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头条长春头条总6094期
关于网友间互称“老师”的思考
作者:齐天洪
主播:逯家驹
2025年9月8号,星期一,乙巳蛇年七月十七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在《师说》中对教师的定义,历来被奉为圭臬。如今,互联网语境下“老师”一词的泛化使用,虽常被诟病为社交客套,实则暗合“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古训,是数字时代知识共享与价值互鉴的生动体现。网友间以“老师”相称,绝非空洞的称谓游戏,而是打破知识壁垒、促进群体成长的文明进步的标志。
网友之间互称“老师”,本质是对知识多元性的尊重,契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价值内核。传统教育中,知识传播多局限于师徒、师生的线性关系,而互联网构建起网状的知识生态——有人精于歌唱朗诵,有人擅于文史解读,有人通晓书法国画,每个人都可能在特定领域成为他人的“知识供给者”。这种称谓消解了身份、年龄、职业的桎梏,让网友本身的知识才艺、退休老人的生活历练、青年学子的数字技能,都能以“老师”的名义获得重视并且得以广泛传播。正如《论语》所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网友之间以“老师”相称,正是将这种谦逊求知的态度融入日常社交,让知识交流回归“能者为师”的本真。
其实,这种称谓更构建了互助共进的网络氛围,实现了“教学相长”的现代演绎。
《学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在互联网交往中,尤其是微信群及QQ群里,当网友以“老师”身份分享见解时,不仅要梳理自身知识体系,更需要对他人的质疑与补充,这实则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而称他人为“老师”的一方,也能以更开放的心态吸纳多元观点,弥补认知盲区。抖音快手今日头条的网友因别人的一句“老师”,深耕教程打磨细节;QQ群及微信群里,网友以“老师”相称探讨唱歌、朗誦、书法、国画以及传统文化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等,碰撞出超越个体认知的思想火花。在这种双向互动中,“老师”的称谓成为“催化剂”,推动知识从单向输出转向双向共赢。
或许有少数人认为,网友间的“老师”称谓稀释了其严肃性,但是恕我不敢苟同。须知,称谓的价值在于其承载的精神内核,而非形式上的排他性。孔子周游列国时,既向老子问礼,也向项橐求教,从未因对方身份而轻视知识。今日网友之间互称“老师”,正是这种精神在数字时代的延续和传承——它不要求称谓对象具备完备的知识体系,只强调对他人所长的尊重与学习的意愿。这种称谓下,知识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成为人人可参与、可分享、可共创的公共资源和财富。
从“程门立雪”的尊师重道,到如今网友之间的“老师”互称,变的是知识传播的载体,不变的是人类对智慧的渴求与对他人的尊重。网友以“老师”相称,不仅是一种社交礼仪,更是构建学习型网络社会的自觉实践。当每一个体都能以“老师”的谦逊吸纳新知,以“老师”的责任分享所得,互联网必将成为滋养智慧、促进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