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那段支教时光
作者:吕晓蓉
一
又是丹桂吐苞时,在第41个教师节到来之际,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不禁思绪翩跹,让我怀念起我从教的岁月,怀念三尺讲台的那些点点滴滴,怀念在城步羊石中学支教那段美好的时光。
我从1984年走上教育工作,先后在城步县城近郊的清溪完小、枫香村村小、民主村村小、县城里的希望小学、教育局成人教育办、城步第四民族中学工作过。1998年下学期,我响应县教育局“支援边远山区教育”的指示,随一批年轻、有教学经验的县城各中小学校的教师下乡到边远山区支教。当时我和县城来自各所学校的九位教师被分配到丹口镇的羊石中心学校协助当地教育教学工作。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一晃二十多个春秋已过去,然而那段支教生活却沉淀在我心里,羊石村那古老的村寨和村边湍急的巫水河也时不时撞入我的梦境。
二
丹口镇羊石村位于城步西北角延绵的群山中一片开阔地带,距县城30公里,它的西北处与绥宁县花园阁交界,巫水河从村边奔腾而过。
羊石中心学校兼有小学部和中学部,校园就设在羊石村落中心地段。一条300多米长的水泥路连接学校下面的村寨。据当地老人说:羊石村人口发展鼎盛于清朝康熙时期,那时有四百余户,二千多人口,二百多栋徽派古建筑,有邵阳市西南独一无二的进士第。临近解放时被土匪纵火烧了大部分建筑,现只存六十多座的房屋。寨子里青石板路迂回曲折,通往各家各户,就像个大迷宫。如果你一个人第一次走进这村寨,转来转去难找到出口。
关于羊石,古称大水河,民国时的大河乡就是后来的羊石乡。羊石村是羊石乡的腹地,羊石村引以为傲的是巫水河畔三大村之一。(从羊石到洪江巫水沿岸)古时羊石村是大水河经济文化中心,有进士第,明清时期这里出了很多生员,又是经济发展的起点。大水河经济从清朝至民国乃至解放后的人民公社,这里一直很繁荣。水运是羊石经济的命脉,大量的木材就从大河源源不断运往洪江码头。
三
羊石村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抗战时期英雄故事,当我来到这里,当我踏入这片土地,我就想了解这里,也深爱这里的青山绿水。
98年下学开学的第一天,我们支教人员每一个背着简单行囊走上这趟支援山区教育的班车,顺着巫水河滚滚奔流的方向到达了羊石村。按时到羊石中心学校报到,参加校务会议,听取当地校委会领导给我们工作安排。在会上,校长陆长德代表了全校教师热情洋溢地致辞,欢迎我们到来,教导主任刘宗利根据各位基本情况和专业安排了我们各人的工作岗位。
当年羊石中学初一新生共招收三个班,我担任初一46班班主任和语文科目教学,另兼任同年级47班和本班政治科目教学。与我同下乡的支教女教师肖景华则担任初一47班班主任和本班历史科目加46班历史科目教学。其他教师也都各司其责,每一个人都很乐意地接受当地学校的工作安排。
我接任的初一46班全班有47名同学,他们大多数是羊石村的,也有少部分是邻村的。这些学生从小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踏入新的里程,又在一位支教班主任年轻女教师这里报名,他们都感到特别的高兴与新鲜感,每一个充满稚气的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报名的第一天,学生就到齐了。
学生报名后,正好是周末,我回县城去新华书店买一些教学资料和为学生购买一些阅读书籍,为46班同学建一个小角阅读室,好让学生下课后和午休时间有书阅览,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与兴趣。
星期天下午我准时返回羊石学校。当我打开教室门,突然发现门缝处有一张纸条,我连忙打开纸条一看,上面用圆珠笔工整地写着:
“敬爱的吕老师:您可知道,有一个学生在这里等了您一天。”一见这字条,我的心都有些难过,我想我去城里了,这个学生想插到我班上来,就没碰上我,而在教室外面盼了我一天。他的这份心情让我感动!
