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万富姐”到“新农人”
文 / 张辉昭
1
“千万富姐”的转型宣言
我认识林琪,是在一次参观农业观光园活动。那次参观,林琪给我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一个90后新农人,带领着她的团队,以科技为笔绘就成乡村振兴新图景。
“我的目标是要打造一个全生态全智能化集吃喝玩乐购一体化服务的观光休闲度假园,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的场所。”站在广汉市连山镇循环农业观光园的智能大棚前,广汉艺苑农业观光有限公司董事长林琪望着眼前的一片桃林,看到饱满的鲜桃把枝条压得微弯,那眼神里闪烁着比当年创业时更炽热的光芒。这个曾经在烟酒商贸行业,创下年销售额上千万业绩的“女强人”,如今带着对土地的敬畏与对乡村振兴的热忱,在300余亩的土地上书写着新时代农业的创新答卷。
谁能想到,2020年以前,林琪还是人们眼中“坐办公室数钱”的成功商人。从四川蜀中制药厂的普通职工到德阳洋洋百货大宗药业的管理层,再到用4万元创业打拼出自己的商贸王国,她的前8年人生轨迹,妥妥的“城市奋斗范本”。然而,2020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她在居家隔离时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当看到新闻联播里“端牢中国饭碗”的号召,当听说家乡德阳市正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这个在德阳土生土长的川妹子,突然萌生出一个大胆的念头:“回农村去,做一个会用手机种地的‘新农人’。”
2
乘上政策东风,智慧农业应时而生
2020年,恰逢国家“十四五”规划开局,“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被摆在突出位置。四川省紧跟步伐,出台《四川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方案》,明确提出“支持智慧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等新业态融合发展”。广汉市作为成都平原的“天府粮仓”核心区,更是将“农业现代化”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从土地流转补贴、智能设备购置补助到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一系列政策“大礼包”精准落地。
林琪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信号。“政策鼓励我们搞现代农业,这不光是赚钱的机会,更是实实在在利国利民的事。”她算过一笔账:传统农业靠天吃饭,效率低、污染大,而循环农业既能解决污染问题,又能通过产业融合提升农业附加值,“国家要的是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老百姓要的是腰包鼓起来、日子美起来,我们做企业的,把这两者结合好,就是最好的‘响应政策’。”帶着"让农业有奔头,让农村有看头,让农民有甜头"的朴实信念,林琪在广汉市连山镇流转300余亩土地,开启了"广汉市连山循环农业观光园"的拓荒之旅。
3
让土地“会说话”,让农业“能遥控”
走进观光园的“智慧农业控制中心”,一面巨大的电子屏幕格外醒目:土壤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实时跳动,300余亩土地的每一块区域都被细化成电子地图,哪里该浇水、哪里该施肥,手机轻轻一点就能远程操控。“现在种地不用扛锄头,靠的是数据和算法。”技术员小李演示着手机APP,“你看这个光伏大棚,顶部的太阳能板既能发电供园区使用,又能根据作物需求自动调节透光率,棚里的滴灌系统连接着沼液池,施肥浇水一步到位。”这套智能化系统,是林琪花重金从深圳引进的。2023年下半年,她带着团队跑遍全国各大农业展会,最终与中科院成都分院的专家团队达成合作,量身定制了“智能种植+循环利用”的解决方案:
①光伏大棚:8个高标准光伏大棚覆盖50亩核心种植区,年发电量达30万度,除满足园区用电外,多余电量并入电网,年增收20万元。
②物联网监测:埋设120个土壤传感器、30个气象监测站,实时数据同步至云端,AI系统自动生成种植方案,精准度误差不超过5%。
③水肥一体化:配套建设50立方米以上的沼液池,将园区内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转化为有机肥,实现“种植-养殖-肥田”一体化,年减少化肥使用量80吨以上。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种地靠科技。”林琪指着大棚里挂满枝头的“新奇特水果”——台湾引进的“牛奶释迦”“黄金百香果”,这些在传统农业中难以在四川规模化种植的品种,如今在智能大棚里长势喜人,“去年光靠这些高端水果,亩产值就超过8万元,是传统作物的10倍以上。”
