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如海:革命浪漫主义的美学巅峰
——毛主席诗词《忆秦娥·娄山关》
作者:墨染青衣
人类艺术长廊里,能把刀光剑影的历史叙事淬炼成诗性哲思的作品,素来少见。毛主席的《忆秦娥·娄山关》却在长征的烽火里,以惊世的创造力完成了这桩伟业。这首词像一柄青铜古剑,剑脊上刻着娄山关战役的斑斑血迹,剑穗上却飘着辩证唯物的思想灵光,其意象的深邃与哲思的雄浑,实在是革命浪漫主义美学的巅峰。
开篇"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单以"西风"这个传统意象为支点,就撬动了整个历史时空的厚重帷幕。古典诗词里的西风,总带着几分萧瑟衰飒,晏殊"昨夜西风凋碧树"的孤寂,李清照"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凄婉,皆是如此。可毛主席笔下的"西风",偏以一个"烈"字破壁而出,像利刃骤然出鞘,把自然之风化作了革命的狂飙——恰如《尚书》里"火炎昆冈,玉石俱焚"的壮美,却多了股改天换地的锐气。再看"霜晨月",冷辉洒在娄山关的巉岩上,这月光早不是李白"床前明月光"的乡愁载体,倒成了历史转捩的见证者,有司马迁笔下"月照汉家陵阙"的苍凉,却更添了份踏破关山的豪情。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这组听觉意象,简直是战争美学的交响。"碎"字把马蹄声拆成了金属碰撞的细片,像李贺"银浦流云学水声"那般通感,却添了几分现代战争的刚硬质感;"咽"字让军号声浸了悲壮,像杜甫写"牵裾惊魏帝,投阁为刘歆"时的沉郁。这般声音的叠印,把娄山关战役的激烈与残酷,都酿成了艺术化的历史记忆——如但丁《神曲》里炼狱的回响,却裹着一股革命必胜的信念。
下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时空跳转,藏着最精妙的哲学思维。"雄关"既是娄山关的实景,更是中国革命路上所有艰难险阻的隐喻——像《诗经》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却被毛泽东以"漫道"二字轻轻解构。历来文人面对雄关的喟叹,到这里全化作了"从头越"的豪迈,倒与黑格尔"否定之否定"的哲思暗合,只是多了份实践的滚烫温度。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组视觉意象,终于把历史叙事托举到了哲学意境的高空。"苍山"不再是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闲逸山水,而成了革命力量的具象——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雄浑,却更鲜活;"残阳如血"也冲破了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唯美,把落日熔成了烈士的鲜血,带着《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宇宙感,却更炽热。这般意象的张力,早跳出了具体的战史,直抵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叩问。
艺术手法上,毛主席把古典诗词的意境美学与现代战争的宏大叙事拧成了一股绳。"西风烈"这组意象,既承着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苍凉,又注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魂——正如郭沫若说的"旧瓶新酒,古为今用",却更见创造力。"马蹄声碎"的通感,比白居易"大珠小珠落玉盘"多了层刚劲,把战争的节奏谱成了艺术的韵律。
哲学高度上,这首词藏着辩证唯物的美学观。"苍山如海"的壮阔与"残阳如血"的悲壮,本是矛盾的两极,却在这里凝成了统一的张力——恰如马克思说的"人类历史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只是被诗性语言说得更透彻。这种从革命实践里提炼哲思的笔法,让《忆秦娥·娄山关》跳出了一般战争文学的囿限,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国化的典范。
《忆秦娥·娄山关》的伟大,正在于它立起了革命浪漫主义的美学标杆。毛主席以诗人的炽烈、哲人的深邃、军事家的冷峻,把娄山关战役的碎片熔成了永恒的艺术丰碑。词里的每个意象都是革命精神的火种,在历史长河里烧不尽;每句词都是思想的光,照着中国革命一步步向前。
今日重读,"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依然撼人心魄。它不只是娄山关战役的艺术再现,更是对人类精神力量的礼赞。当世界正经历百年变局,这首词仍在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总要扎在历史的土里,带着哲学的光,装着人类对光明与正义的永恒向往。
这词的意境,像太史公写楚汉相争,既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悲壮,更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豪迈;那份情怀,似屈子《离骚》的上下求索,既有"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执着,更有"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笃定。《忆秦娥·娄山关》的美学价值,正在于它把革命的历史叙事,熬成了人类精神的哲学史诗,在艺术的星空中,永远亮着。
【作者简介】
张龙才,笔名淡墨留痕、墨染青衣,安徽芜湖人,爱好文学,书法,喜欢过简单的生活,因为 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福。人之所以痛苦,就在于追求了过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懂得知足的人,即使粗茶淡饭,也能够尝出人生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