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窑溯源
作者/惠武
新窑,是甘肃省崇信县西南大山深处的一个镇。但镇政府这里,原来并不叫新窑,她原来的名字叫赤城。
说起新窑,是和陶瓷与煤矿有关联的一个故事。 新窑就是从这里的一个小煤窑和陶瓷窑延展而来的。
这里顺便说一句,有新窑,就必定有老窑。那么,老窑在哪里呢?其实,老窑离新窑是很近的。从新窑的柏家沟翻山走小路,中间只隔了一个牌坊岭,十几里路走下去,出了马蹄沟,就到了老窑——现在的华亭市安口镇 。以前就叫老窑,或者叫安口窑和窑头镇(在前面的散文《窑头镇》里已经阐明)。
这里所说的窑,不是人们用来居住的窑洞,而是烧制陶瓷的窑炉和挖煤的煤窑,窑是以前人们对这两个地方的统称。由于安口的陶瓷窑和煤窑开办的早,就叫老窑,而新窑的陶瓷窑与煤窑开办的晚,叫新窑。
真正的新窑,在崇信县的西南山区,黑河上游向北的支溪——后河沟内。当时,新窑的陶瓷窑炉,建在后河沟口向阳处茅窝梁的东端脚下。烧制盆、罐、缸、碗是要用陶土的,因为后河沟有丰富的陶土资源,所以在这里建陶瓷窑炉,原材料陶土和煤都是有保证的。
新窑的陶瓷窑炉和煤窑,大约在明代以前就开办了,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但新窑陶瓷厂在本世纪初,因经营不善而关闭,而新窑的煤矿直到现在还在开办,而且越办越多,越办越大。
新窑的煤炭采挖,最早也可追溯到明代以前就有人开始采挖了。最初的煤窑,开办在一个叫王家坪的马莲滩下的后沟里。而最开始的煤炭采挖,还不是这里。是在王家坪马莲滩的煤层露头处,采挖的是露头的风化煤,也就是露天煤。到后来,为了开采到质量更好的煤炭,才有人在同一煤层的下水平开窑采挖,这就是新窑煤窑的诞生。
因为有陶瓷窑炉和煤窑的相继开办,新窑,也就随即广为传叫。
依傍着小煤窑同时诞生的村落,被叫做新窑村。这个新窑村最初居住的原住民,就是那些山南海北来的挖煤工人,以及挖煤人的家属。在漫长的扩展定居后,形成了现在的村庄。新窑村也是一个不大的村子,解放以后,也就十几户不到二十户人家。
新窑村坐落在煤窑的对面,后河沟与石沟交汇的一个三角地带的阳山脚下。因这个地方的山体大多属于沙石及陶土土质,不宜建窑洞,山下所有的住宅,都是土墙土顶的陶土泥坯房。古老的车马店,便是新窑村最大的院落。这样的房屋,直到九十年代后,才退出了新窑人的居住历史。
把煤矿叫煤窑,是因为那时的煤矿支护简单粗放,为了节约开采成本,往往把矿洞开的很小,洞口像一个很小的窑洞,工人们只能齁着腰进洞采煤。用两只大筐装上煤后,嘴里衔一只照明的油灯,再把煤筐用很短的扁担(大约两尺长)担起来躬腰出洞。这就是煤窑的来历。
全国解放后,公私合营和社会三大改造,新窑的陶瓷窑炉和小煤窑收归国有,改称为新窑陶瓷厂和新窑煤矿,但也是小规模的经营。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以后,才成为一个正规的、真正的企业。
至于后来的新窑乡,也就是现在的新窑镇,就是从新窑这两个字上沿引而来的。
实际上,新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之前,在崇信县的版图上是没有这个行政区划的。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把周围的乡,比如戚家川乡等整合后,才成立了新窑乡,随后又改称为新窑公社。所以说,虽然新窑的名号很有些历史,那是因为有陶窑和煤窑的缘故,但新窑的行政历史,还是很年轻的。在上世纪以前,这个山沟沟里由于有水泥厂,陶瓷厂和煤矿,南来北往的客商,拉煤拉水泥的,买盆盆罐罐的络绎不绝,热闹非凡。
设立于五十年代末的新窑公社的办公场所,也很简陋。最早的公社地址,就在如今新窑煤矿职工礼堂那里的东山脚下,新窑水泥厂和陶瓷厂的斜对面隔河而居。同时建在一块的还有新窑医院和派出所,总共就两三座土房子,供这几个单位同时使用。七十年代初,因新窑煤矿的采动,以及水泥厂的扩建,公社和医院还有派出所等,才先后搬迁到沟前比较宽阔的芋园村。到了本世纪初,又将新窑镇与六公里外、黑河下游的赤诚乡合并,行政设施全部迁到了赤城,组建了新的新窑镇。稍后没几年,新窑医院和其他一些政府行政机构,也陆陆续续都迁移到了赤城。所以现在的新窑镇,以经是一个广义的区域名称,它包含了原来的赤诚乡和新窑两个乡的行政区域。尽管一些行政机构迁走了,但这丝毫不影响新窑的人气和热度。几座大型的现代化煤矿,依旧热闹异常,产销两旺。山南地北的运煤车辆,昼夜不停如长龙游弋,进进出出地运输煤炭。当人们要去后河沟观景游玩,体验民俗生活时,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些高耸林立的选煤楼,横跨公路的选煤廊桥中轰鸣的皮带机,忙碌的装卸车辆和整洁亮丽的矿区办公生活设施。
之所以舍去了赤诚乡而保留了新窑镇的名称,就是因为,新窑镇是崇信县的工业重镇,也是陇东地区乃至全省的能源基地,有大大小小十几座煤矿,产出的煤炭远销各地,成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能源供应地。所以,它在当地的财政支撑和工业的功能定位,不仅有象征意义,更有它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现在的新窑,不仅仅只有煤炭工业的一煤独大。在改造传统农业向多元化的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效益农业创新迈进的同时,发掘新窑的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发展养殖业,林果业和乡村旅游业,多途径壮大地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乡村振兴,人民脱贫趟出新路。后河沟和西刘村的山水田园,风光旖旎,美不胜收,让人流连忘返;戚家川和赤城川区的大棚蔬菜,绿意盎然,生机无限;一座座养殖大棚里猪肥牛壮,一处处新品果园,硕果累累,效益显现。所有这些产业的成功转型开发,不仅美化了新窑的山川,美化了新窑人的家园,净化了矿区的环境,同时也为新窑人广开就业渠道,增加家庭收入,提供了稳固地基础保证。
现在的新窑,天蓝景美,山清水秀,交通便捷,四通八达。一座座现代化矿山,星罗棋布,点缀在新窑的沟沟岔岔、青山绿水间;一处处移民新村,傍路而建,像裰绣在交通沿线的美丽花园,使人眼花缭乱,赏心悦目。现在的新窑,已成为工业强县的明星,发家致富的热土,宜游宜居的福地,观光消闲的胜地。
古老的新窑,正以崭新的容貌,奋进在新时期乡村振兴的金光大道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