4
从“单一生产”到“全链服务”的生态发展
在观光园的“无公害蔬菜种植区”,工人们正在采摘当天订单的蔬菜。与普通菜地不同的是,这里每一行蔬菜旁都插着一块二维码牌,扫码即可查看种植时间、施肥记录、检测报告等全流程信息。“我们的蔬菜不打化学农药,用的是沼液有机肥和生物防治技术,送检的28项农残指标全部为零。
”园区品控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已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每天通过同城配送平台向德阳、成都的许多个家庭供应新鲜蔬果,复购率超过90%。更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园区的“循环养殖区”。50多亩的鱼塘里,鲤鱼、鲫鱼草鱼等水产畅游其间,塘边不远处的鸡、鸭、鹅、兔、黑猪、香猪、驼鸟、孔雀等畜禽的棚舍错落有致——这可不是传统的“种养结合”,而是暗藏“生态密码”:鱼塘废水通过过滤系统进入植物净化池,再输送到农田灌溉;畜禽粪便经微生物发酵制成有机肥,部分用于果园施肥,部分投入鱼塘作为水产饲料,形成“鱼-禽-植”立体循环体系。
“这套系统让养殖废水零排放,还节省了30%的饲料成本。”林琪算了一笔生态账,“去年我们产出的生态鱼、散养土鸡,刚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消费者认准的就是‘循环农业’这块金字招牌。”
5
三产融合,激活“乡村旅游”新场景
“妈妈,我摸到鱼了!”周末的“儿童潜水摸鱼区”,孩子们穿着防水服在浅水区欢呼雀跃。不远处的“生态餐饮区”,用园区自产食材,烹饪的“农家宴”香气扑鼻,包厢外的露台上,游客们正拿着手机拍摄,光伏大棚在阳光下闪烁的美景——这是如今观光园里常见的热闹场景。
从“卖产品”到“卖体验”,林琪精准抓住了城市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她将园区划分为“五大功能区”:
①智能种植体验区:开放光伏大棚,游客可以亲手采摘新奇特水果,参与“手机遥控浇水”等互动项目,感受智慧农业的魅力。
②生态休闲娱乐区:钓鱼台、露营地、亲子农场一应俱全,尤其是“研学基地”,每周都有中小学组织学生来上“农业科普课”。
③文创商贸区:开设“循环农业超市”,销售桑葚酒、手工果酱等深加工产品,通过抖音直播带货,实现“线上+线下”同步销售"。
④团建拓展区:打造“企业团建基地”,提供农事体验、户外拓展等服务,年接待团建团队100余场,带动周边多家农家乐增收。
⑤数字管理中心:对展示园区智能化管理系统,成为广汉市“农业现代化”的对外窗口,去年接待省内外考察团50余次。
“现在游客来了,能吃、能玩、能学、能买,平均停留时间超过6小时以上。”林琪笑着说,“上个月有个成都来的游客跟我说,‘在这儿待一天,比去景区还充实’,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来了不想走’的效果。”
6
企业发展与周边共赢,振兴路上的共享果实
“以前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见不着孩子,现在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挣4000多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46岁的村民王大姐正在智能大棚里修剪枝丫,说起现在的生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像她这样在园区就业的村民,目前有87人。
林琪始终记得,当初流转土地时,不少村民心里犯嘀咕:“把地包给企业,万一赔了怎么办?”为此,她推出了“土地流转+务工就业的利益联结机制:
①土地租金有保障:按每亩1250元/年支付流转费,比村民自己种地亩均增收800元。
②务工收入稳增长:园区优先聘用本地村民,设置种植、养殖、服务等多个岗位,人均年增收4万元以上。
“现在村民看到园区发展好了,主动来问有没有新的岗位。”村支书老肖感慨,“以前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现在园区成了‘人才磁场’,连不少大学生都来应聘技术员,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7
生态变身“绿色宝库”
广汉市地处沱江流域上游,生态保护责任重大。林琪的循环农业模式,恰好为当地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难题。据广汉市农业农村局测算,观光园每年可消纳周边5公里范围内的畜禽粪便1000吨以上,农作物秸秆100吨以上,减少化肥使用量80吨以上,相当于保护了300余亩土地的生态环境。
“以前一到夏天,村里的沟渠就有臭味,现在园区把粪便做成了有机肥,沟渠清亮了,空气也清新了。”住在园区隔壁的刘大姐说。更让她高兴的是,园区的光伏大棚还成了“遮阳棚”——大棚顶部的太阳能板不仅能发电,还能为下方的农田遮挡暴雨,减少了洪涝灾害风险,“去年汛期,周边农田遭了灾,我们这儿的作物几乎没受影响。