第二天(星期一),是学生开课的第一天。早上8点,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在教室门口迎接我的学生们一个个走进教室,也迎接了昨天给我写字条的这位学生,他叫杨威,现年13岁,虎头虎脑样子很可爱。看花名册,他没有分在我这班,也许他是听别人介绍我,便想插到我班级来,我不能拒绝一个喜欢我的学生,于是我给杨威同学注了册。杨威同学很有思想性,学习成绩优异,后来我选他当上了班长。
乡下的孩子很听话,我班上没有调皮捣蛋的学生,学生们都很有礼貌,很可爱,很遵守课堂纪律。在我的印象中,学校早上8点开始早读,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天,学生们没有一个迟到,他们到了教师后都能安静地坐在位置上进行自学或朗读课文。每一个上我们班的任课教师都感到轻松愉悦。在我的课堂上,我时常在课堂上穿插些情境教学,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们能主动的学习,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能积极互动,大胆发言,他们能向我提出对未来世界的探索,我也利用上课机会与同学们谈人生,树理想,讲故事。
有一个叫杨浩的学生特别的惹人喜欢。(也许现在他早已成家立业了。)当时,我在选任班干部时对同学们说:“我们班同学都挺不错,我想看看谁愿意来当班干部,来当好同学们的带头人,管理好这个班,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呢?”杨浩同学就站起来说:“老师,我愿意当劳动委员。”我很惊讶他自告奋勇的承担班干部之中的最辛苦劳累的一项。
杨浩同学在班上男同学中个子长得较高,身子结实,一张稚气未脱的脸蛋上洋溢着自信与诚实,13岁的年龄却表现出很有一股子韧劲。他担任的劳动委员之职,班上卫生从不要我操心,他每天放学后都主动和值日生一起打扫教室,擦黑板,搬好桌凳,等完全打扫干净了,检查了,再把教室的门窗关好才最后一个回家。他突出的表现让我感动,我想去他家家访一次。
有一天放学后,我对杨浩同学说:“杨浩,等你检查了教室卫生后,我跟你去你家见见你的父母吧。”他高兴地说:“好的!”
我随杨浩同学从村子东绕西拐的穿过,他的家离河边近,是一栋古式砖木结构建筑。我去时,杨浩父母正好从田间回来,他父母是地道淳朴的农民,对我的来访非常客气地接待我。我把杨浩在学校里的表现与他们交流了一番,赞扬了他们培养了这么一个优秀的儿子,赞扬这对年轻夫妻优良的家风及勤劳的品格给了他儿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46班还有一个叫徐恒的同学,他的家在大河对岸。那年冬天,他家深夜失火,房屋和家具化为灰烬。羊石学校校委会组织教师亲临其境了解到他们家的困难,在学校组织募捐活动,我作为徐恒的班主任带头捐了款,还为徐恒买了新的书包和学习用品。在大家的帮助下,徐恒一家人才度过了困难日子,徐恒也重返了校园。
在我的班级里,可爱的学生有很多,他们带给了我欢喜与感动,是他们这群纯真的孩子陪伴我度过那段寂寞而又充实的时光。
98年下学期期终镇素质检测中,我所教46班的语文科目在丹口镇十一个班级中排名第四,政治科目获镇第一名。46班获优秀班集体荣誉称号。
四
在羊石学校支教时间,我们的生活是比较单调的,这里没有娱乐,没有城里的喧嚣,也没有家庭琐事的羁绊。我们几个支教老师在学校食堂吃饭,住的是每个教室后面的十几个平米的房间兼办公室。除了上课和学校偶尔的教师活动后就是自己自由地打发时间。
乡下放学时间早,下午4点就下课了,我们时而在操场打打球,时而去做做家访。傍晚,我们几个女教师常常结伴而行,沿着学校周边道路散步聊天,一年多的时间,我们把村子每一条道路走遍。山区的空气新鲜,小路幽静,视野里是无尽的山峦和山上葱茏的森林,还有那一丘丘梯田和田地里不断变化的庄稼,这在我们眼中是一幅无与伦比的水墨画卷。晚风拂动着我们的衣裙,田地里的虫儿蛙们为我们哼着夜曲,星星为我们照路,我们心中荡漾着无尽的惬意。
