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联话富平》序
冯宝哲
前多日,文友任俊杰给我送来他所写的《诗联话富平》初稿,要我把关终审并写序言,这又是一个吃力的差事,以自己浅薄的诗联知识要想担此重任的确捉襟见肘,难以应付,但若要推辞必定会有悖于朋友的盛意,冷落了人家的一番热诚。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自我加压这一条路了,因此便爽快地答应下来。言必信,行必果。尽自己的能力吧,反正就是这么个水平,如果达不到满意的效果,那就只能怨他选错了人,
我同俊杰原先并不相识,我们之间的结缘完全是出于诗联的牵线。大约是在二零零七年秋冬之交,富平县诗词楹联学会出版了一套“频阳诗编丛书”,共分《古韵钩沉》和《新歌荟萃》两册,其中《新歌荟萃》的责任编辑就是任俊杰先生,书中选有他的诗词十二首,这是我最初看到的任氏作品,当时给我的印象是他是一个初涉诗词的爱好者,他所作的古体诗虽然摹仿律绝,但却不懂格律,他所写的词,虽然句式长短同词相似,但却不懂词谱。这种情况在一般诗词爱好者中间属于普遍现象,本来是不足为怪的,能写成有韵味的作品就很不错了,没有必要对一般写诗词的人苛求格律与词谱。但是后来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大约是二零零九年初,我收到了任俊杰寄来的一份稿件,其标题是“读《古韵钩沉》七律二首”,令我为之一振的是,他竟向格律攀登了,两首七律,除了一处平仄有误外,其余中规中矩并且韵味十足,于是我稍作修改后立即刊发于我所主编的当年第一期《渭南联苑》上,此后我又在《渭南联苑》选发了他的楹联稿件,当年十月,他就获得了渭南市“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征联大赛优秀奖,这应当是他的格律诗联作品在县外开花的第一次了。也许这对他有些激励作用吧,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他将诗联作品源源不断地陆续发来,竟成了《渭南联苑》的撰稿骨干,并且在《渭南联苑》屡屡见刊。他的诗联多为系列稿件,成组出现,很少单列,给人以很深的印象,受到读者欢迎。他还多次来渭,登门造访,同我促膝长谈,相互切磋,甚为投缘,于是我们之间便由相识进而成为相知了。
经过几次交流,互谈身世,我才知他是富平底店桥子村人,生于一九四五年七月,年龄小我八岁。一九六三年初中毕业后即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作为工程兵他在西北进行国防施工,在核实验基地参加了包括氢弹实验在内的八次核实验。一九六九年复员,先后在甘肃白银有色金属公司、铜川市庄里陶瓷厂、陕西拖拉机厂工作,曾任武装干事、工人教师、党委秘书、宣传干事、车间支部书记、厂工会副主席等职,二零零三年退休。据他讲,他自幼即喜爱文学,上小学五六年级时作文便成为本年级甚至全校的范文,初中毕业前几乎读完了当时出版的著名小说。他虽然学历只是初中毕业,但为了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陕拖厂时他脱产上了两年电大,取得了大专文凭。当宣传干事时曾向陕西日报、陕西广播电台投稿,并被采用了十多篇,于是便萌发了在文学创作上有点建树的念头。退休后参加了富平县诗词楹联学会,开始是写新诗,因为应合者少,于是便转向了古体诗联,担任了学会《频阳吟草》的编辑,作为《频阳诗编丛书》的编委参与了《新诗荟萃》的组稿编辑工作。但当时对于诗联的格律与规则并不熟悉,《新诗荟萃》的编辑可以说是他走向诗联规范化的起步,使他真正开始理解了诗联的魅力所在,于是便开始如饥似渴地学习诗联的基本知识,整天忙于找资料,问老师,学样板,练习作,仔细斟酌,反复推敲,有时连吃饭和睡觉都歇不下来,这种废寝忘食近乎痴迷的态度,多次受到家人的善意抱怨,但是他却毫不在意,不为所动,依然坚持不懈地倾心投入,真是一门心思钻到诗联中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消化、沉淀、积累,他的诗联创作水平大有长进并且很快就脱颖而出了。其作品不仅登上了省内的《陕西诗词》、《三秦楹联》、《陕西诗词界》、《陕西老年报》、《秦风》、《榆林诗词》、《今日阎良报》,而且经常走出潼关在全国大型刊物《中国楹联报》、《广州诗词报》、《福建南英诗刊》、《老年博览》上露脸,他所撰写的楹联:“九州掘起谱华章,龙飞凤舞;四海欢腾迎喜庆,花好月圆”曾被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十六日的《中国楹联报》作为整版通栏标题所用。不少作品被选入《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古今楹联选集》、《当代楹联家大观》、《中国楹联家大辞典》、《中华姓氏楹联家大辞典》、《中华国粹志》等大型文典。他也加入了中国楹联学会,被选为陕西省老年诗词学会理事,被授于中国国家诗书画院高级研究员等荣誉称号。
《诗联话富平》是作者倾注心血的第一部诗联专著,遵照他的托咐,我逐字逐句拜读了他的书稿,深感本书有四大特点:
