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诗品读
✦ 淮河赋(之七十四)
——淮语:南北的口音
□ 童年(安徽)
1.
楚歌的尾音还绕着淮堤
中原的腔已撞碎浪尖
南岸“阿爷”叫得软
北岸“俺爹”应得憨
一条河,把话劈成两半
一半浸着长江的潮
一半裹着黄河的沙
滩涂的泥里,埋着多少
未说完的古音
风一来,所有语调都弯成弓
射向故乡的方向
2
舌尖卷着北方的风
舌根含着南方的潮
淮语在两水之间
把“你”说成“侬”的软
把“走”发成“揍”的硬
某个词的尾音
突然拐向长江的弯
某个字的声母
带着黄河的沙——
像淮河本身
在南北之间,活成
最圆融的过渡句
3
“啥”与“啥子”在浪里漂
南岸的软语追着稻花
北岸的硬腔赶着麦浪
淮河是秤,称得出
口音里的南北
楚地的云沾着“侬”的柔
中原的霜裹着“俺”的刚
我们在堤上说话,声音
掉进水里
一半成了鱼的语
一半成了鸟的歌
这分裂的语言,原是故乡
最紧的绳
4
淮河是把刀,却从没切断
口音。
南岸的“侬”沾着稻花
北岸的“俺”裹着麦芒
风从南吹到北,把软语
揉进硬腔
浪从北打到南,把刚音
泡进柔调
滩涂的泥里
楚语与中原话抱成团
像两粒种子,同生在
一捧河泥上
5
古船的骨在河底哼
一半是楚语的调
一半是中原的韵
南岸姑娘说“晓得”
尾音像柳丝
北岸汉子道“知道”
声调如麦秆
淮河的浪就是笔呵
在滩涂,写满南北的话
每一个词语都带着泥的香
水的凉
这口音,是刻在骨头上的根
永远不会忘
6
雨从南方来
把“侬”浇得更软
雪从北方来
把“俺”冻得更硬
淮河守在中间,把两种语调
抱成团
鱼群驮着古音游
从南岸到北岸
从今天到昨天
我们在堤上捡好看的贝壳
贝壳里藏着“阿妹”的笑
“俺哥”的呼喊
这是故乡的密码呵
一解密
就看见了爹娘的脸
7
活在淮河的雾里,口音
也在生长
一半是稻穗的软
一半是麦芒的硬
楚语的魂缠着芦苇
中原的魄绕着堤坝
我们,在语言的夹缝里走
说着一半的淮话,想着
完整的家
浪,打湿了喉咙,却让乡音
更清更甜
这是淮河的馈赠,也是
故乡的情
8
“俺”是北方的山
立在淮北岸
“侬”是南方的水
绕在淮南岸
山与水的初吻,生成了
淮河的方言
古碑上的字早已模糊
可口音还在传
从爷爷的嘴,到父亲的喉
再到我的唇,儿的舌根
这是血脉的咏叹呀
永远唱不完
9
族谱里永远藏着淮语的根
爷爷的“俺”传自中原
带着迁徙的印痕
奶奶的“侬”
来自楚地,沾着逃荒的尘埃
父亲说话,一半硬腔
另一半软调
像淮河的中游,分不清南北
到我这一代,话里仍有
南北的细纹
10
洪汛来时,淮语也会发潮
南岸的“下雨咯”裹着水汽
软得飘逸轻柔
北岸的“下雨啦”带着土味
硬得敦厚实在
女人在屋檐下补衣
南腔北调说收成
雨打在布衣上,也打在话里
都在盼着晴了就好
11
归乡人带着外乡人的话
可只要一到了淮河
就变调
南岸的姑娘
开口就有“侬”的软
北岸的帅哥,一说话
就自带“俺”的傲
老母亲迎上来,不管
外乡话有多绕口
只听一句“娘”,就知道
是自家的宝贝
淮语是钥匙,轻轻一拧
就开了家门
12
楚语的柔与中原的刚
在淮河的浪里
融成水
南岸的“晓得”
与北岸的“知道”,在风里
汇成了歌谣
我们在水里游,在歌里走
不管说“侬”还是“俺”
都是故乡淮河的种
这是口音的魂呀,永远在心头
13
淮语是淮河的血脉
流在故乡人的喉
南岸的脉软,跳着楚地的柔
北岸的脉硬,奔着中原的吼
流到今天,脉管里依然混着
同样的骨血
不管南腔北调
那都是淮河纯正的后
这脉流,必将永远向前走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