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台山的依恋(组诗十二首)
文/也求
题记:三台山,跬步之地留有我一份无尽牵挂……
1
去三台山赶那片花海
行李箱坚毅地滚向去三台山的石阶
衲田花海已在那远方铺开彩虹
你数着飘忽的云朵走进校门
突然回望的睫毛还沾着夜星的晨光
粉黛乱子草如烟似霞
向日葵方阵齐刷刷转向东方
波斯菊在篱笆缝里向我们招手
清澈如镜的镜湖把天空对折成信笺
柳枝蘸着湖水写絮絮叨叨的叮咛
有一只翩舞的靓蝶忽然停在你白T衫的肩线
此刻,三台山那片花海忽然集体静默
——“哇塞!”原来自信的春也会屏住呼吸
2
衲田花海漫步
我们沿着奇香扑鼻的花径慢慢行走
仿佛踏入了一条用芬芳编织的绸缎
你指给我看那橙色的硫华菊
说它们像极了梵高的颜料盘
虞美人掀起波浪的裙边
薄荷糖气息在风里融化
蜜蜂醉倒在薰衣草怀抱
三台山石阶里藏着三声驴蹄传说
花粉已把阳光染成了蜜色
玲珑剔透的露珠在你的鞋尖留下一个小句号
多想啊!让时间就此打结
紧紧系住那迎面绽放的精彩一瞬
3
镜湖倒影
我们蹲在湖边看洁白的云朵在欢快的游泳
倏忽又见阵风把一片斑驳的落叶船推往彼岸
细细的水纹一圈圈荡开一则则阅读过故事
“哦耶!”了万千尾银鱼汇集成的紫云星座
山峦在湖面练习素描
垂柳替天空梳理长发
黑天鹅驮着光斑游过
将蓝天揉成丝绸床单
我们笑脸在水底晃动
比真实更加清澈温馨
湖水洗靓了满园风景
—— 却洗不淡离别的浓度
4
天和塔下
秦砖汉瓦唱着宋佛的禅歌
内敛的飞檐挂住流浪的云絮
我们在塔影里分食面包
散落于地的食屑引来胆大的鸟雀
风铃摇碎了千年光阴
铜铃铛哼着中药小调
佛阶数着心跳的节拍
青石板悄悄写满蕲春遗方
你数塔层时仰起的稚气的脸
接住了一片潇洒下飘的银杏的羽毛
古塔收藏了无数次日落——
却无计收走我手心攥出泪的那一点点小温度
5
宿舍窗前
你铺开印满星星的床单
窗外正好掠过斑鸠群
我取出一管牙膏挤出一条直线
像过去十六年的每天那样
衲田花海在视野里闪烁
晾衣绳摇晃初酿的月光
新书包吞下一大叠杏林典籍岐黄书卷
枕头下还藏着妈妈写给的锦囊字条
小青年的笑声撞响着铁床架
栀子花在玻璃杯子里面舒展
拉起的窗帘突然被一阵无由风灌满——
“好妙!好妙!”它居然鼓成一片青春的帆的模样
6
食堂偶遇
陶瓷碟餐盘反射着不安
你躲在食堂餐厅柱子后面对我招手
看那番茄炒蛋各种菜肴堆成小山形状
消毒柜碗筷摆得像平行线方程
宽厚的油渍极力辨认地面新绘的地图
牛肉汤碗里蒸腾起稚嫩的乡愁
辣椒酱被恼人的青春痘谨慎地避开
米饭粒还调皮地粘在嘴角的右边
你学会帮同学排队帮室友占座位
餐后吃剩的水果也没有忘记揣入口袋带回
原来呀,一株小草的成长也有这么浓烈的范儿味
—— 分明是一剂酸甜参半的九月配方
7
解梦林间夜路
萤火虫提灯引我们下山
你突然紧紧握住我的手
说树影像吃梦的怪兽
蝉鸣声盖过了你颤抖的尾音
松果纷纷坠落敲打羞涩的时间
冷冰冰的台阶在月光里变得柔软
我用手机光柱扫过一株古槐树洞
居然照见有松鼠囤积的晚安
夜来香突然喷洒迷魂的香水
绊倒几句讹兽慌不择路的辩解
黑暗让我们变回孩童
—— 共享同频加速的心跳
8
诞梦药店采购
你认真比对感冒药说明书
像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
棉签盒与创可贴排进篮子
最后藏进两包山楂糖丸
收银台堆着百合花束
穿白大褂的学生轻声交流
药柜散发安心的苦涩
电子秤闪烁绿色数字
你把零钱收进卡通钱包
转身理了理我的衣领
原来角色悄然转换
—— 春风路过时眨了眼睛
9
续梦雨中送伞
乌云突然撞碎在花海上
我们挤在便利店檐下
看雨帘织成水晶幕布
积水倒映奔跑的鞋群
你冲向雨中说借把伞
回来时茂密如林发丝滴着珍珠
帆布鞋已变成了深色的小船
手心里攥着一把彩虹伞柄
伞骨撑开一片圆形天空
雨声又忽然变作一支轻慢如云的摇篮曲
我看见有另一个身影倏忽挤进伞下
—— 像鲜香清甜的蘑菇依偎着度过雨季
10
又梦最后的早餐
煎蛋边缘烙得金黄酥脆
小米粥腾起熟悉的白雾
