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计英
秋花摇影曳秋阳,
一夜西风漫转凉。
白露垂珠山色净,
云笺雁字画新霜。
2025年9月7日于上海挹露轩
White Dew and Fresh Frost
By Feng Jiying
Autumn blooms sway, their shadows dancing with autumn sun,
Overnight, west winds blow, bringing a coolness that has just begun.
White Dew hangs like pearls, the mountain scenery clear and bright,
Wild geese trace fresh frost on the cloud-like paper, a natural sight.
At Yilu Xuan, Shanghai, September 7,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白露凝成诗行:冯计英《白露新霜》里的节气哲思与文字神性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里,人们早已习惯用日历数字标记时间,却鲜少有人再去细品二十四节气里藏着的天地韵律——直到读到冯计英的《白露新霜》。这首七绝没有刻意追逐宏大叙事,也没有沉溺于伤春悲秋的窠臼,而是以如椽之笔将白露时节的风、霜、花、雁揉进字句,自然的流转与文人的情思在诗行间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它像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得以重新看见节气里的细腻美学,触摸文字里的自然神性,更在平仄韵律中,找回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时间感知。
首句“秋花摇影曳秋阳”,开篇便跳出了传统秋日诗作的清冷框架,以极具动感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暖秋图景。“摇”与“曳”两个动词的选用堪称神来之笔:秋花不是静止的景物,而是在秋风中轻轻颤动的生命体,影子也并非呆板地映在地面,而是随着花枝的晃动与秋阳的移动“曳”出灵动的弧度。这里,秋阳不再是夏日里灼人的烈日,而是柔和地包裹着花草的暖光,花、影、阳三者相互映衬、彼此成就,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与暖意的画面。这种写法打破了“秋日即寂寥”的刻板印象,读者在开篇便感受到白露时节独有的、介于夏末与深秋之间的温润气息。
紧接着“一夜西风漫转凉”,诗人以时间为轴,悄然完成了场景的转换与氛围的递进。“一夜”二字看似简单,却浓缩了白露时节“昼夜温差骤增”的节气特征,它不是转瞬即逝的凉意,而是经过一整夜的酝酿,从细微处慢慢渗透开来的变化。“漫”字更是将这种变化写得极具层次感——凉意不是扑面而来的寒凉,而是如流水般缓缓漫过肌肤,如薄雾般轻轻笼罩天地,既写出了自然变化的柔和,又暗含了诗人对时节流转的敏锐感知。这一句承上启下,既承接了首句的暖秋之景,又为后文“白露”“新霜”的登场埋下伏笔,整首诗的节奏如节气流转般自然顺畅。
颈联“白露垂珠山色净”,则将镜头对准了白露节气最具代表性的意象。诗人以“珠”喻露,既写出了白露的晶莹剔透——清晨时分,草叶间、花瓣上的露珠凝结成圆润的水珠,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芒,宛如散落人间的珍珠;又暗含了古典诗词中“露似真珠月似弓”的雅致意韵,文字自带文化厚重感。而“山色净”三字,更是将白露的作用写得淋漓尽致:经过一夜秋露的洗涤,山间的尘埃被冲刷殆尽,树木的枝叶愈发鲜亮,远处的山峦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澄澈明朗,仿佛被过滤掉了所有杂质,只留下最本真的青与绿。这一句不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描摹,更暗含了“净化”的哲思——白露不仅洗净了山林,也洗净了人心,读者在品读时,仿佛也跟着褪去了尘世的浮躁,获得了内心的宁静。
尾联“云笺雁字画新霜”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也是最能体现诗人文字功底与想象力的一句。这里,诗人打破了现实与想象的界限,构建出一个极具文人雅趣的意境:以“云笺”喻天空,将广阔无垠的苍穹想象成一张铺开的宣纸,既写出了天空的辽阔与洁净,又赋予了自然以文人的审美意趣;以“雁字”代雁群,雁群南飞时排列的“人”字或“一”字,不再是简单的生物习性,而是落在“云笺”上的笔墨;而“画新霜”三字,则将初降的秋霜与雁群的轨迹巧妙融合——仿佛雁群飞过天空时,不仅留下了迁徙的痕迹,更用翅膀蘸取秋霜,“云笺”上勾勒出清冷而雅致的线条。这种将自然景象与文人创作相结合的写法,整首诗的意境瞬间升华,既展现了白露时节的开阔疏朗,又传递出文人对自然的诗意解读,读来余味悠长,引人遐思。
再看这首诗的英文译文,其精妙之处在于既忠实于原诗的意境与韵律,又充分考虑了英文的语言习惯与文化语境。译文以“sun/begun”“bright/sight”构建尾韵,英文读者也能感受到原诗的韵律之美,避免了因语言差异导致的韵律丢失。对于“云笺雁字画新霜”这类富含中国文化意象的句子,译者没有生硬直译,而是用“wild geese trace fresh frost on the cloud-like paper”进行转化——“cloud-like paper”既准确呼应了“云笺”的比喻,英文读者能理解“天空如宣纸”的意象;“trace”一词则生动还原了“画”的动作,将雁群轨迹比作“描摹”的线条,实现了文化意象的有效传递。这种兼顾“忠实性”与“可读性”的翻译,不同语言背景的读者都能领略到原诗的雅致与灵动,也让这首节气诗拥有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
