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不爱回家,总认为自己的理想是诗和远方。跌跌撞撞地走过来,最想念的还是家乡,记忆里的家乡。
虽然还不到写回忆录的年纪,有时静下来想一想才明白,那些藏在内心深处的美好记忆才是一生最宝贵的财富。冒着炊烟的土房、炖着茄子和土豆的铁锅、无边无际的黑土地、带来无尽快乐的小河、周五赶集的人群……这些场景时时出现在梦中,梦醒后才能真正体会落叶归根的意义。
当车辆驶过夜晚的绥化南收费站,浮躁的心情总会平静下来。我不是宿命论者,还是会被这神奇的生命现象所震动。我记得一位老领导说过,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的结果。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当然我也绝不是唯心主义者。人什么时候能挖掘出内心的精神力量,不好说。最简单的最直接的,可能就是用回忆来调动了。当然,希望的力量也是存在的。诱惑伴随着婴幼儿,希望激励着年轻人,现实推动者中年人,回忆支撑着老年人,每一个年龄段总有适合的精神内容来丰富着自己的内心。
人总有迷茫的时候,我也一样。那个时候最希望的是忘记一切过去,撕掉日记,删掉照片,最好重新开始。明明知道是不可能的,那种心理确是无能为力的。平静下来,后悔的情绪又蔓延了,如此往复,直到崩溃。内心的挣扎确实是种力量,后来我做了支部工作,才真正懂得了这种力量的强大,它能支撑我们完成不可能的任务。
回忆也是一样的。我记得有一本书叫苦难辉煌,我当时很不理解,苦难不应该是反思吗,怎么能是辉煌呢。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事情多了,才明白了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用记忆来加强对这种精神的理解和坚守。
中元节前,回到了老家祭奠先人,在升起的青烟中勾起了我无尽的回忆,在丰收的黑土地间沉思了许久。时光如梭在此时仿佛有了触感,在脑海回荡。我生活的大兴安岭群山滴翠,满眼的树木几十年才能成材,时间仿佛会凝固。而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春种秋收,年年都有收获。两个地区的环境不同,生产方式不同,造就了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我却在这两种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差异中痛苦的挣扎了二十多年,在生活工作中造成了太多的麻烦和障碍,苦不堪言。直到亲眼看见了路边的白杨,听到了熟悉的东北口音,吃到了铁锅炖菜,才能真正释怀,真正理解了苏轼那句词——此心安处是吾乡。
离家越远,时间越长,经历的事情越多,自己的记忆会越来越清晰,越能感知书中所写的那种美好。书店中,我停留在了迟子建的著作前,选了几本,翻看了很长时间。迟子建把她的记忆变成了文字,分享给了读者,也给了我最大的安慰。

【作者介绍】慈晨辉,黑龙江省绥化市人,内蒙古大兴安岭甘河国家湿地公园任职。内蒙古通俗文学研究会会员、鄂伦春旗书法家协会会员、北方诗社会员诗人。长期从事大兴安岭生态文化的研究工作,著有森林(森工)文化系列文章《森林深处有人家》和散文集《林中札记》。爱好古诗词的创作,原创作品在多家网站和诗集中发表,著有诗词集《林园诗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