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七星诗社微刊
第166期
钱起(约 710 - 约 782),浙江湖州人,唐代著名诗人。钱起早年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中第,唐玄宗天宝十年(751 年),终于进士及第。唐肃宗乾元年间(758-760 年),与王维交往甚密,常有诗酬答。
钱起是 “大历十才子” 之一,被誉为 “大历十才子之冠”。他与郎士元齐名,并称 “钱郎”,当时有 “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之说。
五言诗歌善写自然景物,七言则多应酬之作。诗风清新闲雅,音律和谐,时有佳句。题材多偏重于描写景物和投赠应酬,少数作品感时伤乱,同情农民疾苦,以《省试湘灵鼓瑟》诗最为有名。他继承了王维等山水田园诗人的传统,同时又有所发展,其诗歌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更加多样化,为中唐诗歌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步韵(唐)钱起《省试湘灵鼓瑟》(排律)
锦瑟空凄怨,幽音恸万灵。
愤时终自语,阅世待谁听。
天地旷云渺,烟霞起昼冥。
经霜侵壁冷,染露吐兰馨。
泪落芙蓉国,人稀薜荔庭。
却思湘水杳,声在暮山青。
01省试湘灵鼓瑟
中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赏析:钱起的《省试湘灵鼓瑟》是中唐应试诗的典范,既严守科举考试 “切题、对仗、有寄寓” 的规范,又以高超的艺术手法突破了应试文的桎梏,尤其尾联成为千古绝唱。“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从 “有声” 转入 “无声”,以视觉留白收束,既呼应 “湘灵” 的神话属性(神人隐现),又跳出 “鼓瑟” 本身,留下无尽余韵。它以 “虚写声、实写景” 的手法,将神话传说、地域文化与个人情思熔于一炉,尤其尾联 “言有尽而意无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 “以景结情” 的典范,展现了应试文与艺术性的完美平衡。
步韵钱起《归雁》
月明湘水洞庭回,红雨纷纷洒绿苔。
醉里不知弦乐尽,楚魂化作雁归来。
02归雁
中唐·钱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赏析:这首诗借归雁设问,描绘潇湘美景,引入湘灵鼓瑟的典故,点出雁因不胜清怨而归来,含蓄寄托了诗人的哀怨或漂泊之感,意境清幽,意味深长。
步韵(唐)钱起《暮春归故山草堂》
天涯春尽故人稀,四月残红逐蝶飞。
03暮春归故山草堂
中唐·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简析:全诗以小见大,借暮春归乡所见,将自然景象与心灵感悟融合。春残的萧瑟是为了反衬幽竹的可贵,而对幽竹的 “怜”,实则是诗人对恒定、纯粹之物的向往。短短四句,既有画面的疏朗之美,又有情感的含蓄之深,尽显唐诗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韵味。
步韵(唐)钱起《送僧归日本》
归棹日边近,孤帆东海行。
悟空双眼阔,入定一身轻。
尚系诵经梦,难忘敲磬声。
哀怜今夜月,偏照客船明。
04送僧归日本
中唐·钱起
上国随缘去,东途若梦行。
浮云沧海远,去世法舟轻。
水月通禅观,鱼龙听梵声。
惟怜慧灯影,万里眼中明。
赏析:全诗以 “送别僧人归日本” 为线索,将离情、禅理、海景熔于一炉、作为五言律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语言清丽含蓄,尽显钱起 “诗格清奇” 的特色,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与佛教诗歌融合的佳作。
步韵(唐)钱起《送杨皞擢第游江南》
苦读竟偿愿,茫然生我悲。
空存天下志,也笑梦中时。
滴沥桥边柳,溟濛水上祠。
舟行遥在眼,何以解相思。
05送杨皞擢第游江南
中唐·钱起
行人临水去,新咏复新悲。
万里高秋月,孤山远别时。
挂帆严子濑,酹酒敬亭祠。
岁晏无芳杜,如何寄所思。
赏析:这首诗以送别为线,融祝贺、不舍、期许于一体,借景抒情,虚实相生,既写出了离别的怅惘,也赋予江南旅程文化意蕴,是钱起送别诗中的佳作。
步韵(唐)钱起《灵台寺寄郎士元》
回首慈航俗事空,茫茫彼岸入莲宫。
三千世界嚣尘外,十二姻缘醉梦中。
念我寂寥思北海,忆君憔悴对西风。
英豪自古多情累,遥寄灯前一笑同。
06灵台寺寄郎士元
中唐·钱起
西日横山含碧空,东方吐月满禅宫。
朝瞻双顶青冥上,夜宿诸天色界中。
石潭倒映莲花水,塔院空闻松柏风。
万里故人能尚尔,知君视听我心同。
赏析:全诗以 “景” 为骨,以 “禅” 为魂,以 “情” 为脉。写景时,时空交错(朝夕、远近)、感官交织(视觉、听觉),勾勒出灵台寺的清幽高远;融禅时,借 “诸天”“色界”“莲花” 等意象,不着 “禅” 字而禅意自现;抒情时,由境及人,将对禅境的喜爱与对友人的信任合二为一,含蓄而深沉。
作为寄赠诗,尽显中唐文人对 “清雅之境” 的追求,以及友情中 “心有灵犀” 的高阶形态。
步韵(唐)钱起《送李九贬南阳》
劝君尽酒感悲欢,世路崎岖独自看。
万里河山无限好,百年风雨不胜寒!
