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脉与文脉的双螺旋
——《叶河长歌》中的文明基因传承
作者:三 无
杨东的《叶河长歌》以叶尔羌河为隐性脉络,在 8118 平方公里的绿洲上勾勒出一幅文明传承的立体图谱。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将地理水文的 "水脉" 与人文精神的 "文脉" 编织成相互缠绕的双螺旋结构,让千年屯垦史在河流的律动中获得了具象化的表达,既呈现了物质文明的演进轨迹,更解码了精神基因的传承密码。
一、水脉:从生存依托到发展引擎的历史跃迁
叶尔羌河作为贯穿全文的地理意象,其功能演变构成了一部微缩的开发史。在唐王城时期,"古河道" 与 "主干道" 的考古发现,印证了 "郁头洲" 作为丝路驿站的水利智慧 —— 红柳枝与石头筑成的城墙既抵御风沙,又暗合水文规律,佛面陶片上的水波纹饰则暗示着水与信仰的共生。林则徐在《乙巳日记》中对 "兴屯垦" 的预言,实则点出了水对这片土地的决定性意义。
军垦时期的 "水叙事" 充满悲壮色彩。草湖开荒时,维吾尔族铁匠艾合买提父子打造的坎土曼,与战士们挖地窝子的双手共同叩问着水源;湖南女兵赵云英在《农作学》中记录的 "水温 12℃插秧",是对水的科学认知的萌芽;"叶河会战" 中 1200 公里渠道的开挖,让 "坎土曼与铁锹" 的组合完成了对水的第一次规模化驯服,上海支青发明的 "等高线插杆法",则标志着水利技术从经验到科学的跨越。
新时代的水利用呈现生态与经济的双重智慧。将盐碱地改造成 "人造海洋" 养殖罗非鱼,"光伏 + 治沙" 模式中沙棘与枸杞依托节水技术生长,图木舒克市 "推窗见绿" 的 20 座口袋公园,共同构成了 "水 - 生态 - 产业" 的良性循环。从 "靠天吃水" 到 "科技管水",叶尔羌河的每一次改道与利用,都标注着文明进阶的刻度。
二、文脉:物质符号中的精神基因传承
作品中大量物质文化符号的持续在场,构建了精神传承的实物链条。坎土曼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其命运轨迹堪称一部微缩史诗:艾合买提父子锻打的铁器上 "烫出的小洞",是军垦初期的体温印记;贾焕秋 "三八妇女班" 染红棉种的血迹,让工具浸透了牺牲精神;而如今陈列在博物馆的坎土曼,已成为 "开拓" 二字的物质图腾。从 "啃地的铁" 到精神象征,工具的功能转换暗合着精神的沉淀过程。
棉种的传承则体现了科技与传统的对话。1951 年赵云英日记中 "补苗 300 株" 的棉种,带着戈壁的盐碱味;1990 年张斗兰创下全国纪录的 "顶桃棉",凝结着改良盐碱地的智慧;如今 "双 29" 指标的百万亩皮棉,通过北斗导航实现了 "从汗水到数据" 的跨越。棉种的基因改良史,正是兵团人 "向科技要效益" 的精神写照。
陶器作为文明的活化石,在牙合甫江与张国立的手中完成了古今对话。维吾尔族匠人用喀什噶尔河红黏土延续的模制法,与 "90 后" 陶艺师融入唐王城元素的创新实践,让土陶既保持着 "菖蒲苇絮" 的传统肌理,又生长出 "胡杨纹样" 的现代审美。售出的陶艺品,证明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守成,而是创造性转化。
三、双螺旋:水脉与文脉的共生共振
水脉与文脉的交织,在 "兵地融合" 的实践中达到高潮。四十九团十八连与巴楚县村庄合建的合作社,既共享着叶尔羌河的灌溉水源,又共通着红枣种植的技术文脉;玉素甫・吐地与陈炳德的 "互助组",在滴灌系统改造中既优化了水资源利用,又完成了技术与情谊的双向传递。这种 "水 - 技 - 情" 的共生,恰是双螺旋结构的生动隐喻。
刀郎文化的传承更凸显这种共生性。吾斯曼・喀地木演唱的《勃姆巴亚宛》,其苍凉旋律中流淌着叶尔羌河的韵律;12 岁的古丽米热既唱《梨花颂》又跳麦西莱甫,两种艺术形式如同河流的两支支流,在她身上汇合成新的文化水系。2007 年托库孜萨拉依木卡姆入选非遗,恰是文脉在水脉滋养下的自然结果。
站在唐王城遗址远眺,叶尔羌河的流水声与棉田的飒飒声交织成独特的和声。《叶河长歌》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永恒真理:所有文明的传承,都是水脉滋养文脉、文脉反哺水脉的过程。从红柳枝筑成的古城墙到光伏板覆盖的沙漠,从坎土曼的寒光到 5G 的信号,这条贯穿千年的双螺旋,仍在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生命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