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诗品读
✦ 淮河赋(之七十三)
——账本上的墨迹
□ 童年(安徽)
1
淮河把三千年的墨,都泼进
账本,一笔是夏禹的斧
劈开山石
另一笔是商汤的鼎,煮着
五谷,一笔是秦砖的灰
混着浪沫
还有一笔是汉瓦的纹
印着日出
墨迹在生长,像河底的泥沙
堆成平原,堆成村庄
堆成路
我站在账本前
像站在河口
看所有墨色,都流向
一个熟悉的名字——
淮河
2
这册账本是座迷宫,墨迹是
引路的线
每道横笔,都是一条河的
支流。每个墨点
都是一座城的遗址
我在页间行走,寻找
某页记着的“渡口”——
那里曾有船,载着粮食和信
某页记着的“石碑”——
上面刻着,被水淹没的姓名
当我找到出口,才发现
所有墨迹,都通向
一个地方:淮河
3
淮河把三千年的疼,熬成墨
每滴都藏着河床的骨——
夏禹治水时劈裂的石
商汤祈雨时跪出的痕
都在砚台里
磨成纤维,织进账本的纸
某页墨迹突然凸起
像河底的蚌
裹着,枚未化的雪
那是光绪年间的
墨干时,雪就成了盐
撒在“决堤”二字上,咸得
让后来读它的人
舌尖发颤
4
墨在账本里流,就是
淮河在流
横笔是堤,竖笔是坝
撇捺是滩涂的褶皱
某行“漕运”的墨,还带着
船板的纹
每道勾折,都是纤夫肩上
勒出的沟
墨浓时,是汛期的浪压着浪
墨淡时,是枯水期的沙
露着沙
当风把账本吹成帆的形状
所有墨迹都活了——
顺着纸缝往下淌,变成
今天的河
5
淮河记不住的,都交给了墨
记不住的船工号子
墨在纸页间哼着
记不住的灾年谷穗
墨在字缝里藏着
某一页墨团是团雾,裹着
1954年的冷
冷得能看见,冻在里面的
炊烟,和没来得及收的渔网
墨从不撒谎,不像
河水会把苦难埋进沙
它把所有疼,都摊在
纸面上
像摊开的河底,让你
看见每块碎骨
6
墨走得再远,都要回淮河
账本里的“淮”字,三点水
是归程
某道斜墨是支流
绕着“粮”字转
像当年逃荒的人,绕着
河岸找生路
墨干了就变成沙,堆在
纸页边缘
风一吹,就飘回河的方向
连最淡的墨痕,都带着
河的味道
那是泥的腥,是水的凉
是没说出口的乡音
在纸间晃
7
淮河立不起的碑,墨替它立
碑上的字
是浸了泪的“生”与“死”
某道碑纹是道疤,刻着
光绪三年,饥寒
疤里的墨,比碑石还硬
河会改道,碑会塌
但墨不会——
它把碑刻在纸里
让后来的人,摸着墨迹
就像摸着河的伤口
知道哪年的浪
最狠,哪年的雪
最冷
8
墨没有魂,河就是它的魂
账本里的“水”字,是河
吹的气
某行墨迹歪了,是河
在纸里晃
像当年摇摇晃晃的渡船
载着粮
墨浓时,魂就重
压得纸页弯
像汛期的堤,绷着劲
墨淡时,魂就轻,飘在
纸面上
像枯水期的芦苇,晃着
没说完的话,没尽的殇
9
墨干了,就流回淮河
河涨了,就漫进账本
某页“治淮”的墨
是当年的夯土
如今在纸里结成块
就像河底的石
石上的纹,是墨画的年轮
圈着“丰年”
也圈着“荒年”
当账本被翻到最后一页
墨和河都静了——
墨成了河的底,河成了
墨的天
10
淮河没说的,墨替它说
某页墨点排成行
像要涨的浪
旁边写着“明日有雨”
字写得急
像当年敲着梆子报汛的人
跑着喊
墨的预言从不假,不像风
会骗。它把雨的痕
旱的纹,都画在纸里
让后来的人,看着墨迹
就知道
哪年要防涝,哪年要抗旱
哪年的河,最需要伴
11
墨的根,扎在淮河的泥里
账本里的“麦”字,根须
是墨画的
扎进“土”字里,像当年的
麦,扎进淮河岸边的地
墨长得再高,根都在河底
风拔不走,雨冲不掉
连最淡的墨影,都带着
根的味
是泥的暖,是水的润
是没断的念想
在纸间稳
12
墨离了河,就是死的灰
河离了墨,就是空的水
某页“鱼”字的墨,还带着
鳞的光
是河刚给它的,没干
墨写“鱼肥”,河就把鱼
送上岸
墨写“鱼瘦”,河就把鱼
藏进深处
它们从不争,像一对老伙伴
一个记着,一个演着
把淮河的岁月,都酿成了纸里的墨,水里的暖
13
淮河会老,墨不会老
账本里的“年”字
墨画的撇捺
还是当年的劲,没松
某道墨迹亮了,是河
在纸里闪
像当年的月光,照在船上
河会改道,会枯,会涨
但墨不会——
它把淮河的模样
刻在纸里,让后来的人
不管过多少年,翻开账本
都能看见,当年的河
当年的浪
14
无论身在何处
船主的账本都洇着淮河的潮
进项是浪头
支出是堤岸
盈亏,在墨迹里涨落
在某页空白处
有个被泪水晕开的“欠”字
像未还的船债,也像
对河水的亏欠
多年后,账本几乎全朽了
墨迹渗进土里
长出的芦苇,穗子
都弯成了
关于淮河的“等”的形状
15
多年以后
账本的封页画着整条淮河
墨色从左到右,像没干的泪
河的尽头,墨色淡了
犹如望不见的岸
空得慌
封页的折痕,把淮河
分成了段
每段都藏着个故事,墨做的
我合上书,墨香里还留着
淮河的味——
咸的,苦的,还有甜的
多像那些没说出口的
疼痛
还在纸里轻轻地
喘着气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