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老土,男,1967年2月出生,山东宁阳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终身会员、 山东省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作家协会首届主席团副秘书长,先后获得“最美自强宁阳人” “信义宁阳·好人每周之光”“泰安好人”等荣誉称号,曾接受中央电视台《影响力时代》、泰安电视台直通县市区等栏目采访,作品在《北京日报》《济南日报》《山东文学》《山东科技报》《青岛文学》《殷都学刊》等近百家报刊发表,多次在国内外文学大赛中获奖。

《月洗秋露白》(散文)
文/老土
处暑的余温还没褪尽,风已先换了性子。不再裹着盛夏的燥,拂过田垄时携了丝沁凉,田埂边的果实在风里坠着,甜香混着瓜藤的清润漫在空气里;曾经浓绿的枝叶偷偷染了浅黄,像大地晕开的渐变色,藏着丰收的絮语——这是白露将至的信笺,写在每片将黄未黄的叶上。
白日的忙碌随暮色沉了,天幕合上,远山隐进墨色,星星才探得细碎微光。月亮先爬过柳梢,风一吹,便往中天游去,等我立在庭院竹影下时,它已悬在头顶,清辉洒得满院透亮。竹枝在风里摇曳,影子落在青砖上晃啊晃,叶尖沾着的浅露泛着光,像把月光揉碎了撒在枝桠间。低头看时,白日残余的热气早凝成露,沾在竹根的青草上,润得草叶发亮——《诗经》里“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原是这般真切,只是此刻霜未浓、露先白,多了几分初遇的软。
风裹着露的凉漫过竹影,忽然念起去年今日。也是这样的夜,你和我坐在竹下,说等露重了就煮茶,如今竹影依旧,煮茶的石灶冷着,却再没人同我数竹枝上的露滴。案头旧诗卷翻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笔尖顿住——故乡的月,原是和你有关;这夜的露,这院的竹,也因你成了牵念的锁。虫鸣比夏夜稠了,蟋蟀躲在竹根唱得清越,一声声撞在心上,倒让夜更静,静得能听见相思在心底翻涌,从竹影晃荡时,漫到月亮游过中天。
起身踱到河边,水波潋滟着月色,清露落进水里,碎了满河银辉。远处芦苇荡在风里晃,是“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的模样,却没有扁舟,没有共赏的人。指尖触到河面的水,凉得发麻,忽然懂了古人“白露湿衣看不见,清风拂袖意无穷”的怅——那无穷的,原是风里藏不住的念。你在千里外的城,会不会也抬头见这轮游到中天的月?会不会路过竹影时,想起曾有人说露白时最宜煮茶?
回到庭院,竹下的石凳还留着余温,像是你刚起身离开。月光穿过竹隙晃了晃,恍惚间竟以为你从影里走出来,笑着说“露重了,该添衣了”。伸手去抓,只握住满手的凉——这白露夜的月会游,竹影会晃,唯有念你的心,停在去年的竹下,挪不开半步。
案头的灯亮着,映得诗卷上“清蝉暂休响,丰露还移色”的字发烫。我也想写这夜的露、这游的月、这摇的竹,写漫过千里的牵念,可笔尖落了又停——有些念,比竹影软,比露凉,只能藏在“蒹葭”的韵里,藏在“月是故乡明”的叹里,藏在每一个“露从此夜白”的夜里,等一阵风能捎到你耳边。
夜渐深,露更重了。竹枝上的露凝得稠了,顺着叶尖往下滴,落在青砖上“嗒”一声,像没说出口的话,坠在夜里不敢落。抬头望,月亮已往西边游去,清辉依旧洒着,却比方才淡了些。只是这夜的凉,比去年深了些;这心里的念,比去年浓了些——露从今夜白,伊人在何方?风没回答,只有蟋蟀的清唱和露滴青砖的声,轻轻应和着,像一首未完的诗,写在白露的夜里,写在竹影摇晃、月亮游走的每一寸时光里。
2025年9月6日于凤凰山下怡文兰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