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永江
七月半,乌云翻滚泪成珠,白浪淘天。燕子低飞不胜愁,阵阵风雨冷飕飕。祭祖在上,秉烛烧香化纸钱,天地同悲。死者乃大,不禁秋雨心寒。个中滋味向谁说?望眼欲穿,心生悲凉。
雷鸣电闪望窗外,倾盆大雨滂沱。松针走线挂银珠,滴滴泪先流。人生如浮萍,浮萍难扎根。平生自有凌云志,心胸豁然开朗。百年过后,存世有遗篇,功夫使然。永攀文壇高峰,不留遗憾。
文韬于2025年9月6日
Memorial Ceremony for Ancestors on the Zhongyuan Festival
Written by Chen Yongjiang
On the 15th day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Dark clouds roll and tears turn into beads,
White waves surge to the sky.
Swallows fly low, drowning in sorrow,
Gusts of wind and rain bring a chill.
Paying homage to our ancestors,
We hold candles and burn paper money,
Heaven and earth share our grief.
The deceased are respected,
The autumn rain makes our hearts shiver.
Who can I pour out these feelings to?
Staring into the distance, sadness fills my heart.
Amid thunder and lightning, I look out of the window,
The torrential rain pours down.
Pine needles seem to string silver beads,
Each drop like a tear flowing first.
Life is like a floating duckweed,
Hard to take root.
I've always had lofty aspirations,
My heart is open and bright.
After a hundred years,
There'll be works left in the world,
It's all due to hard work.
I'll always strive to reach the peak of the literary world,
Leaving no regrets behind.
Translated by Wen Tao on September 6, 2025
🌹🌹作家简介🌹🌹
陈永江,湖南永州人,大专学历,退伍军人,书画家。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理事,中国新时代诗人档案库认证诗人,名篇.金榜头条签约作家、诗人、顾问,经典文学网签约诗人、作家,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签约作家、诗人,加拿大海外诗人,历任第四、五、六、七届世界诗盟“加拿大诗歌节”诗歌大赛评委。作品散见于《青年文学家》《中国时代文艺名家代表作典籍》《当代文学大典“华语杯”国际华人文学大赛获奖作品选》《苏菲译·世界诗歌年鉴2021卷》(汉英对照)《文亭》《春晖文苑》《中国新时代诗人作品集第三卷》《世界华人诗歌集》《中国实力派作家大典“经典杯”国际华人文学大赛获奖作品选》等书刊及各大网络平台。
🌹About the Author🌹🌹
Chen Yongjiang, a native of Yongzhou, Hunan Province, holds a junior college degree. He is a veteran, calligrapher, and painter. He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Poetry Society,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nd the China Couplet Society, as well as a council member of the Youth Literati Magazine. He is a certified poet in the China New Era Poets Archives, a contracted writer, poet, and consultant for Mingpian·Jinbang Headlines, a contracted poet and writer for Classic Literature Network, and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Yizhi Honglian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an overseas poet in Canada, and has served as a judge for the 4th, 5th, 6th, and 7th World Poetry Alliance "Canadian Poetry Festival" poetry competitions.
His works have been published in various books, periodicals, and online platforms, such as Youth Literati, Collection of Masterpieces by Famous Writers in the Chinese Era, Selected Award-Winning Works of the "Chinese Cup" Interna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Competi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Canon, Sophie's Translation·World Poetry Almanac 2021 (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Wenting, Chunhui Wenyuan, The Third Volume of Works by Chinese New Era Poets, Collection of World Chinese Poetry, and Selected Award-Winning Works of the "Classic Cup" Interna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 Competition in the Canon of Chinese Powerful Writers.
