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狱咏蝉(并序)》
唐·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感而缀诗,贻诸知己。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并序)》以囚禁中的法厅古槐之蝉为吟咏对象,通过细腻的物候观察与深沉的情感抒发,构建了一个物我交融、精神超拔的诗意空间。诗人借蝉之高洁形象,寄托自身遭际之悲与志节之坚,既是对个体命运的哀叹,也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更在深层次上探讨了生命存在与价值实现的哲学命题。
骆宾王在序文中细腻描绘了囚禁环境中的古槐与秋蝉。古槐“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将自然界的微小生命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蝉的“洁其身”“蜕其皮”“候时而来”“应节为变”等特性,不仅是自然现象的客观描述,更是诗人对高洁人格、顺应时势、超然物外等精神品质的隐喻性表达。蝉的“有目斯开”“有翼自薄”,则象征着诗人在逆境中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独立人格。这种物象与心象的双重构建,使得诗歌具有了超越具体情境的普遍意义。
诗人在狱中,面对“失路艰虞,遭时徽纆”的困境,并未沉溺于自怨自艾,而是通过蝉的形象,实现了精神上的超拔。蝉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既是蝉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状态,也是诗人自身处境的写照。然而,诗人并未因此放弃对高洁品质的追求,反而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的悲壮之语,彰显了其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这种精神超拔,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体认。
《在狱咏蝉(并序)》在吟咏蝉的同时,也蕴含了对生命哲学的深刻思考。蝉的生命周期短暂而充满变化,从“蜕其皮”到“候时而来”,再到“应节为变”,每一个阶段都体现了生命的动态平衡与顺应自然之道。诗人通过蝉的生命历程,反思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与价值,提出了在有限生命中追求无限精神自由的命题。这种对生命哲学的思考,使得诗歌具有了超越时代的思想深度。
骆宾王在序文中对蝉的描写极为细腻,从“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到“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每一句都充满了对自然生命的敏锐感知与深情赞美。这些生动的意象不仅营造了一种凄美而高远的意境,也为诗歌主题的表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正诗中,“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一句,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了秋日蝉鸣与囚徒深思的画面,为全诗奠定了深沉而哀婉的基调。
骆宾王在诗中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将蝉的形象与诗人的命运紧密相连。蝉的“玄鬓影”与诗人的“白头吟”形成鲜明对比,既是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也是对诗人自身遭遇的隐喻。而“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则通过蝉在恶劣环境中的生存困境,象征了诗人在政治迫害下的艰难处境与不屈抗争。这种比兴手法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象征意义更加深邃而丰富。
《在狱咏蝉(并序)》在情感抒发上极为深沉而真挚。诗人通过对蝉的吟咏,表达了对自身命运的深切忧虑与对高洁品质的执着追求。在“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一句中,诗人以悲壮的笔调抒发了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同时也展现了对精神自由的强烈渴望。这种深沉的情感抒发与强烈的个人色彩,使得诗歌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在序文中,骆宾王对蝉的描写不仅停留在外在形态上,更深入到其内在品质。他称蝉“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将蝉的高洁与君子的品德相提并论。这种物象与心象的交融,使得蝉的形象成为了诗人精神世界的写照。在正诗中,“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一句,通过蝉的“玄鬓影”与诗人的“白头吟”的对比,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交融。蝉的青春与诗人的衰老形成了鲜明反差,既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是对诗人自身遭遇的隐喻。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是骆宾王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写照。蝉在露重风多的环境中飞行困难、声音沉闷,正如诗人在政治迫害下的艰难处境与不屈抗争。然而,尽管环境恶劣,蝉依然坚持飞翔、发出声音,诗人也同样坚守信念、不屈不挠。这种在困境中的坚守与抗争,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勇气与毅力,也体现了其对生命价值的深刻体认。
骆宾王在诗中通过对蝉的生命历程的吟咏,表达了对生命哲学的深刻体悟。蝉的“候时而来”“应节为变”,体现了生命的顺应自然与和谐共生。而诗人在困境中的坚守与抗争,则是对生命价值的积极追求与实现。这种对生命哲学的深刻体悟,使得诗歌具有了超越具体情境的普遍意义,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存在与价值实现的深刻思考。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并序)》以其独特的物我交融与精神超拔,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瑰宝。诗人通过对蝉的吟咏,寄托了自身遭际之悲与志节之坚,在深层次上探讨了生命存在与价值实现的哲学命题。诗歌中的细腻物候观察、巧妙比兴手法、深沉情感抒发以及深刻生命哲学思考,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与思想深度。在今天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里,重读再评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并序)》,不仅是对古典诗歌艺术的欣赏与传承,更是对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深刻反思与启迪。( 本诗评独家首发,选自史传统《再评唐诗三百首》第四辑:五言律诗。本书稿寻求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