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监听日军电话,掌握斗争主动权
一九四二年春,这时全面抗日战争已经进入第6个年头,虽然形势依然严峻,但是随着抗日力量不断增长,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斗争已经处在胜利的前夜。
峰山县根据地抗日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县武装力量组织由军分区和县委直接领导,武工队由军队的连排干部、优秀战士及地方党政干部、(有的地区还有日人反战团体成员)组成武工队,深入敌后区开展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的对敌斗争。峰山县各区都成立武工队,组成了十几支区武工队。其中峰山独立营的武工队,按照“不大打,不硬打,积小胜为大胜,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他们在敌占区不断的出击摧垮伪组织“维持会”,镇压死心塌地为日寇办事的汉奸,隐蔽地开辟和恢复了铁路沿线的游击区工作,建立堡垒户和联络点。武工队连续在铁路沿线开展对敌斗争,在铁路上发展地下秘密组织和眼线,搜集敌人的情报,不断地在铁路上制造事故,并先后多次炸毁铁路桥梁,制造火车相撞,迟滞日军将物资运往前线,挫败日伪军的“治安强化运动”,粉碎其“扫荡”“蚕食”、封锁,对恢复和巩固抗日民主根据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春夏之交的一天,黎明前,风裹着雨,一个劲地下着。雷声滚滚,电光闪闪,附近的莲台山主峰隐没在一片雨雾之中。莲台山脚下,纵横南北的津浦铁路上,一辆护路装甲车从青阳火车站开出来。强烈的探照灯光透过雨帘,不住地来回向铁路两侧照射着。装甲车"哒、哒、哒"地打着机枪,壮着胆,夹着尾巴向北开去了。
一道耀眼的闪电过后,从铁路下边的麦地里跃出一高一矮两个人来。他们从铁路好壕里爬上来,"噔、噔、噔"几步跨上路基,来到一根电线杆底下。那个高的人两手扳着线杆"噌、噌、噌"爬上杆顶,迅速把身上背的电话单机线头接到电话线上,又"哧滴"一下滑下来,趴在路基上,把电话机压在身下,把耳机贴近耳朵,象猎人捕捉野兽一样,聚精会神地从糟杂的对话中搜寻着他所需要的东西。刘殿尉他在上学时学过日语,它不但听得懂日语,而且能够说一口流利的日语。
这个侦听敌人电话的就是峰山游击队武工队队长刘殿尉。他年龄二十多岁,精明干练。昨天傍黑,他收到情报,情报上说,近日发现敌人的装甲车来往频繁,情况有些异常。他为了摸清敌人的动向,便领着武工队员冒雨赶了过来。雨水哗哗地泼打在他们身上,顺着衣服流下来,将下边的石子堆里渗出来的雨水汇成无数条细流,顺的斜坡涓涓地向下流着。
"马西马西,"突然耳机里传来了一阵紧急的呼"青阳站,青阳站,紧急运输今天开始……,第一列车明晚通过你站,你的要保证绝对的安全……。"道刺眼的闪电划破茫茫天幕,紧接着,一声响雷在头裂开来,耳机里响起了震耳的"咔、咔"声。
刘殿尉屏住呼吸,把耳机使劲贴在耳朵上,仔细地听着里面说的每一个字:"……曹昆玉明天下午四点乘511次到站……。哈衣,哈衣。”
"曹昆玉?"刘殿尉听了不由得一怔。一个蛤蟆头,脸,蒜头鼻子上印着几个大麻子的家伙,一下浮现在"这家伙来这个小火车站干什么?一定与敌人的紧急运输任务有关,他一边想着,一边对趴在身边的张华说:"刚才听到了鬼子紧急情报,我需马上向峰山大队和县委领导汇报。你在这里继续侦听。站起身刚要走,一阵沉闷的隆隆声从北边传来,随着尖厉的汽笛叫,一列火车通过石店大铁桥开向了泰安方向,刘殿尉向黑暗中青阳火车站东的石店大河桥方向望了一眼,两拳紧攥,片刻,便飞身跳下路基,朝县委驻地奔去。
天亮了,雨停了,太阳冲破天边的乌云,透过薄晨雾,放射出万道霞光,把雨涤后的莲台山南部映照得更加美丽。莲台山东南部是黄家峪下游有一条中川河,象一条银带,泛着鳞鳞波光,河水侧绕过附近的高地,流过石店大桥向下游流去。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日寇糟蹋,日寇的铁蹄无情践踏着我中华大地,风在怒吼着,黄河在咆哮,英雄的我四万万同胞怒火在胸中燃烧,再也不能任人宰割,再不能让豺狼挡道,英雄的大峰山八路军独立营的战士们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决心要到把倭寇彻底消灭。
青阳,这个村是回民村,也有部分是汉民。座落在中川河岸边。在青阳火车站北边有个崮山火车站,又名玉皇山,该山海拔不高。唐代建村,名白马店、又名白皮关。宋代时村名称崮山,因在大崮山也就是玉皇山下得名。崮山所在的位置是济南到泰安南北山谷的北半部,这条道路古有“齐川通鲁”之称,明清以来更是成为北京通往南京的必经之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民间更有“皇道”、“九省御道”、“迎官大道”之说。清代建有崮山行宫;后为区别村西小崮山而命名大崮山。山上有一座明代古道观掩隐于苍松翠柏之中,还有明清以来碑碣数通。距青杨火车站有三十里多离地,在崮山火车站西侧有个皇姑井村,这个村庄当时是八路军游击队堡垒村,庄东北角有一个庙,在庙后庄头靠近河堤的一间屋里,县委领导和峰山独立营首长在此听取了武工队队长刘殿尉的敌情汇报,县委和部队领导批准了他们的这次行动。(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