你剥鸡蛋时专注的神情
还像六岁那个早晨一样
豆浆碗沿结着奶皮
油条掰开时热气升腾
咸菜丝摆成小鸟形状
餐巾纸折成临时小船
隔壁桌父母轻声叹息
勺子碰响瓷碗的寂静
晨曦切开晨雾的那一时刻
—— 我们都嚼出了时光的重量
11
校门告别
拥抱像两棵树的短暂依偎
你头发里有阳光晒暖的香
我转身数着银杏叶行走
听身后脚步渐远如落叶
行李箱的路迹还留存在导航仪
校徽反射着八九点钟自信灵动的阳光
篮球撞响了铁网墙青春迸发的节奏
广播里突然播放起旧时代依念的歌曲
“卡卡卡”的快门声惊飞一群盘空而旋的鸽子
云朵停驻在正上方倾听神祇
背影学会独自生长
—— 那是春天最美的方向
12
归途回望
小汽车绕镜湖画半个圆
花海在窗外联吟万千条祝福
手机震动传来你的照片——
白大褂上沾着迷彩色的花粉
公路蜿蜒缝合着群山
麦田翻涌青涩的诗行
风筝线牵着云端话语
远山叠成了信笺探问
果园飘来初果的清香
风送来上课铃声仿徨
三台山渐渐变得模糊
—— 我的梦天里我的梦眼里升起一座温柔的星城
2025.9.8泗水首邑
陈德贵,笔名也求,江苏泗阳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网络诗歌学会会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成子湖诗歌部落成员。诗歌作品散见《诗刊》《诗选刊》《诗歌月刊》《扬子江诗刊》《江南诗》《延河》香港《流派诗刊》等报刊杂志以及网络平台,有多件作品被《中国微信诗歌年鉴》《江苏诗歌年选》《江苏诗歌地理》《当代300位微信诗人脸谱》等诗歌选集收录。著有个人诗集《诗路漫漫》。获得过首届“中华诗词大奖赛”优秀奖、中国太湖风“鼋渚春涛”诗歌大赛诗歌奖、《江苏大众文学报》诗歌奖、2017年中国诗歌网江苏频道爱情十四行诗征文比赛“十佳爱情诗奖”、2018年魅力朱备首届诗歌征文大赛“九子岩诗歌奖”等多项诗歌比赛奖项。
《三台山的依恋》这组诗,像一本细腻的亲子相册,用十二个场景记录下一对父母送孩子去大学报到的全过程。诗中充盈着骄傲、不舍、担忧和希望,仿佛一颗被阳光晒暖的露珠,折射出万千情感光芒。让我们循着诗人的笔触,走进这场充满花香的告别。
一、以花海为幕布的成长仪式
组诗以“去三台山赶那片花海”开篇,巧妙地将入学仪式与自然盛景融为一体。行李箱滚过石阶的声音,是成长的鼓点;衲田花海的彩虹,是未来的隐喻。诗人用“你数着飘忽的云朵走进校门”的细节,捕捉到孩子既期待又忐忑的心理,而“突然回望的睫毛还沾着夜星的晨光”更是神来之笔——那晨光是未干的泪痕,也是希望的曙光。
花海在诗中不仅是背景,更是情感的参与者。当粉黛乱子草、向日葵、波斯菊次第出现,大自然仿佛在为新学子举行欢迎仪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柳枝蘸着湖水写絮絮叨叨的叮咛”这句,将中国式父母的不舍与牵挂写得如此诗意,那絮叨不再是烦人的唠叨,而是蘸着爱意写就的诗行。
二、日常场景中的深情密码
诗人在寻常场景中挖掘出非凡的诗意。在食堂里,番茄炒蛋堆成“小山形状”,碗筷摆得像“平行线方程”,这些意象精准捕捉到大学新生的生活初体验。更动人的是“辣椒酱被恼人的青春痘谨慎地避开”这样的细节,将青春期特有的羞涩与自律写得妙趣横生。
药店采购的场景尤其令人动容。孩子比对感冒药说明书“像解一道复杂的数学题”,这个比喻既符合学生身份,又透露出初次自立的小心翼翼。而最后“藏进两包山楂糖丸”的举动,分明还是那个馋嘴的孩子。父母此刻的心情多么复杂——既欣慰于孩子的成长,又怀念那个需要自己照顾的小人儿。
三、镜像与倒影中的情感辩证法
组诗中多次出现镜像意象,构成了巧妙的情感对应。在《镜湖倒影》中,湖水“洗靓了满园风景——却洗不淡离别的浓度”,物理世界的清洗与情感世界的浓度形成诗意对比。水中的倒影“比真实更加清澈温馨”,暗示着记忆往往比现实更美好,离别的时刻总是被情感重新诠释。