而我多数时间喜欢到巫水河边草地上看书,在清凉的河风吹拂下,我的心境会很快宁静下来。有时也会写几行文字,把羊石学校新的风貌写成通讯,发表在城步报刊上。获得学校领导和老师们的好评。
与我搭班的数学科目陈志燕老师是本村人,他对我的工作很配合,也对我们支教老师非常友好,常邀我们支教老师去他家里玩。当年他父亲还健在,我每次去他家里,老人家喜欢跟我们讲羊石村的故事及他的传奇人生。
从老人的讲述中我了解到羊石村悠久的历史变迁及这个古村寨老百姓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陈大伯说:在1944年7月和10日(抗战时期),先后有两架中美联合空军飞机因空战时间长,燃料殆尽,无法返回芷江机场,经几圈盘旋视察地形后,降落在羊石田附近的巫水河岸。当时,陈大伯和村民正在田间劳动,看到这情况,他们奋不顾身先后救起两名美国飞虎队飞行员,并悉心加以保护和热情款待。次日村民们用竹椅子抬着飞行员,将他安全地送到乡政府,乡政府又派人把飞行员护送到县政府。在全民抗战中,羊石村村民所表现的高度民族大义感和救死扶伤精神令人敬佩!陈大伯还收藏了一块当时在飞机降落时的碎玻璃做成的镜子,那时给我们看过,我们都伸出大拇指向他老人家表达敬意!
陈大伯还给我们讲了本村一个叫陈长高的军人故事。1941年,羊石村的24岁青年陈长高,身材高大,他主动报名参军,经过严格艰苦的训练,被分配到国军六十六军新编三十八师炮兵连当炮手,他虽然文化不高,但他身上流淌的是苗族同胞精忠报国的血性,他凭着霸蛮,坚韧的个性很快掌握了射击本领,成为一名技术过硬的一等炮手,被选入“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参加对日作战。经历九死一生,立功无数。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陈长高作为被选中的士兵代表,随团从广州坐军舰经香港到了东京,出席了在东京湾美国密苏里军舰上举行的日军投降签字仪式,成为一名亲眼目睹日本帝国主义在本土签订投降书的历史见证人。
在解放初期,羊石村曾遭遇外地土匪入村烧杀抢掠,全村人团结一心,拿起大刀锄头与土匪拼杀,他们英勇无畏和土匪较量了一天一夜,最后把土匪赶出了村寨。
从陈大伯的故事中以及我的见闻中,我了解了羊石的过去与现在,而对这块土地和这里的人民心生敬意和热爱。
我有幸来到这里工作一年,这里成了我人生中一个难忘的驿站。
在文章结尾,我想起了著名军旅作家蔡常维的一句话:“在每一个教师心里都有这样的‘梦之田’,不种功名利禄,不种富贵满常,种下满园桃李,留得万世芬芳。”我想我的“梦之田”田里的那些树苗和花朵在祖国广袤肥沃的土地上也一定早已成长成大树,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了!在此我为他们而骄傲!
2025年9月9日于城步
【作者简介】
吕晓蓉,笔名雨露,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人,第四民族中学教师。邵阳市作协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教师分会会员,中华知青作协会员。喜欢文学,追求诗意生活。近几年来创作近百篇散文、诗歌等作品先后发表在全国各大网络平台及报刊杂志上,多篇散文获征文比赛奖,其中《梦回大山》获[中华知青作家杯征文大赛]纪实文二等奖,获2023年文学创作奖,《绽放的女人花》获[都市平台]、[当代文艺]联合举办的有奖征文比赛二等奖,获都市头条2024年度先进工作者,有[当代文艺]编辑部出版的电子书《悠悠岁月》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