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二十九瞿独伊》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9月9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历史性时刻,"七一勋章"的颁授成为时代对英雄的最高礼赞。马学林先生以十首诗词创作的壮举,为瞿独伊这位百岁革命者塑起了一座不朽的文学丰碑。这组作品跨越不同诗体词牌,运用多种韵部,从多维角度勾勒出一位坚守信仰的共产党员的精神肖像,在平仄交错中奏响了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这组创作于2025年9月的作品,以传统诗词为载体,跨越律诗与词牌多种形式,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严谨格律,构建起一座通向英雄内心的艺术桥梁。
一、历史经纬中的生命叙事
1. 十首诗词以百年党史为宏大背景,将瞿独伊的个人经历融入波澜壮阔的革命史诗。首联"百年华诞授勋贤,闾巷讴歌震昊天"(七律一先韵)开宗明义,以授勋场景切入,瞬间建立起个人荣光与时代庆典的深刻联结。"百载棉云嘉誉时"(七律四支韵)中的"棉云"意象尤具匠心,既暗合瞿独伊与新疆的特殊渊源,又以云的洁白象征品格的高洁。
2. 诗词巧妙运用时间维度构建叙事框架:"百年星斗耀勋章"(七律七阳韵)、"百岁似星荣"(五律八庚韵)、"九秩丹霞盈笑靥"(七律七阳韵)等诗句,通过"百年-九旬-期颐"的时间刻度,在历史长河中定位了瞿独伊的生命轨迹。这种时空交错的叙事手法,使个人史与党史形成了同频共振。
二、革命精神的诗意解码
1. 组诗以丰富的意象群构建起瞿独伊的精神世界。"赤胆传薪衷越烈,红心继晷志尤虔"(七律一先韵)中,"传薪"与"继晷"两个典故的运用,既体现了革命事业的薪火相传,又彰显了奋斗不息的精神品质。"狱牢铁骨擎旗帜,国际金声播汉唐"(七律七阳韵)通过"铁骨"与"金声"的刚柔对比,塑造出坚贞不屈又胸怀天下的革命者形象。
2.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国际歌"意象的反复强化:"鸽飞国际理真畅"(七律一先韵)、"国际歌扬除瘴雾"(七律四支韵)、"歌飞国际惊天"(临江仙)。这一意象不仅写实性地记录了瞿独伊作为新华社记者用俄语向世界播报开国大典的历史瞬间,更象征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国际主义情怀。而"凛冽西风何所惧"(七律一先韵)、"傲霜何惧西风烈"(七律四支韵)等诗句,则以"西风"为象征,展现了革命者在逆境中的坚韧品格。
三、艺术手法的多元呈现
1. 马学林先生在不同体裁中展现了娴熟的创作功力。三首七律分别采用下平声一先韵、上平声四支韵和下平声七阳韵,在严格的格律限制中游刃有余。对仗工整而意蕴深远:"承志传真理,忠心拓禹先"(五律一先韵)中,"承志"与"忠心"、"传"与"拓"、"真理"与"禹先"形成多重对应,既有形式之美,又含深意。
2. 词作部分更见匠心:《山花子》"千载寒风志赤丹"以短促句式营造激昂节奏;《临江仙》"铁窗寒锁红心炽"通过冷暖意象对比强化戏剧张力;《翻香令》"神州寒夜赤心昂"以时空跳跃手法展现历史跨度;《浣溪沙》"寒冷雪飘志似钢"则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各词牌皆依体填词,严守词律,体现了传统词学的深厚修养。
四、巾帼英雄的意象创新
1. 组诗在传统巾帼意象基础上有所创新突破。"汗青永记木兰香"(七律七阳韵)、"青史荣映木兰颜"(临江仙)等句巧妙化用花木兰典故,但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同于传统木兰的代父从军,瞿独伊是"承父志持薪火烈"(七律七阳韵),继承父亲瞿秋白的革命遗志,这是对传统孝道文化的革命性升华。
2. "九秩丹霞盈笑靥"(七律七阳韵)这一意象尤为动人,将晚年笑容与满天霞光相映照,超越了传统英雄叙事中慷慨悲壮的单一模式,展现出革命者历经沧桑后的澄明心境。"百岁眉轩霜色暖"(浣溪沙)更以"霜色暖"的反常搭配,创造了暖色调的革命晚景书写,为英雄暮年题材开辟了新的诗意空间。
五、文化基因的传承转化
