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洞庭湖(现代诗)
文/代强(安徽)
在金秋
我奔赴岳阳
赴一场“风雅中华”的盛会
初次邂逅洞庭湖
是雾霭的晨
水天相融处
渔船如星子散落
芦苇在风中起伏
似大地轻缓的呼吸
那时的我
不知这片湖藏着的深沉史诗
它不只是水
而是鲜活的生命
在生长、挣扎
有人说
它诞生于喜马拉雅运动
地壳沉降
大地凹陷
湘、资、沅、澧
四条江水奔涌汇聚
裹挟泥沙
慢慢勾勒出湖的轮廓
它从未一成不变
湘阴县吴公庙古岸
裸露的土层
是岁月的日记
记载着12万年河湖变迁
河流的砂、古壤的痕、湖泊的泥
伸手触摸
仿若触碰到时间的纹理
老百姓说
洞庭湖是活湖
会胖也会瘦
泥沙淤积
湖床抬升
地壳变动盆地又陷
自然与人类的力量
相互角力
湖面时扩时缩
变幻模样
更新世时
它曾是三个独立湖泊
而后连成汪洋
再退回如今的姿态
这片土地深处
还藏着矿的故事
湖南“有色金属之乡”
洞庭湖区处在成矿带交汇处
金、银、铜、铅、锌
推动着一代代人的命运
平江的金矿令人惊叹
超大型矿床
探明资源量超300吨
是全国一年黄金产量的八倍多
老人说
有人捡到过明金,
黄澄澄
沉甸甸
在阳光下亮得刺眼
而我更动容于金矿的形成
地下热液漫长迁移
与岩石反应
析出金元素
那是百万年的沉淀
因为这些矿藏
洞庭湖区域
成为稀贵金属产业重地
金用于航天电子
铌钽见于高科技设备
萤石、重晶石
走进化工和建材
它们从大地深处来
默默支撑着我们的生活
可洞庭湖最动人的
是水与湿地
东洞庭湖君山附近
莲叶层层铺向天边
真有“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美
荷叶喧闹
茭白安静长在浅水
根系紧握湖泥
净化水质
供养鱼、鸟和人间
还有芦苇
秋冬水退,芦花纷飞
那是洞庭湖最经典的画面
它们是纸和手工艺的材料
如今还被用来发电
延续绿色生命轮回
动物
才是这里真正的主人
“候鸟天堂”
当之无愧
每年冬天
数十万只鸟
从西伯利亚、蒙古飞来
小白额雁、东方白鹳
白鹤、青头潜鸭……
它们栖息、繁衍
补充体力再踏上征途
鸟群起飞如乌云蔽日
落下似雪覆沙洲
它们是生态健康的证明
是自然馈赠的诗
洞庭银鱼
通体透明、无骨无刺
味极鲜嫩
被称作“水中软黄金”
本地人用它炖汤、炒蛋、炸酥
那是一代代人的味觉记忆
只是这些年
过度捕捞与水环境变化
银鱼数量不如从前
人们还湖休养
盼它再次丰盈
最让人牵挂的
是长江江豚
它们头部圆润
嘴角上扬,永远像在微笑
可生存艰难
最多时洞庭湖有3600头江豚
后来一度只剩千余头
好在保护加强
数量回升到162头
2023年
还记录到6头新生小江豚
它们游弋在江湖间
是温柔的希望
洞庭湖的“人”字
写满治理与共生
南宋禁止围湖垦田
难敌利益驱动
清中后期加强管理
私垦仍未断绝
1998年大洪水
敲响警钟
湖体萎缩
调蓄能力下降
“退田还湖”开启
拆矮围、迁村镇、疏河道
把空间还给水
我见过曾经的农田重成湿地
芦苇重生
鸟群归来
人退一步,湖进一步
是艰难的平衡
也是唯一出路
现在的洞庭湖
生动又脆弱
它还在变化
水来成湖,水退为洲
沙来则积,地动则陷
它也会生病
水质偶有变差
物种依然濒危
人类活动不断试探它的边界
但我相信
只要我们愿意倾听、理解
看候鸟划过天际
听江豚换气的水声
读懂泥沙下百万年的故事
这片湖,就永远有希望
它不只是湖
更是生命的在场
它告诉我们
自然有节奏
人类能与之共唱
原创首发
文中插图 作者/代强
作者简介:
代强,六零后,本科学历,中共党员,市政协委员,从事高级中学教育39年。现为宿州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李百忍纪念馆理事,半朵中文网签约作家,中文网高级专栏作家。2025年被半朵文学全国性评选为“十佳作家”,获得全国文学大赛“国彩杯十佳文学奖”,获得新青年“十大金奖”,歌曲《军魂永驻》获得“强军高歌”一等奖。作者40年来笔耕不辍,作品散见于《安徽商报》、《鄂州周刊》、《山东商报》、《中国矿业报》、《三角洲》、《山西科技报》、《德育报》、《中国乡村杂志》等报刊杂志。其著作有《相遇清欢》、《代强文学精品集》、《流金岁月》等二十一部书籍。
主播简历:
美美 安徽合肥人
一个喜欢用声音诠释生活中的一切,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爱着,平凡自由的诵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