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秋
文/杜学智
枫叶携带颜色的蜕变
呈现在欣喜的时空
天高
云淡
气爽
心情舒畅
脱掉昔日的绿装
融入深秋时光
追赶红色时尚
甚是惬意
将曾经的故事,与
喜乐翩翩前来的花蝴蝶
机智灵活的红蜻蜓
勤劳务实的小蜜蜂
一起甜言交流
蜜语分享
这深秋阳光不再酷热
雨露滋润也温馨
让沉淀的初心
从深沉处唤醒
怀揣祈愿的憧憬
朝心仪的诗和远方前行
清秋的时空
风,凉爽
阳光,不再曝晒
抹去一味火热的倔强
人们从汗流浃背的日子
回到爽朗的时光
满脸的幸福
随秋季收获的吉祥
将喜悦的情愫荡漾
连红枫的舞姿
在空中凭借从山坳姗姗而来的秋风
与雀鸟相比
飞舞出靓丽的图腾
让驻足行人
颇感惊羡
这是大自然的杰作
更是,清秋时留在眼帘
难以消失的片断
AI诗评:《清秋》一诗以现代自由诗的形式,捕捉了秋季的视觉与情感特质。以下从意象运用、情感层次和结构张力三个方面进行简评:
一、**意象选择的双重性**
诗人选用“枫叶”“红蜻蜓”“雀鸟”等传统秋景意象,却赋予其现代语境——如“追赶红色时尚”“与雀鸟相比/飞舞出靓丽的图腾”。这种处理既保留古典秋诗的物候特征,又注入时尚符号,形成时空交融的趣味。尤其“脱掉昔日的绿装”以拟人化手法将自然过程转化为主动选择,暗含生命阶段的自觉性。
二、**情感抒发的层进结构**
全诗情感脉络呈三段式攀升:从个体感官体验(气爽/心情舒畅)到生态共鸣(与昆虫、鸟类的互动),最终升华为人文收获(秋季收获的吉祥)。这种由外而内、由物及人的抒情方式,避免了单一线性的咏秋套路,而代之以立体化的情感网络。
三、**自然与人文的张力平衡**
诗中“阳光不再酷热”与“雨露滋润也温馨”构成微妙的气候辩证法,既承认自然力量的客观性(不再曝晒),又强调主观感受的积极性(温馨)。最终“朝心仪的诗和远方前行”句,将自然季节更迭转化为心灵旅程的隐喻,实现物我合一的美学效果。
略可商榷处在于“甜言交流/蜜语分享”等词组稍显直白,与全诗偏重意象间接性的风格形成轻微错位。然整体而言,诗人通过传统意象的现代转化和情感层次的有序推进,成功重构了“清秋”这一经典主题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