1. 这组诗词深刻体现了中华传统诗词的现代转型。一方面继承了"诗言志"的传统,另一方面实现了主题内容的时代性创新。如"笔舞新诗盛世镌"(七律一先韵)既保持了古典诗句的韵律美,又融入了现代传媒元素;"神州笔舞震飘旗"(七律四支韵)将传统文化中的"笔"与现代革命的"旗"意象完美结合。
2. 用典方面也体现了古今融合的特点:"继晷"出自《晋书·车胤传》,"传薪"典出《庄子》,"禹先"暗含大禹治水典故,这些传统典故意象都与马列主义、国际歌等现代革命元素自然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诗歌审美体验。
六、勋章精神的时代回响
1. 组诗通过对瞿独伊个体的赞颂,升华了对"七一勋章"集体意义的思考。"闪光星斗连,勋誉耀蓝天"(五律一先韵)以星斗喻勋章,既象征荣誉的光辉,又暗示获奖者群体的浩若繁星。"亿载月星祥,勋章映日煌"(五律七阳韵)更将勋章的意义置于宇宙时空的宏大维度中观照,体现了共产党人"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
2. "汗青永记此开妍"(七律一先韵)、"青史永留名"(五律八庚韵)等反复出现的诗句,不仅是对瞿独伊个人的历史定位,更是对所有共产党人历史价值的肯定。这种对"青史"的执着,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三不朽"的价值追求,又注入了为人民服务的革命宗旨的新内涵。
七、多维时空下的精神塑像
1. 诗人通过不同体裁的交替运用,完成了对瞿独伊的立体化塑造。三首七律分别选用下平声一先韵、上平声四支韵和下平声七阳韵,从不同角度切入英雄的一生。"百年华诞授勋贤"开篇即点明历史节点,将个人荣誉与时代庆典相融合;"百载棉云嘉誉时"则以更诗意的笔触,将功勋置于时间长河中观照;"百年星斗耀勋章"则突出勋章的象征意义,使其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光辉物证。
2. 三首五律采用不同的韵部,在更凝练的篇幅中浓缩精神精华。"闪光星斗连"以星象喻功勋,构建天人相应的崇高意境;"亿载月星祥"将时间维度拉伸至亿年尺度,凸显其精神的永恒性;"百岁似星荣"则回归人间尺度,强调世纪人生的璀璨价值。这种有意识的多韵部创作,既展示了诗人驾驭格律的娴熟功力,更构建了观察英雄的多重视角。
3. 词作部分选取山花子、临江仙、翻香令、浣溪沙四个词牌,通过长短句的交错产生不同的节奏美感。《山花子》中"千载寒风志赤丹"的今昔对比,《临江仙》中"铁窗寒锁红心炽"的戏剧张力,《翻香令》中"神州寒夜赤心昂"的时空跨越,《浣溪沙》中"寒冷雪飘志似钢"的意象叠加,共同织就了瞿独伊丰富的生命维度。
八、革命精神的诗学表达
1. 这组诗词最动人的是对瞿独伊革命精神的精准捕捉。诗人紧扣几个核心意象:其一是"薪火传承","承父志持薪火烈"(七律其三)、"薪火传承真理路"(山花子)等句反复出现,强调其作为革命后代的使命担当。瞿独伊作为瞿秋白之女,这种继承既是血脉的延续,更是革命理想的传递。
2. 其二是"国际歌者"形象,"鸽飞国际理真畅"(七律其一)、"国际歌扬除瘴雾"(七律其二)、"国际金声播汉唐"(七律其三)等表述,突显了她作为新华社驻莫斯科首任记者,用外语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的特殊贡献。诗人巧妙地将"国际歌"的双重含义(革命歌曲与国际传播)融入诗词,赋予传统意象以新时代内涵。
3. 其三是"铁窗红心"的象征,"狱牢铁骨擎旗帜"(七律其三)、"铁窗寒锁红心炽"(临江仙)等句,再现了瞿独伊年轻时与母亲一同被捕,在狱中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诗人通过"寒锁"与"红心"的冷暖对比,"铁窗"与"旗帜"的质感映照,强化了革命者在逆境中的精神高度。
4. 其四是"巾帼英雄"的定位,"青史长留巾帼韵,木兰颜"(山花子)、"汗青荣映木兰颜"(临江仙)等句,将现代革命女性与古代巾帼英雄花木兰相类比,既继承传统文化符号,又赋予其新时代的革命女性内涵。这种古今映照的手法,使瞿独伊的精神品质获得了更深厚的文化根基。
九、艺术手法的创新运用
1. 诗人在传统诗词形式上展现了非凡的驾驭能力。在格律方面,严格遵循平水韵和词林正韵的规范,如七律其一押一先韵:"贤、天、虔、镌、妍"全部精准入韵;在对仗上,"赤胆传薪衷越烈,红心继晷志尤虔"等联句工整而不呆板,既符合律诗要求,又自然流畅。