一、选题独特。大凡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绕的土地,那就是他的故乡。热爱家乡,深恋故土是人们的共性,这种恋乡情结,历来是中国文人绕不开的一个古老话题,就诗联而言,的确产生过许多荡人心腑的千古绝唱。其特点多是一时一事的内心感慨,像本书这样以诗联专集的形式歌颂家乡确实是相当少见。以全国而论,由于笔者不掌握资料,不敢妄议;但就富平县而言,以我的孤陋寡闻,恐怕要算第一人了,即使在渭南市以至陕西省也可能是位列前茅。从这个层面来看,作者的这一选题可以说具有填补空白的非凡意义。作者生在富平,热爱富平,他把自己对于故乡的爱意完全倾注于笔端,通过系列的诗联表述给读者,传递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愫。这种独辟蹊径,首开先河的精神是值得赞许的。
二、内容宽广。此书的诗联表述了富平的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山水地理,名胜古迹,陵寝寺庙,书院戏楼,古树名花,园林胜景,文化教育,经济建设,河渠水利,道路交通,戏曲锣鼓,石刻陶艺,土特产品,奶业基地,城市新貌,乡间风情,农事劳作,生活艰辛,红色记忆,名人春秋,其包罗涵盖之宽广,涉猎内容之丰富,都是令人惊叹的,其中的不少篇章似乎可以作为富平史志的参考资料来读,用其作为富平的乡土教材,我觉得也许是蛮不错的。
三、态度认真。作者是一位年过古稀的退休职工,在社会上的人事关系并不宽广,至今连一本《富平县志》也不曾到手,要搜集如此宽泛的涉及富平历史的材料,确实困难很大,但是作者硬是凭着对于家乡的一腔爱心,下定决心,不怕吃苦,克难攻坚,从零做起。他跑遍了县上所有的古旧书店,居然找到了五六本有关富平历史的书籍,他如获至宝,贪婪地从中探取营养,广泛搜集关于富平的人文资料,并且列表排序,订出工作计划,对于确定的需要表述的每一选题,他都要做认真的调查研究,进行实地考察,吃透情况,了然于胸,然后构思成篇,共计成诗一百六十多首,成联五百八十多副,其工作量之巨大是可想而知的。单就一百一十四棵古树名树来说,他能通过楹联,逐个加以描绘,因树成联,写出个性,真可谓古今罕见了。这绝不是坐在房子里就可以空想出来的,而是他冒着酷暑严寒骑上自己的电动车往返奔波七八十个村庄走访调研得来的真实印象。另外,大家都知道,富平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家乡,但是作者在本书中却毫无炫耀之意,对此只字未提,不去跟风造势,我以为作者能够以这样淡定的态度来对待,其分寸的把握是十分恰当的。这也能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作者创作态度的严谨。
四、韵味秾郁。此书应是作者呕心沥血之作,从总体结构来看,全书一百六十五首诗作,其中古风十三首,占百分之七点九;五律十五首,占百分之九;五绝一首、七绝三首,占百分之二点四,七律一百三十三首,占到百分之八十点七。也就是说律绝占到诗作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足以可见作者在锤炼文字上所下的工夫,笔者在这里绝无贬低古风文体艺术价值的含义,但是相对而言律绝在推敲文字上更费心力,这确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一百五十多首律绝中,作者尽力追求完美,遵循格律,其文字功力,了然可见。全书五百八十九副联作,也都对仗工整,平仄合宜,体现了娴熟的联艺水平。从而使全书自始至终保持着高雅的格调。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本书乃上乘之作,但从更高的要求来讲,诗联是讲究含蓄的,它仍然存在着可以升华的空间,希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中能够更加努力,争取再上一层。
最后,且题五律一首,以为本文作结:
诗联话富平,佳构现秦东。
章法严而谨,内涵宽且丰。
通篇流雅韵,满纸溢乡情。
渭北钟灵地,频阳出俊英。
二零一六年二月一日古历小年于栖牛斋
作者简介
冯宝哲,陕西蒲城人,一九三八年一月生。高级经济师,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华夏诗联书画院院士,陕西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渭南市楹联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现顾问。《渭南联苑》原主编、编审,蒲城县诗词曲联学会顾问。被授予“秦东联坛十老”、“渭南文化名人”“陕西孙髯翁终身成就奖”等称号。著有《风雨留痕》等书五卷,二百多万字。
编辑制作:侯五爱
文字审核:惠玲玲
美编:惜缘
总编:瀛洲居士
图标题字:胡胜利 胡兴民 倪进祥
图标制作:侯五爱
图片音频源自网络
投稿请加总编微信
作品转发:惠玲玲 张培良 李红彦 张新荔 朱红兵各部长 分社长及编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