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中的精神铸碑
—— 评报告文学《叶河长歌》的叙事张力与时代价值
作者:三 无
杨东的《叶河长歌:从唐王城到兵团新城的千年回响》以磅礴的叙事体量,在历史纵深与现实横截面的交织中,完成了一次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精神基因的文学解码。这部报告文学既是一部地域开发史的纪实书写,更是一曲关于坚守与开拓的精神史诗,其独特的叙事艺术与深厚的人文关怀,使其在同类题材作品中呈现出鲜明的辨识度。
一、时空折叠:历史与现实的交响叙事
作品最显著的叙事特征在于构建了 "千年时空轴" 的立体结构。从唐王城遗址出土的开元通宝到自贸试验区的跨境电商,从刀郎人渔猎的红柳枝渔叉到现代棉田的北斗导航播种机,作者以叶尔羌河为地理纽带,将两千余年的文明碎片串联成流动的历史长卷。这种叙事策略打破了线性时间的局限,形成 "考古现场与生产车间同框"" 胡杨林年轮与光伏板反光交织 " 的复调效果。
在第一章 "古道驼铃与屯垦基因" 中,作者巧妙地将黄文弼发掘的唐代木简与当代考古队的佛面陶片并置,让 "托库孜萨来" 古城的三重城墙不仅成为物理空间的遗存,更成为精神传承的隐喻 —— 正如内城、外城、大外城的层层环绕,这片土地的文化基因也在历史积淀中形成了 "坚守 - 融合 - 开拓" 的精神圈层。而林则徐 "兴屯垦可成边徼藩卫" 的预言与当代兵团新城的崛起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使历史的伏笔在现实中获得圆满的叙事闭环。
二、人物群像:个体叙事中的精神谱系
作品成功塑造了跨越时代的人物群像,这些个体命运的轨迹共同勾勒出兵团精神的传承脉络。在作者笔下,人物不是历史的注脚,而是精神的载体 ——73 岁的吾拉因・达吾提手握胡杨木渔叉的姿态,与祖父卡巴洪形成跨越百年的叠影,刀郎人的生存智慧在红柳枝串鱼的细节中自然流淌;维吾尔族铁匠艾合买提父子连夜打造坎土曼的炉火,与战士们冻裂的手掌构成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锻造,让 "放下钢枪拿起坎土曼" 的转型充满具象的温度。
这些人物叙事始终保持着 "历史真实性与文学典型性" 的平衡。上海支边青年在渠道塌方中守护测量数据的细节,既保留了纪实作品的事件真实性,又通过 "空酒瓶装满沙子作水准点" 的创意,提炼出知识青年的智慧光芒;姜万富 43 年在昆仑山区行医的事迹,以 "攀爬玩命悬崖抢救病人" 的具体场景,将 "生命守护者" 的崇高性落地为可感的行动。人物群像的塑造避免了符号化的英雄书写,而是在 "坎土曼磨秃 3 把"" 棉种染红鲜血 " 等细节中,让精神力量自然生长。
三、意象系统:自然与人文的象征网络
作品精心构建了贯穿始终的意象体系,使抽象的精神内涵获得具象的艺术呈现。叶尔羌河作为核心意象,既是地理意义上的母亲河,更是精神传承的隐喻载体 ——"向东奔流" 的动态意象暗合着文明融合的趋势,而河岸边 "棉田似雪、枣园缀玛瑙" 的色彩对比,则直观展现了开发成果的视觉诗学。
胡杨作为另一核心意象,承载着 "每粒沙的坚守、每片叶的奉献" 的精神密码。作者将胡杨的生物特性与人文精神巧妙勾连:"三千年不死,死了三千年不倒,倒了三千年不朽" 的自然属性,与军垦战士 "地窝子中扎根" 的生存状态形成互文。而 "光伏板与胡杨林共生" 的现代场景,则让这一传统意象获得新的时代注解,构成 "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 的视觉隐喻。
四、时代回响:纪实书写的精神价值
作为报告文学,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历史,更在于提炼精神坐标。在 "改革破浪拓新局" 章节中,作者既呈现了 "证照联办"" 跨境电商 "等改革成果的硬数据,也捕捉到" 家庭工坊里的笑声 ""双语幼儿园的童谣" 等软细节,让发展成就获得情感共鸣。而 "危难关头勇担当" 中,从 1962 年的汽车兵到 2003 年的抗震突击队,不同时代的危机应对共同指向 "忠诚担当" 的精神内核。
作品对 "民族团结" 主题的处理尤为动人。玉素甫・吐地与陈炳德的 "互助组"、李慧敏与古丽米拉共编教材的细节,将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的抽象理念,转化为 "红枣种植技术交换滴灌系统改造" 的具体实践。这种书写避免了口号式表达,让民族团结成为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状态。
站在图木舒克的观景台上,叶尔羌河的流水声与唐王城的残垣、现代新城的霓虹交融成独特的声景。《叶河长歌》的价值,正在于它捕捉到了这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在历史与现实的交响中,为兵团精神立起了一座文学的丰碑。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烽燧,那些在红柳枝与光伏板间穿梭的身影,仍在续写着属于这片土地的永恒传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