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感受(代序)
薛云彪
有生先生拿来他的诗稿,使我又为之一惊,因为比4年前的稿子足足厚了一倍。
2021年,我就为他的诗稿写过文章,题目是《一吐为快》,权作序。序写成了,书却没有印出来。问他,他说,没啥意思。我就没有再问下去,他说他一心一意种地了。
果然,他种了近50亩地,麦子、玉米、西红柿、红薯、葡萄、西瓜,一眼望去,满沟绿茵茵的。见到他,总是风尘仆仆的,很忙。也是的,庄稼长的时候,草也长,天雨成涝,水退不了,能淹的都得被淹,旱了,人渴,苗也渴,如此这般,似有“草盛豆苗稀”的境况。人呢?人也憔悴了,满身泥土,晒黑了,俗语“黑瘦黑瘦”,人一黑,便显得瘦,俨然脱胎换骨成了一位地道的农民大哥。
那小沟离城很远,我去的正是西瓜成熟季,他说,饥了渴了,就吃个西瓜。我嘱他注意身体,他说,一干活,就浑身来劲,血糖也下去了。我不置可否地附和着,心里想,是干活才有劲?还是有劲才干活?继而想,这是他的逻辑,自得其乐便是了,不必万事都求什么“理喻”的。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人事如露, 偏安一隅,脱离闹市,有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节奏,也是很诗意的,大约有生先生是要用余年做一首实实在在的长诗。
直到有一天,拿来这摞稿子,嘱我“序”一下,我才知道他仍在写作。我却还是怀疑地问他,是出书?他说是出书了,而且是“正式”出版。我问,是那种有书号的书吗?他肯定地回答了我。
我说,没有放下?
他没有正面回答我。他说他还找出了许多早年的诗,有时写着写着,就和过去同题了,他说同题很有意思,一对比,还是现在的好一些,他说有时一瞬间就可写一大堆,有时却为几个字推敲半夜;他说,不知不觉,就攒了这一摞,而且,一些诗还被谱了曲。
我才确切知道,他并没有放下。
他只是比过去多了一些熟虑。
我阅读了诗稿,一首一首读来,我进入到了诗人波涛汹涌的内心世界,这些诗作,有孤独的沉醉、暖梦,有亲情的温馨、体贴,有对大江南北旖旎风光的高歌,有直抒胸臆的呐喊和吟唱。这些诗作根植质朴的田园,来自诗人灵魂特别是人生历途中关键节点的思考,是作者对生命、对自然、对人生不懈探索的结晶。寄托者诗人对大地深情的爱,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尤为可嘉的是,退休赋闲后他毅然走进了深厚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田野,“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从此有生在自己纯粹的精神世界,在那片纯属于自己的天地里,安下心来,沉淀自我,卓尔不群,任精神肆意驰骋,活出了自己的风采风格,走向了一处又一处新的远方。
通过诗,和诗人对话,不仅遇见了美妙的文字,更有一种陶醉,一种况味世界的滋味。当然,读有生的诗,也可窥见作者灵魂世界的矛盾,或许,这是每一个写作者,特别是诗歌写作者所坦诚的,惆怅与释然,抗争与妥协,追求和放下,高歌与沉默,如花之开放和凋谢,月之盈圆和亏缺,但是,作者是酣畅淋漓的彰显其人格属性的。最终,“以期让诗歌成为一种独立自主指向自我的构成物”。(【俄】罗曼·雅各布森)
因此,从其诗中,我看到了《诗经》《归去来兮辞》,看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共销万古愁,”看到了“醉里挑灯看剑”,从其诗中,我品味到了艾青,贺敬之、郭小川、光未然的味道。
当然,诗也有一些缺憾,如未必工整,似趋直白,还有节奏上的偏颇……
但我仍钦佩有生先生,赞赏着诞生在黄土地上的诗集。——其实,每次见到有生,他说的更多的是土地、庄稼、年成,是农民的不易,顾随说:“诗歌是生命的感受,”这位生在农村,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的农民的儿子,最后又回归到农村,我相信他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感情是真的,他的诗也是真的。
他说,他还将扩大农场,我想,他也将会倍增他的诗篇,而且,他的诗作一定会更好。
此刻,我想到了叶嘉莹在回答学生的诗词有什么用时说的一句话,“诗词让人心灵不死。”岂止不死,将更加鲜活。
2024年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