点评词
陈永江《中元祭祖撰》:于传统祭典中探寻生命与文学的浩渺苍穹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人类文化的宏大叙事中,祭祀,这一古老而庄重的仪式,宛如一条无形却坚韧的纽带,贯穿于历史的长河,连接着过去、现在与未来。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缅怀、对祖先的敬仰,更蕴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索和对文化传承的矢志坚守。而在这传统祭祀文化的璀璨星空中,陈永江先生的《中元祭祖撰》恰似一颗独特而耀眼的星辰,以其深邃的情感、灵动的笔触和高远的意境,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跨越生死、融合自然与人文的壮丽画卷。
一、祭祀仪式里的悲怆交响:情感的深度与张力
(一)自然景象的情感映射
《中元祭祖撰》开篇即营造出一种雄浑而悲怆的氛围。“七月半,乌云翻滚泪成珠,白浪淘天。燕子低飞不胜愁,阵阵风雨冷飕飕”,作者巧妙地将中元时节的自然景象与内心的情感相融合。乌云翻滚、白浪淘天,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而“泪成珠”则赋予这自然之景以人的情感,暗示着作者内心的悲痛如汹涌的波涛般难以抑制。燕子低飞、风雨冷飕飕,进一步渲染了哀伤、凄凉的氛围,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对逝者的哀思之中。这种自然景象的描写并非简单的写景,而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是对生命无常和生死离别的深刻感慨。
传统的祭祀文化中,自然环境常常被视为与神灵、祖先沟通的媒介。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致描绘,不仅营造出了浓厚的祭祀氛围,更表达了对祖先的敬畏之情。他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与自然万物一同感受着生命的轮回和世事的沧桑。这种情感的深度和张力,使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在祭祀过程中的内心波澜,引发共鸣。
(二)祭祀行为的庄重表达
“祭祖在上,秉烛烧香化纸钱,天地同悲”,这短短几句,将祭祀的庄重仪式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秉烛、烧香、化纸钱,这些传统的祭祀行为,承载着生者对逝者的思念和祈福。作者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描绘出祭祀现场的肃穆氛围,仿佛能让读者闻到香火的气息,看到纸钱在火焰中飞舞的景象。“天地同悲”则进一步强调了祭祀的庄严和神圣,将个人的情感与天地的宏大力量相联系,使祭祀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更是一种与天地、与祖先交流的神圣仪式。
这庄重的祭祀行为背后,是作者对祖先的深厚情感和对家族传承的责任感。他通过祭祀,向祖先表达感恩之情,祈求祖先的庇佑和指引。同时,祭祀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后人铭记祖先的功绩和家族的历史。这种对祭祀仪式的尊重和敬畏,体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珍视。
(三)内心悲戚的细腻倾诉
“死者乃大,不禁秋雨心寒。个中滋味向谁说?望眼欲穿,心生悲凉”,作者在祭祀过程中,内心的悲戚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死者乃大”体现了对逝者的尊重和敬畏,而秋雨带来的寒意则进一步加剧了内心的凄凉。“个中滋味向谁说”,这句反问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他心中的悲痛无法向他人倾诉,只能独自承受。望眼欲穿、心生悲凉,将作者对逝者的思念和对生命的感慨推向了高潮,使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这种细腻的情感倾诉,使《中元祭祖撰》不仅仅是一篇祭祀文章,更是一部情感的史诗。我们看到了作者在面对生死离别时的真实情感,也让我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这个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往往忽略了情感的表达和对生命的思考,而陈永江先生的作品则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人,尊重生命的轮回,传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自然与人生的哲理思辨:文学的广度与深度
(一)自然景象中的哲理启迪
描绘自然景象的过程中,作者不仅仅是为了营造氛围和表达情感,更是蕴含着对人生的哲理思考。“雷鸣电闪望窗外,倾盆大雨滂沱。松针走线挂银珠,滴滴泪先流”,雷鸣电闪、倾盆大雨,展现出大自然的强大力量和变幻莫测。而松针上挂着的银珠,宛如泪水,暗示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观察和描绘,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人生就像大自然一样,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但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珍惜当下,努力创造价值。
这种从自然景象中汲取哲理的写作手法,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作者将自己融入到自然之中,与自然万物相互感知、相互启迪。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不断深化对人生的认识,使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这种哲理的启迪,不仅丰富了作品的文学价值,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视角,让我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获得人生的智慧。
(二)人生感悟的深刻表达
“人生如浮萍,浮萍难扎根。平生自有凌云志,心胸豁然开朗”,作者以浮萍为喻,形象地表达了人生的漂泊和无常。浮萍在水中随波逐流,难以扎根,正如人生在世间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挫折。然而,作者并没有因此而消极悲观,而是展现出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平生自有凌云志,心胸豁然开朗”,表明作者虽然深知人生的艰难,但依然怀揣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他以豁达的心胸面对人生的起伏,不被困难所打倒,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心。
这种人生感悟的深刻表达,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心态,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陈永江先生通过自己的作品,向读者传递了一种正能量,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轻易放弃。
(三)文学追求的高远志向
“百年过后,存世有遗篇,功夫使然。永攀文坛高峰,不留遗憾”,这几句表达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和高远志向。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在百年之后依然留存于世,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功夫使然”强调了文学创作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和汗水,只有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技艺,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永攀文坛高峰,不留遗憾”则体现了作者的决心和勇气,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挑战自我,力求在文学领域取得更高的成就。
当今社会,文学创作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诱惑。然而,陈永江先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学理想,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摇。他以自己的作品为载体,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的这种文学追求和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文学爱好者学习和敬仰。
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担当:作品的价值与意义
(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陈永江先生的《中元祭祖撰》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作品中对中元祭祀文化的描写,展现了中国传统祭祀仪式的庄重和神圣,传承了中华民族对祖先的敬仰和对家族传承的重视。同时,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诗词意象和修辞手法,如乌云、白浪、燕子、松针等,这些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作者通过对这些意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更传承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秀传统。