窥寻天上来青鸟,觅到梦中听紫鸾。
泪满夕阳谈国是,离家望远送行难。
07送李九贬南阳
中唐·钱起
玉柱金罍醉不欢,云山驿道向东看。
鸿声断续暮天远,柳影萧疏秋日寒。
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秋来回首君门阻,马上应歌行路难。
赏析:整首诗以 “秋日” 为贯穿始终的意象线索(暮天、秋日、霜降、秋来),将 “送别之愁” 与 “贬谪之悲” 交织,景与情的融合:所有景物皆非单纯写景,而是诗人与友人内心愁苦的 “外化”,实现了 “一切景语皆情语”;个人与时代的关联:李九的被贬,既是个人的失意,也折射出中唐时期官场的复杂(如党争、人才压抑),钱起的同情与感慨,也暗含对时代的隐忧。全诗语言清丽却情感沉郁,成为中唐贬谪题材诗歌中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佳作。
步韵(唐)钱起《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
平生末宦似飘蓬,断梦惊忧西复东。
劲草昂扬应喜雨,孤桐回荡且吟风。
功名流水残阳里,世事浮云晓雾中。
日暮长亭休一醉,狂歌当与谪仙同。
08送钟评事应宏词下第东归
中唐· 钱起
芳岁归人嗟转蓬,含情回首灞陵东。
蛾眉不入秦台镜,鹢羽还惊宋国风。
世事悠扬春梦里,年光寂寞旅愁中。
劝君稍尽离筵酒,千里佳期难再同。
赏析:这首诗以 “送别落第友人” 为线索,从 “灞陵回首” 的细节,到 “用典喻才” 的不平,再到 “世事如梦” 的劝慰,最后以 “劝酒惜别” 收尾,情感由伤感而开阔,再归于不舍,层层递进,脉络清晰。语言清丽,用典自然,既体现了 “大历十才子” 的艺术特色,也展现了唐代文人之间真挚的友情感 —— 不回避失意,却以豁达化解;不渲染悲戚,却以细节动人,是一首兼具艺术性与情感温度的送别佳作。
步韵(唐)钱起《送征雁》
西风迎逆雁,寒月伴孤征。
奋翼吾何惧,营巢自不惊。
雾浓无定向,雷闪偶闻声。
游子思乡泪,苍茫百感生。
09送征雁
中唐· 钱起
秋空万里净,嘹唳雁南征。
风急翻霜冷,云开见月惊。
塞长怜去翼,影灭有馀声。
怅望遥天外,乡愁满目生。
赏析:这首诗以秋日南飞的征雁为核心意象,融写景、咏物、抒情于一体,既勾勒出秋空的苍茫壮阔,又暗藏诗人的乡愁与怅惘,字句间尽显 “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的诗艺。简言之,这首诗看似是 “送雁”,实则是诗人借雁 “自送”,将个人的乡愁融入秋空雁影之中,达到了 “物我合一” 的境界。
步韵(唐)钱起《秋园晚沐》
茅店乌啼月,悠然一片心。
梧桐叶未落,蟋蟀草藏深。
良骥思千里,孤鸾隐双林。
蝉鸣疏柳杪,抚卷作长吟。
10秋园晚沐
中唐· 钱起
黄卷在穷巷,归来生道心。
五株衰柳下,三径小园深。
倒薤翻成字,寒花不假林。
庞眉谢群彦,独酌且闲吟。
赏析:以 “晚沐” 后的闲居场景为核心,融景、事、情、理于一体,既勾勒出秋日园居的清幽之境,更暗藏诗人对仕途、心性的取舍与安顿,是一首典型的 “中唐闲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