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晨悟语——林水洲。
今日话题:武当夜观星星,山巅的禅意与澄明。
暮色像一匹素净的缟绢,从武当山的山脊缓缓铺展下来。结束了武当山虹谷研学旅行国际营地一天的讲课,送走最后一批带着好奇与收获离去的学员,营地便沉入了近乎真空的寂静。没有城市里永不停歇的车水马龙,没有楼宇间穿梭的人声鼎沸,只有山风穿过松枝翠柏时,留下的细碎声响,还有山里的虫鸣,像谁在耳边轻轻哼着无字的歌谣。
我披了件营地学员训练的迷彩薄外套,沿着营地旁蜿蜒的石板路往上走。山路不算陡峭,脚下的石板被月光镀上一层淡淡的银辉,踩上去能感受到岁月留下的温润。越往上边走,空气愈发清透,吸入肺腑间,是带着草木清香与湿润泥土气息的微凉,没有一丝尘埃的滞重。在城市里习惯了被尾气与喧嚣包裹的呼吸,此刻竟觉得每一次吸气都是一种洗涤,从鼻腔到胸腔,再蔓延至四肢百骸,连带着连日讲课的疲惫,都在这纯净的空气里悄悄消融。
行至一处开阔的平台,恰好能将武当山山下的夜空尽收眼底。停下了脚步时,才惊觉自己已经置身于一片星海之中。没有霓虹灯的干扰,没有云层的遮蔽,夜空像一块被自然精心擦拭过的墨玉,深邃而澄澈,将漫天星辰衬得格外明亮。那些星星不像城市里所见的那般黯淡,它们或疏或密,或明或暗,有的像细碎的钻石,镶嵌在墨色的丝绒上,闪烁着清冷的光;有的则像孩童纯真的眼眸,带着温柔的笑意,静静凝视着大地。
我找了块平整的石头坐下,任由自己沉浸在这片寂静里。微风吹过,带着山间特有的清凉,拂过脸颊时,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抚平了心头所有的历史褶皱。远处偶尔传来几声虫鸣,短暂而清脆,非但没有打破这份宁静,反而让山夜的寂静更显深沉——就像一幅水墨画里,恰到好处的留白,让整幅画卷都有了呼吸。
望着漫天的星辰,忽然生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恍惚。营地的灯火在下方不远处,像一粒小小的萤火,却仿佛隔着千山万水;山下的人间烟火,更是被厚重的山峦与夜色隔绝在外。此刻的天地间,仿佛只剩下我与这片星空,没有琐碎的事务,没有复杂的人际,没有喧嚣的欲望,只有纯粹的自己,与纯粹的自然相对。这种隔绝,并非是孤独的寂寥,而是一种难得的清净,让心从尘世的纷扰中抽离出来,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
渐渐地,心境也如这片夜空般澄澈起来。白日里讲课的紧张、对琐事的思虑,都在星光与山风的抚慰下,慢慢沉淀下去。脑海中不再有纷乱的念头,只剩下一种淡淡的、平和的喜悦,像山间的清泉,在心底缓缓流淌。这便是武当山赋予人的“禅意”吧——它不来自高深的教义,也不来自复杂的修行,就藏在这寂静的山夜里,藏在这澄澈的夜晚星空中,藏在一次与自然的坦诚相对里。
想起白日里给学员们讲武当山的文化,风景、历史与自然,总说“道法自然”,此刻才算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深意。当人放下所有外在的牵绊,以一颗纯净的心去贴近自然,自然便会以它最本真的姿态回应你。就像此刻,星星不语,山风不言,却用最温柔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宁静与力量。这种宁静,不是空洞的虚无,而是一种饱满的充盈——仿佛心被这片星海填满,又仿佛心与这片星海融为一体,没有边界,没有隔阂。
观赏着星空,不知过了多久,月亮悄悄从山巅升起,洒下了一片柔和的清辉。因为刚过月半,月光落在身上,带着淡淡的暖意,与星光交织在一起,将武当山的夜色勾勒得愈发温柔。我依旧坐在石头上,不愿起身,只想让自己再多沉浸一会儿,多享受一会儿这份难得的清净与澄明。
山风依旧,星辰依旧,寂静也依旧。在这片与世隔绝的山巅星夜里,我也知道,有些东西已经悄悄改变——那颗在尘世中奔波已久的心,被武当山的星光与寂静滋养,变得像这片夜空一样,澄澈、宁静,且充满了力量。而这份从山巅星空中收获的禅意与清净,将会像一粒种子,在往后的日子里,每当心情被纷扰裹挟时,便会生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武当夜空”,让我在喧嚣中,也能寻得一份内心的安宁与平静。
林水洲 ,男,华中师范大学本科,化学专业;研究生,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管理专业; 职称:研究员。原湖北省教育厅教育技术装备处主任,国内外公开岀版发行的科技技术期刊《中小学实验与装备》期刊主编
社会职务:国家教育部中小学督导评估专家,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研学实践教育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人民研学网特聘智库专家,武汉大学研学实践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地质大学地学科普实践教育中心智府团专家;华中师范大学知行实践中心研究员,湖北省教育厅中小学校长协会校外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湖北省教育学会农村教育研究专委会副理事长,庐山研学旅行研究院名誉院长。
主要贡献:作为教育部中小学督导评估专家,曾多次代表国家教育部对全国十几个省市,湖北省全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行国检评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