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男女婚事中的民俗(一)
作者:每小平
婚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人生的终身大事。
古时候婚姻的‘婚’,是发昏的‘昏’,人发昏了才会结婚;“婚姻”其实就是“昏因”,汉代郑玄说婚姻指的就是行嫁娶之礼,有嫁有娶也有招上门女婿的,两个人共同生活了,财产双方都是各持一半。长安地区,在女方出嫁的流程和细节里面,一般是提亲、背见、正式见、订婚、结婚共五大步骤。从很早以前,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甚至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一套都适用。不像现在,男女双方都是自由恋爱,婚事新办。
第一步“提亲”,一般是由媒人或介绍人发起。“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天上无云不成雨,地上无媒不成亲。”媒人这个角色,一般是乡村周边或城镇里能说会道的主,当家里有子女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时,就会由媒人穿针引线。个别恋爱成婚的男女,也有“捉媒或做媒” 当媒人的。之前的媒人一般都是八面玲珑的老太婆,偶尔也有能说会道的老汉,她(他)们往往在社会上认识的人多,尤其对生活区域的村庄及街巷里青年男女的情况和婚姻民风民俗都比较了解,或者是家里的长辈专门去给媒人提说,家里的孩子到了婚配年龄,由媒人出面牵线提亲。媒人一般了解的就是家庭、年龄、身高、长相,包括男女双方的家族有没有遗传病史,头发长短,脸型是圆脸还是方脸,眼睛大小等,男女双方家里人员结构、住房情况、经济现状等,她们要先把这些基础情况了解清楚。婚配一般讲究个门当户对,那么什么叫“门当户对”?有些人不了解。“门当”,就是大门口一对抱鼓石,比如像西安回民街高家大院门口两侧,放一对很宽、半圆形的石鼓,这个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关中民俗博物院等古建筑、古宅、富户、大户人家都有。“户对”是什么,是门楣上面,用上好木头雕刻的圆柱形构件,从两边伸出来。“门当”和“户对”有大有小,小的经济状况一般,高大的经济状况和势力就大就强。这里用的是象征,简单地说:门当户对是指男女双方和各自的家庭在经济财富、势力和社会地位上基本相当。
提亲之后,接下来就是“背见”。
作为介绍人,媒人把各自的事情传达给彼此双方,两边来回跑,混个吃喝和小礼物。长安这边,以前粮食紧缺,但是媒人上门说亲了,最起码也得炒两个菜,取个酒壶温个酒,不喝酒的话就用烟茶糖、肉菜、臊子面、白面馒头,好吃、好喝、好酒的招待媒人,以免招待不周就使绊子、尽说瞎话。背见就是媒人给男女双方初步约定一个初次见面的时间。见面,亦称相看。双方达成一致之后,某一天在媒人的家里或者其它谁家里有空房,叫娃来这里见个面。像一些有心眼的女孩,或是家里比较讲究的,会叫上两三个女友结伴而行,也不去他人家里,会在公共场合约一个地方。比如说约在韦曲的百货大楼,介绍人会跟着;小伙已经到了,媒人就会在暗地里给女孩指一下人,女孩就会对这个男孩有个大体的印象。如果觉得可以,就认可了这件事情。两三个女孩儿在一起,有的会给女伴明说,有的不说,只说逛街,双方都跟侦察兵一样相互试探,这就是背见的流程。
如果双方基本满意,背见很成功,就开始进行下一步骤,正式见面了。正式见一般情况下是选吉日男方到女方家,也有女方到男方家。这要看双方父母和媒人商量的结果,还有两方说不到一起去的,媒人就要在中间做一个调和平衡关系的作用。见面主要了解双方语言、智商、文化、礼貌、行为、应酬等……过去,如觉得可以,男方交付银圆5---10圆作为定钱,亦称“下订”或“下定”,近似如今的见面礼。
如果是女方到男方家这边来,女孩也可以带父母或家里的嫂子、兄弟媳妇儿,为的是可以有个人能够真实了解男方家情况,男娃是个什么样子,看人又称“看屋”。看屋实际上就是看家庭住房和财产。在男方家里,屋前院后转一转看一下,了解一下具体情况,比如结婚之后两个人要住在哪里,要具体住在哪个房间。有的家庭弟兄们多达四五个,就会出现把之前结婚的小俩口撵出去,分家出去后让在外面另起锅灶,不能让兄弟结婚时的小俩口,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连喜鹊都是要提前把窝搭好,雌喜鹊才会跟雄喜鹊配对,人同样如此。到了中午饭点,男方家里就要准备烟、酒、茶、水果、糖果、饭菜等这些必须的招待。如果女方家里的人或女娃借故不吃不喝就走了,那这桩婚事就没戏,多数要黄。主家会先发声,邀请女方吃饭,如果能坐在这里吃个饭,这桩婚事基本八九就不离十。如果是男孩到女孩家里去,一般要带一些水果、麻饼。以前不可能带糕点,因为在农耕社会,出门一般带枣糕、包子、蒸馍,如果带糕点、酒,就需要掏钱买,那就是很贵重的礼物了。也有空手上门的情况,因为在过去经济条件很差,国民经济都不好,粮食短缺,甚至出门还要借别人的衣服出门走亲戚的窘境。

每小平 笔名 每牧 每文 网名 长安美 长安区作家协会理事 民俗委员会主任 区诗词学会监事长 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 市民盟老盟员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文艺评论分会会长 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诗词分会会员 陕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乡土文学委员 陕西省柳青文学研究会会员 理事 副秘书长 陕西省唐诗与杜甫研究会理事 原长安区政协委员 区政协特聘文史员 民盟长安区工委原副主委兼韦曲支部主委 长安区武术协会名誉顾问 西安地名协会特聘专家 陕西省仓颉文化研究会长安分会副秘书长 杜曲乡贤 人文地理 方言 习俗 秦腔 社火 武术 民协文化研究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