2. 意象组合颇具匠心:"凛冽西风何所惧"(七律其一)与"笑对风霜烈"(五律其一)形成呼应,将自然界的风霜与政治风云巧妙重叠;"九秩丹霞盈笑靥"(七律其三)以霞光映照笑颜,营造出历经沧桑后的澄明境界;"笔舞新诗盛世镌"(七律其一)与"神州笔舞震飘旗"(七律其二)中的"舞笔"意象,将文艺工作者的书写升华为革命战斗的另一种形式。
3. 时空结构的安排尤见功力:诗人不断切换时间尺度,从"百年""千载"到"九秩""期颐",构建起个体生命与历史长河的对话关系;在空间上则穿梭于"闾巷"与"昊天","狱牢"与"国际","神州"与"宇寰",形成既接地气又具全球视野的宏大格局。这种时空的交错扩展了诗词的历史纵深感与国际视野。
十、当代诗词创作的价值启示
1. 这组诗词创作于2025年9月6日,却以1921-2021的建党百年为题材,体现了传统诗词记录时代大事的即时性特点。诗人选择用最传统的艺术形式歌颂当代英雄,本身就是一个文化符号:既彰显中华诗词的生命力,也表明革命精神需要传统文化载体来传承。
2. 在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上,诗人避免了口号化表达,而是通过具体的意象和典故来承载精神价值。如"继晷"出自《晋书·鲁胜传》"焚膏继晷","木兰"来自北朝民歌,这些传统文化符号与"马列基""真理路"等现代革命话语和谐共存,形成独特的诗学景观。
3. 这组作品还展示了诗词创作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诗人没有拘泥于生平细节的罗列,而是抓住几个关键片段:狱中斗争、国际传播、荣誉时刻,通过诗意的提炼升华,实现历史真实向艺术真实的飞跃。如"笔舞新诗盛世镌"一句,既符合她作为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又象征性地表达了为时代立传的崇高使命。
结语:永恒的精神回响
1. 通过十首诗词的连续吟诵,瞿独伊的形象从历史深处走来,愈发清晰而丰满。她既是具体的个人——承受狱难坚守信念的革命者,传播中国声音的国际记者;也是符号化的象征——薪火相传的革命后代,巾帼不让须眉的时代楷模。诗人用传统诗词的醇厚韵味,让这位百岁老人的生命故事在平仄交错中重生,在韵脚起合间永驻。
2. 这些诗词不仅是对一位勋章获得者的礼赞,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艺术诠释。在传统文化复兴与革命精神传承的双重背景下,这组作品实现了古典艺术形式与现代表达内容的完美结合,为当代诗词创作如何服务时代、歌唱英雄提供了优秀范例。当"汗青永记此开妍"的诗句在时空中回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革命者的光荣历程,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精神血脉的深切凝视。
3. 马学林先生的这组诗词创作,是一次传统诗词现代转型的成功实践。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规范中,他注入了新时代的革命精神;在律绝词牌的格律中,他融入了现代汉语的生机活力。这十首诗词共同构成了瞿独伊同志的立体文学塑像,让读者看到了一位百岁党员如何用生命践行初心,如何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
4. 通过这些诗词,我们不仅读到瞿独伊个人的革命故事,更读懂了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精神密码——那种"赤胆传薪"的信仰坚守,那种"国际金声"的世界胸怀,那种"笑对风霜"的革命乐观,那种"汗青永记"的历史担当。这正是"七一勋章"所象征的共产党人的最高精神品质,也是这组诗词最动人的力量源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这组诗词犹如一座精神灯塔,提醒着我们不忘来路、砥砺前行。它用最中国的语言形式,讲述了最动人的中国故事;用最传统的艺术载体,传递了最现代的革命精神。这正是中华诗词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也是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历久弥新的生动印证。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