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陕军集结号】
李含辛《鹧鸪天·刚柔道》赏析
一、词牌背景与作者简介
《鹧鸪天》是宋代流行的词牌名,双调五十五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五句三平韵。其风格流畅婉美,传统上多用于表达忧乐不同的思想感情,既有晏几道"彩袖殷勤捧玉钟"的婉约,也有辛弃疾"浮天水送无穷树"的豪放。
作者李含辛是当代陕西礼泉籍词人,以"泥土味讽刺"见长,擅长通过口语化表达和反讽手法揭示社会现象。其作品兼具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与地域文化特色,但此词却展现出其创作的另一面——婉约深情,这种风格转变可能源于对传统词风的致敬。
二、词句解析与意象分析
"莲座灯明谒太虚,龙泉霜冷护残书"
"莲座"象征清净禅意,与"太虚"(宇宙)构成超脱意境;"龙泉"(宝剑)与"霜冷"则营造刚毅氛围,刚柔并济的开篇。
"护残书"暗示对文化传承的坚守,冷峻中见温情。
"低眉禅语藏机锋,振袖罡风扫妄虚"
"低眉禅语"展现柔性的内敛智慧,"振袖罡风"则表现刚性的外在力量。
"机锋"与"妄虚"形成哲学对照,体现对真伪的辩证思考。
"施药手,斩邪庐,冰心火炼两相如"
"施药手"喻慈悲救治,"斩邪庐"示正义凛然,医者与侠者形象合一。
"冰心火炼"化用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强调纯净初心与淬炼过程的统一。
"人间至道双丸转,莫向圆时论有无"
"双丸"传统指日月,象征时间流转与阴阳调和。
末句体现道家"有无相生"的哲学,圆满时不必执着于形相之辨。
三、艺术特色与主题思想
1、刚柔相济的美学结构
全词通过"莲座-龙泉"、"禅语-罡风"、"冰心-火炼"等对立意象的并置,实现姚鼐所言"阴阳刚柔并行而不容偏废"的艺术效果。这种手法既延续了《鹧鸪天》词牌"婉美中见劲健"的传统,又创新性地融合了禅道哲学。
2、多层主题交织
修行层面:通过"谒太虚"、"扫妄虚"等语,展现精神修炼的历程。
处世层面:"施药手"与"斩邪庐"体现入世担当,"双丸转"暗含顺应天时的智慧。
创作层面:作为词人作品,其"藏机锋"的表述本身即是对文学创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实践。
3、语言风格创新
突破作者惯用的口语化讽刺,采用典雅凝练的文言句式,如"罡风"、"太虚"等道教词汇的运用,既保持力度又增添玄妙意境,形成独特的"禅意刚健"风格。
四、词作价值与影响
此词在当代词创作中具有特殊价值:既继承《鹧鸪天》自晏几道以来的抒情传统,又融合现代人对刚柔哲学的思考;既展现作者多变的创作能力,也为传统词牌注入新的思想内涵。其"莫向圆时论有无"的结句,更提供了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视角,具有普世启示意义。
附录
鹧鸪天·刚柔道
填词/李含辛
莲座灯明谒太虚,龙泉霜冷护残书。
低眉禅语藏机锋,振袖罡风扫妄虚。
施药手,斩邪庐,冰心火炼两相如。
人间至道双丸转,莫向圆时论有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