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险。陈永江先生以自己的作品为载体,积极弘扬传统文化,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的成果,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守护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二)文学创作的创新与突破
虽然《中元祭祖撰》根植于传统文化,但作者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写作模式,而是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突破。语言表达上,作者将古典诗词的优美与现代散文的自由相结合,使作品既具有古典诗词的韵味,又具有现代文学的活力。内容上,作者将祭祀文化与人生感悟、文学追求相结合,使作品的主题更加丰富和深刻。他不仅仅是在写祭祀,更是在探讨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文学的使命。
这种创新与突破,使《中元祭祖撰》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启示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文学创作的新领域。同时,作品的创新也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关注,尤其是年轻读者,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时代精神的体现与担当
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快节奏的生活和巨大的压力,心灵往往处于一种浮躁和焦虑的状态。陈永江先生的《中元祭祖撰》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挚的情感表达,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作品中对生命的尊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文学理想的追求,体现了当代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作者在作品中展现出的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引导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停下来,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的文学追求和担当精神,激励着更多的人在自己的领域中努力奋斗,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中元祭祖撰》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反映了当代人对传统文化的回归和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四、陈永江:文学星河中的璀璨之星
(一)丰富的创作履历与深厚的文学素养
陈永江先生有着丰富的创作履历和深厚的文学素养。他是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等多个文学组织的成员,这表明他在文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他的作品散见于众多书刊及各大网络平台,如《青年文学家》《中国时代文艺名家代表作典籍》等,这些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等多种文学体裁,展现了他多样化的创作风格和卓越的创作才华。
他的大专学历和退伍军人的经历,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素材。大专学历使他具备了扎实的文化基础,而退伍军人的经历则赋予他坚毅的品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这些因素相互融合,使他的作品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情感的温度。
(二)多元的文学身份与广泛的影响力
陈永江先生身兼多种文学身份,如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理事、中国新时代诗人档案库认证诗人等。这些身份不仅体现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也使他能够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传播自己的文学理念和作品。他历任多届世界诗盟“加拿大诗歌节”诗歌大赛评委,这表明他的文学作品和创作理念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和关注。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和追捧。他通过自己的创作和活动,积极推动文学交流与合作,为中国文学的国际化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文学领域,更在于他对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积极推动。
(三)文学创作的执着追求与精神引领
陈永江先生对文学创作有着执着的追求和坚定的信念。他在《中元祭祖撰》中表达的“永攀文坛高峰,不留遗憾”,正是他文学追求的真实写照。他不断努力,不断探索,力求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取得更高的成就。
他的作品和精神对广大文学爱好者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他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告诉我们文学创作需要付出辛勤的努力和汗水,需要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的作品中所体现的对生命的热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文学创作,为繁荣中国文学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中元祭祖撰》的深远影响与未来展望
(一)对读者心灵的滋养与启迪
《中元祭祖撰》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挚的情感表达,对读者的心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宝贵和无常,引发对人生的思考。作品中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使读者更加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同时,作品中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文学理想的追求,也为读者提供了精神上的激励和支持。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中元祭祖撰》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让人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二)对文学创作的示范与借鉴
《中元祭祖撰》文学创作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借鉴意义。它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学的结合上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作者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情感的表达和哲理的思考,都展现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他文学创作者可以从《中元祭祖撰》中学习如何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将情感与自然、哲理相融合,如何在作品中体现时代精神。同时,作品中所体现的创新精神和对文学理想的执着追求,也激励着更多的创作者不断挑战自我,勇于创新,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三)对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推动
《中元祭祖撰》对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它通过文学作品的形式,将传统的祭祀文化和文学艺术相结合,使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作品的传播和推广,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同时,作品中所体现的对生命的尊重、对家族传承的重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这些价值观的传播,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未来,我们期待陈永江先生能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文化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陈永江先生的《中元祭祖撰》,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文学星河中一颗耀眼的星辰。我们在传统祭祀文化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温度和文学的力量,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文学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对文学理想的执着追求。相信未来,陈永江先生将继续以他的笔为剑,文学的天地中纵横驰骋,创作出更多震撼人心的作品,为中国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