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艺术与情谊
——观《以脚力之实求大道之运》有感
文/杜晓辉
4月27日,在朋友的微信分享中,我有幸观看了《以脚力之实求大道之运》这部时长十余分钟的精彩视频。它聚焦于从后稷大地上走出的两位文艺巨擘,他们穿梭于北京与西安之间,围绕百米艺术创作,深入挖掘故乡的历史人文,展开了一场动人心弦的对话。
一方是学富五车、在文艺评论界声名远扬且著作等身的常智奇先生;另一方是在美术领域造诣卓绝、画风独树一帜,拥有众多头衔,其艺术成就享誉国内外的张立柱先生。片中,两位先生就艺术创作展开了深入的交流、探讨与切磋。他们的每一句话,都饱含着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对故土乡民的深沉眷恋。那真挚的言语与神情,如同一股暖流,深深触动了我,令我心中满是感动。
他们的谈话内容丰富多元,从故土的街巷到自然的旷野,从美术作品的色彩笔触到文字叙述的细腻情感,都展现出极高的见地与深度的探索。这不仅是一场艺术的交流盛宴,更是对创作根源与初心的深刻追寻。在这个过程中,两位先生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故土之间紧密不可分割的联系,让我深切体会到,真正伟大的艺术创作,必定扎根于深厚的生活底蕴以及对家乡真挚的热爱。
看着屏幕上那熟悉亲切的画面,听着萦绕耳畔的家乡方言,往昔与两位文艺家交往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在我的脑海中不断翻涌,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那是2013年二、三月间,县政协召开一场文史资料工作座谈会,作为县政协常委的我应邀出席。就在那次会议上,我结识了时任陕西省文学院院长的常智奇先生。初次见面,他的儒雅与和蔼便深深打动了我。我鼓起勇气说道:“院长,我准备出版一本散文集,想请您帮忙写个序。”出乎我意料的是,常院长爽快地答应了我。后来,他在序言中提到,作为一名乡科级干部,在经济相对落后、工作如此繁忙的情况下,仍能坚持创作并完成这样一本书,实在难能可贵。或许正是因为这本书,为我创造了与立柱哥见面的契机与底气。
三年后,我与县政协副主席葛超等人一同前往西安,为县上即将举办的“厚土生民”书画展拜访立柱哥。虽已多年未见,但他依旧为人谦和,丝毫没有大画家的架子。当他看到我后,向在场众人介绍道:“晓辉是我的好兄弟,我们相识相交已有几十年了。”他的这句话,瞬间勾起了我与立柱兄相识相知的回忆。
那要追溯到儿时蝉鸣喧嚣的暑假,10岁的我参加了县文化馆在外家南仁村小学举办的暑期美术培训班,大我九岁、家在南仁南堡的立柱哥也在这个班上,我们由此相识并开始往来。此后的多个暑期,我都追随他的脚步,沉醉在色彩与线条交织的艺术世界里。那时的我调皮好动,课余时间总爱骑着他停放在操场边的自行车四处闲逛。有一次,我不小心把车子撞歪了,满心惶恐地等待着责备,可他却满脸关切,着急地询问我有没有受伤,那温暖的话语,至今仍在我耳边回响。在培训班里,他不仅是我的兄长,更是我的启蒙老师,他作画时专注认真的神态,运笔的严谨细致,都深深感染着我。
时光荏苒,立柱哥凭借扎实的功底考入美院。他结婚时,我满心欢喜地前去道贺,那时在我心中,他已然如同榜样般神圣。之后,他远渡日本深造,学成归国后担任省国画院院长。他的画作看似丑陋、粗糙、笨拙、抽象,实则蕴含着极高的艺术内涵,以及对生他养他的黄土地那份深沉的热爱与独特的理解。每一笔每一划,仿佛都是乡愁的灵魂在画布上跳跃,其艺术价值也备受国内专家认可。记得千禧龙年,《人民政协报》刊登了中国当代具有影响力的六位画家,立柱哥赫然在列,我兴奋地拿着报纸跑回家,与全家人一同分享这份喜悦。
前段时间,立柱哥专程回来参加刘志谋老师的葬礼,还与我共进午餐,并为我留下了遒劲有力的墨宝,我深知这其中饱含着我们深厚的情谊。
此次观影,让我对立柱哥和常院长两位大家的艺术追求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艺术创作有了全新的思考与感悟。而常院长,在之后与他为数不多却印象深刻的接触中,更是让我感受到他对文学文字和家乡的赤诚之心。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在活动现场相遇。当时,现场气氛热烈,众多文学爱好者围绕着常院长,向他请教各种文学问题。常院长一一耐心解答,言辞恳切,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见解与经验。轮到我与他交流时,他对我近期的创作情况十分关心,仔细询问我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予我许多宝贵的建议。他不仅关注作品本身,还对我在创作中如何更好地融入家乡元素提出了独到的看法,鼓励我深入挖掘家乡的特色文化,用文字展现家乡的魅力。
在谈及家乡文学发展时,常院长眼中闪烁着光芒,言语中满是对家乡文学事业的殷切期望。他表示,家乡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学创作的富矿,希望年轻一代的作家能够肩负起传承与发扬的责任。他还提到,愿意为家乡的文学青年提供更多的指导与帮助,扶持他们成长。那一刻,我深深被他对家乡文学的热爱与奉献精神所打动。
他对年轻作家的扶持,不仅仅停留在言语上,更体现在实际行动中。他时常关注家乡年轻作家的作品,只要有机会,就会给予点评与推荐。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为家乡的文学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励着像我这样的年轻作者不断努力前行。常院长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对家乡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年轻作家的悉心扶持,都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文学道路上前行的方向,让我深受鼓舞,也更加坚定了在文学创作中不断探索的决心。
在文艺的广袤天地里,常智奇先生与张立柱先生宛如熠熠生辉的星辰,各自散发着独特而耀眼的光芒。常智奇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敏锐的文艺洞察力,活跃于各类社会活动之中。他总是那般忙碌,却又乐在其中,不是为怀揣梦想的创作者们撰写序言,以自己的影响力为其作品助力,便是在作品研讨会上激情致辞,分享独到见解,为文艺发展注入思想的清泉。而张立柱先生,在美术领域已然建树颇丰,如今又勇敢开拓新的艺术版图,与儿子一同投身电影行业,试图以全新的艺术形式传递情感与思考。
衷心祝愿两位文艺大家,像电视片中介绍的那样,在未来的创作道路上,能够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愿常智奇先生在繁忙的创作与活动中,灵感如泉涌,以灵动的笔触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风尚的文学佳作,继续为文艺界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也愿张立柱先生在美术与电影的跨界之旅中,不断突破自我,凭借独特的艺术视角和创新精神,创作出既具深刻内涵又富时代气息的美术作品与电影佳作,在不同艺术领域皆能取得更为卓越的成绩,为观众带来更多震撼心灵的艺术享受。期待两位大家在文艺之路上越走越远,续写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为我们带来更多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