度契合 —— 师市共划定 65 个环境管控单元,其中 16 个优先保护单元(占 28.60%)涵盖生态保护红线、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实施最严格生态保护;33 个重点管控单元(占 18.44%)聚焦工业园区和城镇区域,强化污染物排放控制;16 个一般管控单元(占 52.96%)则侧重生态修复与绿色发展引导。
在差异化管控下,水环境优先保护区杜绝新建高污染项目,重点管控区加快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确保塔里木河水质稳定达标;大气环境重点管控区严禁新增煤电、钢铁等高污染项目,优先推进清洁能源替代,与治沙光伏项目形成生态保护合力;土壤环境方面,农用地优先保护区严控重金属污染行业,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实施严格风险防控。
师市建立兵团、师市、团场三级管控体系,将 "三线一单" 纳入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并定期评估更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动态调整要求。这一机制为生态治理提供了制度保障,让塔里木河两岸的人工林与天然胡杨交相辉映,续写着 "绿水青山" 的篇章。
根据 "三线一单" 总体目标,到 2025 年,师市将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环境风险有效管控;到 2035 年,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的空间格局。这一规划与阿拉尔打造 "南疆生态屏障" 的定位一脉相承,让 "从沙漠之门到塞外江南" 的蜕变有了清晰的路径指引。
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成为新增长点。塔克拉玛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成功创建 5A 景区,将屯垦历史与自然景观结合,成为新疆文旅新地标。"沙漠之门" 景区每年举办国际越野挑战赛,吸引全国 200 余车手参赛;"睡胡杨谷" 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天堂,年接待游客 30 万人次;多个古墓群的考古发现,让 "巨人部落" 的传说吸引着世界目光。
2024 年,浙江支援以 "我爱浙疆" 品牌促进文旅交流,"台州万人游阿拉尔" 活动带动旅游收入增长 40%;2025 年,实施 "双珠" 计划(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塔克拉玛干沙漠旅游带),提升景区品质,强化营销运营,推动 "旅游 + 文化 + 农业" 多业态融合,让文旅融合的活力持续迸发。
人们来此触摸的,不仅是胡杨的纹理,更是塔河孕育的文明肌理。
而作为 2025 年阿拉尔市 "民生十件实事" 之一的塔河健康步道,正为这片土地的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 —— 这条沿塔里木河阿拉尔城区段南侧蜿蜒的滨水长廊,串联起塔里木大桥与塔里木河大桥,全长 14031 米,总投资 6000 万元,自 2024 年 10 月开工以来,已完成道路铺设、智慧照明系统、安全护栏等基础设施建设。
塔河沿岸健康步道建设项目,为市民提供休闲健身空间。步道以 "生态、运动、休闲" 为核心,配备 5G 智慧驿站提供休憩、充电、AR 导览等服务,设置城市人文驿站、生态驿站及林荫停车场,既满足亲子漫步、专业跑者等全龄需求,又通过植被优化与生态护坡保留原生地貌,北岸两座现代人行观景天桥更成为滨水景观新地标。它的建成将实现市民 "推窗见绿、出门入园、临水而憩" 的愿景,更将衔接 "环母亲河" 景观体育长廊规划,助力阿拉尔打造全国优秀马拉松滨河公园,让 "塔河明珠" 的文旅名片更添动感与温度。
阿拉尔市通过 "早、快、服" 三字诀确保项目高效推进:早谋划,制定 2025 年新建、续建项目储备库和 "千百十" 亿级项目清单,建立周调度、旬督促、月通报、季考核机制,推动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建立师市领导包保服务重点项目机制,按月调度进展,协调用地、融资等要素保障,确保项目建设进度;优服务,保障项目高效落地。
