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渐浓白露降
文/姜贝(河南)
风里的燥热逐渐褪去,
清晨凉意推动窗门
青草凝着一层细碎的白
秋风一碰便化作
微凉的水滴
白露也悄然而至
它不会像立秋
那样带着
“始惊三伏尽”的宣告
也不似霜降那般藏着
“树木扫作一番黄”的凛冽
只是以最轻柔的姿态
为盛夏与深秋
搭起一座过渡的桥
让秋意在露水里
慢慢晕染乘凉
露染秋光自然的时序诗行
白露美的羞涩
藏与天地间的思量
“一候鸿雁来”
天空中开始出现
列队南飞的雁群
每一笔都是秋的叙述
寂静的背影拉开
深秋迁移的序幕
带着对温暖的追寻
“二候玄鸟归”
春日衔泥筑巢的燕子
已收拾好行囊
向着南方远航
只留下空荡的屋檐
今人思亿的呢喃
“三候群鸟养羞”
鸟儿不再四处嬉闹
而是忙着衔集果实
飞虫储存在巢中
“养羞”即“藏食”
为寒冬做的温柔准备
白天的阳光仍有暖意
稻穗垂头饱满
棉桃开裂微笑
夜晚的寒凉锁住了
瓜果的糖分
让其愈发香甜的味道
秋渐浓白露霜
一切景致
从盛夏的浓艳
转向了清雅的素净
一个温柔的节点
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
连接着自然与人间
不妨静下心来
与这场时节的相遇
好好相处
在秋意渐浓的时光里
感受生活真实与美好
这篇散文诗以细腻笔触描摹白露,兼具自然观察的生动与人文思考的温厚,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秋日长卷,将节气之美、时序之韵与生活之味巧妙融合。
1. 以“体感”入笔,勾勒节气氛围:开篇从“燥热褪去”“清晨凉意”等身体感受切入,再聚焦“青草凝白”“一碰化水”的具象场景,将白露“轻柔过渡”的特质具象化。诗人精准捕捉其与立秋、霜降的差异——无宣告之烈,无凛冽之寒,仅以“过渡之桥”的比喻,道尽白露作为季节转场的温柔姿态,让抽象的时序更迭变得可触可感。
2. 融“三候”于文,厚植文化底蕴:文章自然嵌入白露“三候”:鸿雁南飞的“秋之叙述”、玄鸟归巢的“思忆呢喃”、群鸟养羞的“温柔准备”。诗人未作生硬注解,而是以文学化的语言赋予物候情感与故事性——雁群是“寂静的背影”,空巢藏着“今人的思忆”,鸟儿储食是“为寒冬的温柔准备”,让古老的节气智慧与当代人的情感共鸣相连,兼具知识性与感染力。
3. 绘“人间秋实”,落脚生活温度:从自然之景转向人间烟火,稻穗“垂头饱满”、棉桃“开裂微笑”、瓜果因夜凉“愈发香甜”,字里行间满是对丰收的喜悦与对自然馈赠的珍视。结尾从“清雅素净”的景致中提炼出“连接过去与现在、自然与人间”的哲思,呼吁人们“与时节好好相处”,让节气书写最终落脚于对生活本真美好的感知,温暖而有力量。
全诗语言清浅温润,如白露般“悄悄晕染”,在写景、述俗、抒情的交织中,既展现了节气的自然之美,也传递了对时序、生命与生活的细腻体察,读来如沐微凉秋光,心生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