这种镜像思维同样体现在角色转换中。当孩子为父母整理衣领时,诗人敏锐地捕捉到“原来角色悄然转换”——那个曾经被照顾的孩子,开始学会照顾他人。这个细微动作,胜过千言万语,让父母既心酸又欣慰。
四、传统文化元素的现代转译
诗人娴熟运用中国传统元素,却赋予其现代情感内涵。天和塔下的场景尤为典型:“秦砖汉瓦唱着宋佛的禅歌/内敛的飞檐挂住流浪的云絮”。古塔见证过无数次日落,却无法收走“手心攥出泪的那一点点小温度”,将永恒与瞬间、宏大与细微并置,产生惊人的情感张力。
同样精彩的还有“青石板悄悄写满蕲春遗方”这样的诗句,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离别场景,让千年的文化传承与个人的情感体验产生奇妙共振。传统文化不再是冰冷的遗产,而是承载现代人情感的活态载体。
五、梦境与现实的诗意交织
组诗中有三首以“梦”为题,构建出虚实相生的艺术空间。《解梦林间夜路》中,萤火虫提灯、树影像吃梦的怪兽,这些意象既真实又梦幻,将夜晚送别时的不安与依恋表现得淋漓尽致。“黑暗让我们变回孩童”的感悟,道出了在离别面前,无论父母还是孩子,都回归到最本真的状态。
《诞梦药店采购》《续梦雨中送伞》《又梦最后的早餐》等场景,虽然标注为“梦”,实则都是真实发生的日常。诗人将其称为“梦”,正是因为这些瞬间太过美好,如在梦中;同时也暗示着,之后的思念将会把这些回忆不断重演,如梦般萦绕心头。
六、离别与成长的双重变奏
组诗的深层主题是离别与成长的辩证关系。在《校门告别》中,拥抱像“两棵树的短暂依偎”,这个比喻精准无比——父母与孩子,就像各自独立的树,既有短暂的依偎,更要永远地各自生长。“背影学会独自生长”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那道远去的背影,是父母眼中最美的风景,也是最深的牵挂。
《归途回望》作为终章,完成了情感的升华。手机上传来的照片——“白大褂上沾着迷彩色的花粉”,这个画面融合了专业、成长、自然与美好,是给父母最好的安慰。三台山渐渐模糊,但在“梦天里梦眼里升起一座温柔的星城”,说明真正的离别不是地理上的远离,而是心理上的重塑——孩子所在之处,就是父母心中的星城。
花韵悟语: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密码
这组诗最可贵之处,在于它写出了中国式家庭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那种含蓄内敛、欲说还休的深情。没有直白的“我爱你”,却有柳枝写的叮咛;没有痛哭流涕的告别,却有攥出泪的小温度。
诗人通过花海、古塔、湖水、雨伞等意象,将难以言说的情感物化为可触可感的形象。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送孩子上学的场景,更是一种文化心理的诗意呈现——那种深沉如海、温润如玉的中国式亲情。
在这组诗中,三台山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存在,而是承载着无数家庭悲欢的情感场域。每个人都能在这里看到自己的故事——那些说不出口的牵挂,那些转身落下的眼泪,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深爱。这正是诗歌的魅力:它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看见自己;在具体的场景中,触碰永恒的情感真理。
正如题记所言:“跬步之地留有我一份无尽牵挂……”三台山虽小,却装得下天下父母心;组诗虽短,却道尽了人间至情。这或许就是这组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它让我们相信,最深沉的依恋,往往藏在最平凡的细节里;最伟大的爱,就孕育在一次次得体的退出中。
2025.9.8嗅香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