”如今,观光园已成为广汉市“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其“智能种植+循环利用+三产融合”的模式被写入当地“十四五”农业规划,即将在全市推广。“我们做的不只是一个园区,而是要探索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林琪说。
8
在希望的田野上续写新篇
站在2025年的夏天回望,林琪的转型之路已满5年。这5年,观光园从一片荒田变成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园区”;这5年,她带领团队申请了12项农业专利,培养了30多名“新型职业农民”,还牵头成立了广汉市循环农业产业联盟,带动周边农户加入生态种植行列;这5年,她先后获得“四川省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德阳市巾帼创业标兵”等荣誉。但林琪始终记得,创业之初在土地上立下的誓言:“响应国家政策,做好利国利民的事。”
“其实最让我有成就感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看到这片土地活起来了,村民的日子好起来了。”夕阳西下,林琪漫步在园区的“生态步道”上,远处的光伏大棚在余晖中闪着银光,鱼塘里的水花此起彼伏,研学基地的孩子们正围着农技员问“桑葚酒是怎么酿成的”——这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画卷,正是她心中“循环农业”的最美模样。
正如她在园区的开园仪式上所说:“农业不是‘落后’的代名词,而是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只要我们紧跟国家政策,用科技赋能、用生态打底、用情怀深耕,就能在希望的田野上种出‘诗和远方’。”如今,她的“全生态全智能化集吃喝玩乐购一体化”的目标正在一步步实现,而她的故事,也成为万千“新农人”投身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从“千万富姐”到“新农人”,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土地的热爱和对责任的担当;从“烟酒商贸”到“循环农业”,变的是产业,不变的是“利国利民”的初心与情怀。
在广汉市连山镇循环农业观光园的土地上,林琪和她的团队正在书写的,不仅是一个企业的成长史,更是新时代中国农业转型升级的奋进篇章!
张辉昭,女 , 四川广汉人,青年时钟情书香,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业余文学创作,笔耕不辍;而立之年投身商海,历练人生;如今儿孙绕膝,重拾笔墨。将岁月沉淀化作温润文字,记录生活之美与人生感悟。
(声明:文字美图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删除等处理。)
《西部作家村》散文·小说创作联盟
顾问:吉狄马加,王宗仁,车延高,阿来,龚学敏
艺术顾问:张咏霖,刘代明
主席总编:詹仕华
副主席副总编:涂国模
常务主席: 王贵川
主编执行主席:程欣文
执行副主席: 李义忠,余楷茂,周克勤,贺杰,钟若菱,陈锡挺,鲁小月,珺羽
秘书长:李义忠,余楷茂(常务)
本期编审:涂国模
本期执编:欣文
特邀编委:李发模(贵州),刘炳琪(湖南),张开翼(宁夏),张新平(湖北),赵南成(广东),陈俊(安徽),陈词(辽宁),罗盟(成都),贺罡(四川),吕雄文(西藏),贾文华(黑龙江),雪野(甘肃),韩志君(吉林) ,熊亮(江西)
编委:谭金强,付登华,孔令华,冯伦,胡锐,高万勇,孙金莲,商丘,宋健,唐鸣,归途,唐成光,李传斌,钟斌
策划:平原
编审: 涂国模,鲁小月
业务总监:珺羽
法律顾问:张华彬律师
每周一、三、五出刊。
千里马的草原,大树生长的沃土。用虔敬之心,铸造文学攀登之路!
来稿者,请点关注《西部作家村》,了解作品采用情况。
该公众号是纸刊《作家村》和《西部散文诗人》的选稿平台。作品应是原创首发,和授权本平台独家原创发表(投稿即视为作者授权,版权归作者,使用权归本平台)。请勿一稿多投。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拒绝抄袭涉黄。
来稿请认真校对和规范使用标点符号。文责自负,文章不愿修改者,请说明。
投稿请附作者个照或相关照片,作者200字简介。文章在《西部作家村》发表后,作者应积极主动转发,扩大影响;投稿两周未被采用者,可自行处理。
即日起,凡投稿本公众号的作者,作品在本平台刊发后,根据阅读量等情况,将有机会推荐到上述刊物,和党报副刊发表。
稿费:主要来源打赏。刊稿第七日后打赏不再统计;第八日按打赏的50%以微信红包发给作者(加主编微信),50%作为平台运营费用。
投稿邮箱:
诗歌:xibuzjc@sina.com;
散文: xibuzjc@sina.com;
小说: xbxiaoshuojia@sina.com。
投稿者,请加微信群“B《西部作家村》稿友群”,便于联系选稿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