七、群星闪耀:平凡岗位上的精神丰碑
陈顺理(1923-1999)是新中国长绒棉育种奠基人。1950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后扎根新疆,1953 年引种苏联长绒棉失败后持续攻关,1959 年育成我国首个长绒棉品种 "胜利一号",填补国内空白。1967 年又培育出高产优质的 "军海一号",1976-1985 年累计推广 377 万亩,创收 4.3 亿元 —— 他的坚守,如胡杨般扎根土地。
李尔文(1942-),被誉为 "长绒棉新品种之父"。他主持培育了 "新海 13 号"" 新海 15 号 "等 3 个长绒棉品种及" 新陆中 7 号 "等 2 个陆地棉品种,其中" 新海 13 号 " 品质媲美埃及吉扎棉且抗黄萎病,在新疆广泛推广。他为推动新疆长绒棉产业跻身世界前列,为保障国家棉花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一团职工刘焕奎被誉为 "塔里木粮王"。1979 年至 1990 年间,她累计承包水稻 1100 亩、棉花 120.9 亩,产粮超百万斤。她总结 "全苗平地、早期浅水灌" 等科学种田经验,在 5 月雪水灌溉的低温稻田中坚持劳作,连续四年荣立二等功,1984 年获 "兵团劳动模范" 称号,1989 年当选 "全国劳动模范"。这位 "湖南辣子" 以铁人的干劲成为屯垦戍边的标杆,退休后仍义务参与棉检、拾花,用三十年青春书写了兵团人 "艰苦奋斗、勇于创新" 的精神传奇。
尤良英的故事在塔里木河两岸家喻户晓。她2006 年借给维吾尔族兄弟麦麦提・吐鲁普一万元救命钱,随后十几年手把手教他种棉花、栽红枣,带动皮山县群众脱贫致富。麦麦提在自家果园种满蒲公英,推出 "感恩菜" 致敬恩人,这个细节诠释了民族团结的真谛 —— 如塔河支流相拥,终成洪流。
卡小花的家庭是多民族融合的典范。她与丈夫艾尔肯收养了 10 个孤儿,其中 8 个是维吾尔族,2 个是汉族。她靠卖酸奶、捡废品供孩子们上学,如今 7 个大学毕业,2 个成为公务员。当四儿子高春亮跪在医院为她求诊时,病房走廊响起的掌声,是对这份大爱的最好礼赞。
退休职工亚生・库尔班的家充满温情。这位维吾尔族老人 1991 年收养汉族弃婴迪娜,2007 年又收养脑瘫患儿古丽。他每天步行十公里锻炼,省下钱供孩子上学,迪娜成为浙江大学硕士,古丽考入重点高中。这个家庭诠释了 "不是亲生胜亲生" 的人间大爱 —— 正如天山与昆仑,虽非同源,却共护一河。
还有太多名字值得铭记:冰峰五姑娘、塔河五姑娘,杜立海、杨海涵、詹辉全……他们如塔里木河两岸的胡杨,平凡却坚韧,共同构筑起第一师的精神高地。
尾声:向着塔里木河的远方
站在阿拉尔大桥上眺望,塔里木河如一条金色的带子蜿蜒东去,两岸的棉田与防护林构成绿色的棋盘。这座由军垦战士奠基、由各族儿女共同建设的城市,从三五九旅的锄头到智能采棉机的铁臂,从地窝子的油灯到高楼大厦的霓虹,从胜利渠的通水到 "一带一路" 的枢纽,第一师的七十年,是一部用忠诚与智慧写就的史诗。在这里,每一棵胡杨都讲述着坚守的故事,每一朵棉花都绽放着奋斗的光彩,每一个笑脸都诠释着团结的力量。
塔里木河依旧奔流,它见证过张骞的驼队、玄奘的足迹,如今正注视着新时代的建设者。第一师的故事,是中国西部开发的缩影,是民族团结的典范,更是共产党人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的生动实践。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坚信:只要像塔里木河一样奔流不息,像胡杨一样坚韧不拔,就一定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出更加辉煌的篇章。
而天山与昆仑将继续守望,看这条伟大的河流,载着文明与希望,流向更远的未来。
作者简介:
杨东,笔名 天然 易然 柔旋。出生于甘肃民勤县普通农民家庭,童年随母进疆,落户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插过队,当过兵和教师;从事新闻宣传工作30年。新疆作家协会会员,新疆报告文学学会第二届副会长。著有报告文学集《圣火辉煌》《塔河纪事》和散文通讯特写集《阳光的原色》《风儿捎来的名片》,和他人合作报告文学《共同拥有》《湘军出塞》《天之业》《石城突破》《永远的眺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