从作者冯计英的背景来看,《白露新霜》的细腻与厚重绝非偶然。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他对古典诗词的格律与章法有着深刻的理解与精准的把握——全诗平仄协调、对仗工整,“秋花”对“一夜”、“摇影”对“西风”、“白露”对“云笺”、“垂珠”对“雁字”,既符合七绝的格律要求,又在词性与意境上形成巧妙呼应,尽显传统诗词的形式之美。同时,其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的身份,也让他在创作中兼具艺术的审美与文化的厚重——鸟虫篆作为一种极具装饰性与艺术性的字体,讲究线条的灵动与意象的融合,这种艺术特质也渗透到他的诗歌创作中,《白露新霜》的文字如鸟虫篆的线条般,既富有美感,又暗藏深意。此外,多重文学社团的任职经历,他始终保持着对文字的敬畏与对自然的敏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到常人忽略的节气细节,并用雅致的文字将其转化为诗行。
更进一步说,《白露新霜》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是一首优秀的节气诗,更在于它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种重新感知时间的方式。这个被电子屏幕与快节奏填满的时代,人们往往忽略了自然的流转——我们知道九月七日是白露,却很少去观察草叶上的露珠如何凝结,很少去感受西风带来的细微凉意,很少去抬头看看雁群南飞的轨迹。而冯计英的这首诗,恰好提醒我们:时间不仅是日历上的数字,更是风的温度、露的形态、雁的轨迹,是自然万物共同书写的篇章。读这首诗时,我们仿佛能站在上海挹露轩的窗前,与诗人一同感受白露时节的清晨——看秋花在阳光下晃动,听西风轻轻吹过窗棂,赏草叶上的露珠如珍珠般闪耀,望雁群在天空中划出优美的线条。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们重新与自然建立连接,也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回了那份对时节、对自然、对文字的热爱。
从诗歌的传承与创新角度来看,《白露新霜》也有着独特的意义。它继承了古典节气诗的传统——从《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到唐诗中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节气一直是中国诗人重要的创作题材,而《白露新霜》则在继承这一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文人的审美与思考。它没有刻意模仿古人的辞藻,而是用更贴近现代读者审美习惯的语言,传递出古典诗词的意境与韵味;没有局限于个人的情感抒发,而是将个人情思与自然节律、文化传统相结合,诗歌拥有了更广阔的格局与更深厚的内涵。这种“守正创新”的创作方式,不仅让古典诗词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也为当代诗词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此外,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与地点也为其增添了特殊的韵味。“2025年9月7日于上海挹露轩”——上海作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往往与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而“挹露轩”这个名字却自带雅致与宁静的气质,仿佛在繁华都市中开辟出的一方净土。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白露新霜》,本身就形成了一种“闹中取静”的对比——外界是车水马龙的喧嚣,轩内是诗人与自然的对话;城市是钢筋水泥的丛林,诗中是花、露、雁、霜的自然图景。这种对比让诗歌的意境更加鲜明,也让读者在品读时,能从都市的浮躁中抽离出来,感受那份独属于节气与诗歌的宁静。
综上所述,冯计英的《白露新霜》是一首兼具意境之美、韵律之美、文化之美与哲思之美的佳作。以细腻的笔触捕捉白露时节的自然变化,以灵动的文字传递文人的审美意趣,以严谨的格律展现古典诗词的形式之美,更以深刻的内涵提醒我们重新感知自然、敬畏时间。读这首诗,我们不仅能领略到白露时节的美好图景,更能在文字中找回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节气情怀,韵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像一颗凝结在诗行中的白露,晶莹剔透,却又意蕴深厚,值得我们反复品读、细细回味。而冯计英作为诗人,也用这首诗证明了:传统诗词从未过时,只要有对自然的敏感、对文字的热爱、对文化的敬畏,就能在现代社会中,节气与诗歌继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