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瞻仰王坪红军烈士陵园感怀 (散文)
杜继申(四川)
八月仲秋,暑气渐收,我随成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踏上红色之旅,奔赴川陕革命根据地——这片曾孕育苏维埃第二大苏区的热土,专程祭拜王坪红军烈士陵园。车行至通江县沙溪镇,远远便见青山环抱间,大岩石上写着“红军精神万岁!斧头开辟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赤化全川”大副白色标语各外醒目,令人震撼。进入陵园,一排排墓碑静静矗立,有的有名,有的无名,尤其那道铭刻在英烈墙上万名英烈们的名字,映入我的眼帘,心情格外沉重。那是他们用青春年华的生命,将信仰与辉煌,永远定格在了这片土地上。
青山环抱的“火炬”:地理与人文的交融
巴山蜀水间,王坪烈士陵园占地4.2平方公里,沙溪河如一条碧色丝带,绕园而过,为这片肃穆之地添了几分灵动。若从高空俯瞰,整座陵园恰如一把燃烧的火炬:341级台阶铺就的“千秋大道”,是笔直的火炬柄,引领着来访者一步步踏入历史的深处;核心墓区是火炬的焰心,庄严肃穆地承托着万千忠魂;扇形铺开的无名烈士陵园区,则像跳动的火苗,将永不熄灭的革命精神,绵延成跨越时空的光。
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始于1932年那个风雨如晦的冬日。12月18日,红四方面军自通江两河口入川,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画卷自此展开。王坪村因扼守川陕要道,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很快成为反“六路围攻”战役中红四方面军总医院的驻地。彼时,战火纷飞,简陋的茅屋成了生死较量的战场——无数伤员从前线抬来,医护人员在缺医少药的困境中,与死神争夺着每一个年轻的生命。许多战士没能等到胜利的曙光,永远留在了这片他们誓死守护的土地上。
1934年,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此修建烈士墓。时任红四方面军总医院政治部主任的张琴秋,这位杰出的女革命家,亲自设计纪念碑,提笔写下碑文。每一个字都浸着对战友的痛惜,凝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为这片土地烙下了不可磨灭的人文印记。如今,碑文虽历经风雨,字迹却依旧清晰,仿佛仍在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
青春铸魂:那些永不褪色的烈士传奇
陵园内长眠着两万五千多名红军烈士,其中一万七千多名是无名英雄。他们牺牲时,多是十几、二十岁的年纪,本该是逐梦青春的年华,却选择用生命扛起民族的希望。他们中,有战功赫赫的指挥员,也有默默无闻的普通战士,每一个名字、每一段故事,都是不朽的传奇。
红四军第十师参谋长吴展,牺牲时年仅33岁。他在战场上运筹帷幄、屡立战功,用智慧与勇气为红军筑起防线。他的故事,成了留给后人的“精神铠甲”,激励着每一个为理想奋斗的人。
1934年夏,万源红岩子战斗打响。红三十军八十八师副师长王德元身先士卒,冲锋在最前线,25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冲锋的瞬间。他倒下的地方,如今已长满青草,却始终回荡着他无畏的呐喊。
同样来自八十八师的师长汪烈山,在反“六路围攻”的激战中,不幸被炮弹击中。即便生命垂危,他仍挣扎着振臂高呼“战斗,直到胜利!”那声呐喊,穿越近百年时光,依旧震撼人心。
还有无数无名英雄,用平凡书写伟大:运输队队长杨尊德,倒在运送粮食的山路上,双手仍紧紧攥着给战友的口粮;担架队队长徐绍兰,在枪林弹雨中穿梭,为救护伤员血染战场。他们来自天南海北,因共同的信仰汇聚于此,将最美好的青春,永远留在了王坪的青山间。
时代灯塔:从历史深处迈向精神高地
如今的王坪烈士陵园,早已超越了墓园的范畴。它是国家AAA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承载着传承红色基因的时代使命。
每天,这里都迎接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参观者:党员们在纪念碑前肃立,举起右拳重温入党誓词,在铮铮誓言中回溯初心;青少年们围在烈士墓前,静静聆听英雄故事,红色的种子在心中悄然发芽;企业员工们在此感悟“艰苦奋斗”的真谛,汲取攻坚克难的力量。据陵园导游介绍2024年,景区接待游客约128万人次,举办党员培训500余场、主题党日活动800余场,覆盖党员超50万人次,30余万名青少年在此接受红色洗礼。
它不再是凝固的历史标本,而是一本“流动的教材”。实物展陈里,锈迹斑斑的枪支、磨损的草鞋,诉说着当年的艰辛;情景讲解中,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革命精神愈发可感可知;主题活动里,参观者通过角色扮演、红色诵读,与历史对话。革命精神跨越时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承志而行:以热血为墨绘就神州新篇
站在烈士墓前,指尖拂过冰凉的墓碑,仿佛能触摸到先烈们炽热的初心。继承遗志,从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转化为砥砺前行的力量。
守信念,当如先烈般矢志不渝。在纷繁复杂的当下,我们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锚定人生航向,不为外界喧嚣所扰,不为一时困难所困。
敢奋斗,当忆红军当年之勇。当年红军在缺衣少食、装备落后的困境中,仍能突破重围、奋勇杀敌。如今,我们更要在科技创新的前沿、乡村振兴的田野、民生服务的一线,以“啃硬骨头”的韧劲,破解难题、开拓新局。
勇担当,当承先烈挺身而出的气概。在各自岗位上,教师用心培育每一名学生,医生全力救治每一位患者,工人精心打造每一件产品——平凡岗位上的坚守,都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如今的神州大地,高铁飞驰、航天探宇、海陆空三军坚如铜墙铁壁,乡村振兴画卷徐徐铺展。但我们深知,前行之路仍有挑战。每当此时,想起王坪那如炬的精神指引,想起那些为理想献出生命的先烈,便有了“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勇气。
铭记王坪,就是铭记“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初心;传承遗志,就是让先烈精神照亮民族复兴之路。在党的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必将以热血为墨,在神州大地上绘就更加繁荣富强的画卷——这盛世,定如先烈所愿!
作者简介
杜继申,中共党员,退休干部,本科文化。现为四川省诗词协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协会会员,彭州市散文协会会员,四川省老年诗词创作研究会会员,四川省盈联协会会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彭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彭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彭州市政协诗书画院会员,四川省徐悲鸿,张大千书画研究院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