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相思·其一》
唐·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长相思·其一》以"长相思,在长安"开篇,将地理坐标"长安"与情感坐标"相思"交织,构建出双重隐喻的叙事空间。表面看,这是一首典型的相思诗,通过"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的秋夜意象,勾勒出主人公独处异乡的孤寂心境。然而,当我们将视线投向李白的人生轨迹,便会发现"长安"在此绝非简单的空间指涉,它既是唐代政治权力的象征,也是诗人理想抱负的投射。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奉诏入京,供奉翰林。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对政治理想的炽热追求。然而,现实中的长安并未给予他施展才华的舞台,三年后他便被"赐金放还"。诗中"美人如花隔云端"的意象,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巨大落差的诗意表达。"美人"既可视为诗人心中难以企及的政治理想,也可解读为对君王赏识的渴望,而"云端"则象征着理想与现实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这种双重隐喻的叙事策略,使《长相思·其一》超越了传统相思诗的范畴,成为李白抒发政治失意与人生苦闷的载体。诗中"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的慨叹,既是对远方恋人的思念,更是对政治理想破灭的悲怆。这种表里相生的主题结构,展现了李白诗歌"哀而不伤,怨而不诽"的独特艺术魅力。
《长相思·其一》的思想深度,在于它揭示了中国古代文人普遍面临的精神困境:理想与现实的永恒冲突。李白以"谪仙人"自居,其诗歌中始终贯穿着对自由、超越的追求。然而,现实中的他却不得不面对"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情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境之间的巨大反差。
诗中"青冥长天"与"渌水波澜"的意象组合,构成了一个垂直与水平交织的立体空间。这个空间既是实指的地理阻隔,更是象征性的精神困境。"青冥"象征着理想的崇高与不可及,"渌水"则暗示着现实世界的波澜与险阻。李白通过这种空间意象的营造,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困境紧密相连,使诗歌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在表达这种精神困境时,并未陷入消极悲观的泥潭。诗末"长相思,摧心肝"的直抒胸臆,看似悲怆,实则蕴含着不屈的精神力量。这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执着追求的态度,正是李白浪漫主义精神的核心所在。它启示后人:真正的文人精神,不在于是否能够实现理想,而在于面对困境时依然保持对理想的忠诚与追求。
《长相思·其一》的艺术成就,首先体现在其精心构建的意象系统上。李白巧妙地将实景与虚境交织,创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审美效果。开篇"络纬秋啼金井阑"以实景起兴,通过纺织娘的鸣叫暗示秋夜的漫长与孤寂。紧接着"微霜凄凄簟色寒"则通过触觉描写,将秋夜的寒意具象化,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当诗歌进入"美人如花隔云端"的虚境描写时,李白又巧妙地运用了"青冥长天"与"渌水波澜"的意象,将抽象的空间距离转化为可感知的视觉形象。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不仅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更深化了主题的表达。正如王夫之所评:"题中偏不欲显,象外偏令有余。"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在其对夸张与比喻手法的运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长相思·其一》中,"魂飞苦""摧心肝"等夸张表达,将相思之苦推向极致,使读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而"美人如花隔云端"的比喻,则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无形的相思变得可感可知。
这种夸张与比喻的结合,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更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张力。例如,"天长路远魂飞苦"一句,通过夸张的空间距离与痛苦的灵魂飞渡形成强烈对比,既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又暗示了这种追求的徒劳与悲壮。
从音韵学的角度看,《长相思·其一》堪称李白诗歌音韵美的典范。全诗句式长短错落,节奏明快而富有变化。开篇"长相思,在长安"以三字短句掷地有声,奠定全诗基调;中间部分则以七言长句展开,如"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句式整齐而富有韵律感。
在韵脚运用上,李白巧妙地选择了"寒""叹""端""澜""难""肝"等押韵字,这些字不仅在发音上和谐悦耳,更在意义上与诗歌内容紧密相关。例如,"寒"字既描绘了秋夜的凄冷,又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叹"字则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感慨与无奈。
这种音韵与节奏的精心安排,使诗歌在诵读时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抒情效果。正如明代胡应麟在《诗薮》中所评:"太白诸乐府,虽袭旧题,而体格实创。"李白的这种创新,不仅突破了传统乐府诗的格律束缚,更开创了唐代七言歌行的新风格。
《长相思·其一》在唐代相思诗传统中的突破性,在于它成功地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困境表达。传统的相思诗,如王维的《相思》或李商隐的《无题》系列,多聚焦于男女之情,情感表达相对单一。而李白的这首诗,则通过"美人"意象的多义性解读,将相思之情与政治理想、人生追求等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相结合,使诗歌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这种突破,与李白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作为一位"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士,李白始终无法在现实中实现其政治抱负。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促使他在诗歌中寻找情感出口。《长相思·其一》正是这种精神困境的诗意表达。它不仅是个人的悲歌,更是整个时代文人的精神写照。
从文学史的角度看,《长相思·其一》对后世相思题材诗词的影响是深远的。宋代词人晏几道"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的经典词句,即脱胎于"美人如花隔云端"的意象系统。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意象的借鉴上,更体现在对相思主题的深化与拓展上。
《长相思·其一》是李白诗歌创作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以相思为表象,以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为核心,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矛盾与挣扎。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悲叹,更是对整个时代文人精神困境的深刻揭示。
在今天重读《长相思·其一》,我们依然能感受到李白那颗炽热而执着的心。他的"长相思",不仅是对远方恋人的思念,更是对理想、对自由、对人生价值的永恒追求。这种追求,穿越时空的界限,依然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在《长相思·其一》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他以诗为剑,斩断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藩篱;他以情为墨,描绘出一幅幅动人心魄的精神画卷。这正是李白诗歌的魅力所在,也是它能够跨越千年依然被传诵的核心原因。(本诗评独家首发,选自史传统《再评唐诗三百首》第三辑:七言乐府。本书稿寻求合作出版商)
作者介绍:史传统,盘锦市作家协会会员,《诗人》杂志签约作家,著有《鹤的鸣叫:论周瑟瑟的诗歌》《再评唐诗三百首》《三十部文学名著最新解读》《我所知道的中国皇帝》《九州风物吟》《心湖涟语》等专著。作品散见《河南文学》《诗人》《岳阳文学》《燕州文学》以及人民网等各大网络媒体,先后发表文艺评论、诗歌、散文作品2000多篇(首),累计500多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