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居正
在福建省委党校中青班和平潭干部大讲堂的讲台上,我都提及一个看似题外实则核心命题:决定人生终极成就的,不是一时的聪明才智,而是植根于内心的格局与器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襟,无不彰显着这种超越性的精神品质。
三度福建之行,面对优秀的中青班干部,我反复强调一个观点:在福报相似的前提下,决定一个人最终高度的,不是文凭的高低,不是智商的优劣,而是格局与器识这两项看似抽象的品质。格局决定视野的广度,器识决定行动的高度。我们知道,只有那些无私奉献和担当精神才能够穿越时空,并将成为照亮人类航行的灯塔。因此,这些极具格局与器识的名言,无不起到品格之教化、心灵之温润、思想之启迪的巨大作用,无不反映出作者的格局、器识,无不反映出作者崇高的人格魅力及其“知行合一”的人性光辉!
格局相当智慧,它决定了我们如何定义自我与世界的关系。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不是修辞的华丽,而是真情流露,是将个体生命坐标完全融入天下苍生的精神实践。北宋名臣吕蒙正同样才华横溢,官至宰相,但其子孙未能如范仲淹后代般英才辈出,根源正在于格局的差异。范仲淹创办义庄、兴办教育,将家族命运与社会进步紧密联结,这种超越个人得失的格局,使得范氏家族八百年间出了八十位进士,形成“道德传家”的独特门风。格局不是虚无的宏大叙事,而是将个人选择置于更广阔时空维度中衡量的能力,它决定了我们如何回答“为谁而活”和“如何精彩”这一根本命题。
器识高于认知,它决定了我们在复杂环境中辨别轻重、取舍进退的能力。吴越王钱镠在《钱氏家训》中加入“国家”篇章,规范子孙“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这种器识超越了传统家训的修身齐家范畴,直指治国平天下的担当。正是这种器识,使得钱氏家族在千年历史长河中涌现出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等改变国家命运的杰出人物。器识既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也是通过持续学习、反思和实践培养出的判断力,它决定了我们如何面对诱惑与挑战,如何在短期利益与长远价值之间做出选择。
格局与器识终究是一场终身的修行。曾国藩从普通书生到晚清中兴名臣的蜕变,正是格局不断拓宽、器识持续深化的过程。他每日记 “过隙影” 反省自身,以 “天道忌巧” 警醒自己,最终达到 “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的境界。当代社会虽然信息爆炸、知识丰富,却智慧稀缺,更需要我们通过阅读经典与伟大灵魂对话、通过社会实践验证认知、通过自省克服认知局限,主动构建自己的精神修炼体系。
历史长河中,所有留下不朽印记的人物,无一不是格局与器识的卓越者。从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到林则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基因正是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紧密联结的自觉。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归这种决定长期成就的根本品德。当一个人能够超越狭隘的自我计算,将生命投入更有价值的事业,他收获的将不仅是外在成就,更是内心的丰盈与宁静——这才是格局与器识赋予人的终极奖赏。
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生产状元,而是培养能够不断自我更新、适应变化、服务社会的完整人格。当我们不再神化“第一名”的光环,才能让每个个体按照自己的节奏和路径成长,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教育图景。事实上,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在培养正确三观的基础上,提升格局、提高器识。
在当今商界,我们同样能看到:那些取得真正大成就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具格局意识的。如任正非、曹德旺先生,都将其企业的命运与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紧密联系。他们的成功案例无不印证:伟大的事业从来都源于伟大的格局观。
人生如棋,格局与器识决定棋局;人生如舟,格局与器识可以保驾护航。当我们把目光从个人得失转向更广阔的天地,当我们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我们的人生就获得了真正的广度与高度。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唯有以更大的格局观照世界,以更深的器识把握方向,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属于自己与家族深深的印记。
(教师节前夕写于深圳东方花园)
作者简介:
林居正,现任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凤凰网湾区观察专栏作者。业余喜欢散文写作,散文集《文心跋涉》已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