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假回家(之三)
文/汤迪民
随着客车缓缓前行,熟悉的泥土芬芳从窗外悠悠飘来。田野里,一片片金黄色的稻谷黄澄澄、金灿灿,在阳光的映照下,宛如一片金色的海洋,煞是好看。唐大志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仿佛要将这久违的、带着乡村气息的味道全都吸进肺里,让这份亲切在心底蔓延。
不一会儿,田地里涌出一群群忙碌的身影,他们正为丰收而辛勤劳作。这群人的出现,瞬间吸引了车内行人的目光。看着那些在田间地头为生活奔波劳碌的人们,车内的乘客不禁心生感慨,觉得自己比他们幸运多了。坐在舒适的客车上,无需挥汗如雨地劳作,此刻的惬意与自在,远非在田地里辛苦劳作可比。唐大志自从离开农村后,一种脱离苦海、远离农村生活的轻松感油然而生。他暗自庆幸,自己再也不用天天蜷缩在乡下,不用没日没夜地在地里干那永远干不完的体力活,不用仅仅依靠干农活来维持生计了。若不是为了看望父母,他还真懒得踏上这回家的路。此刻,坐在车厢里望着窗外这一片宏大的劳动场景,唐大志由衷地感到开心与愉悦。
拥有一份工作,就意味着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身份自然也随之水涨船高。这时,在唐大志眼中,自己已不再是从前那个土里土气的乡下农民,而是一个有着与他们截然不同身份的人了。这种“高贵”的感觉,是许多刚离开农村来到城市的人普遍会有的。按照临时工的身份,唐大志还只能算是半个城里人。然而,他觉得比起那些还在农村老家没出息地干活的伙伴们,自己这次回去可以在他们面前好好吹嘘一番了。年轻气盛的心态,让他的心里多了一份自负。
在全家人中,除了他,再也没有人能在城市里拿工资、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了。如今回家,他也算是光荣返乡、荣归故里了。以前,在村子里他总是一副自卑、自惭的模样,做事总觉得底气不足,做人也仿佛比别人矮了一截。可现在不同了,过去那种被人瞧不起的感觉早已烟消云散。
看着客车司机熟练地转动着方向盘,唐大志本想过去和司机师傅搭搭话,问问车辆的性能,聊聊配件方面的事情。但一看到司机师傅那副全神贯注、一本正经的样子,为了行车安全着想,他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这位身体强壮的客车师傅,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紧紧盯着前方,小心翼翼地驾驶着车子。从面部表情看,师傅始终没有丝毫松懈,仿佛脸上没有任何表情。但唐大志从他的眼神中察觉到,这位师傅镇定自若,驾驶技术娴熟,安全警惕性极高,职业操守也十分过硬。在不同的岗位上,都有着各自的职业要求,师傅这种认真负责的精神让唐大志产生了共鸣,他不禁对师傅惺惺相惜起来。甚至当客车遇到路障,提醒来往车辆时,汽笛发出的“滴,滴,滴”鸣叫声,在他听来都比平时更加亲切,声音也格外悦耳。
车子行驶了几个小时后,越接近家乡,唐大志的心里就越激动。以前,他从家里出去过很多次,每次回来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可这一次,他却充满了幸福感。如今,自己好歹也算是个城里人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已经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今后,要是能比现在干得更出色,混出个人模人样,拥有更多的财富,实现辉煌腾达的人生,那才是他真正向往的生活。只有这样的生活,才配得上他狂热的野心,才不枉来这世间走一遭。这时,他才深深体会到父亲当初为何要花那么大的精力,找那么多的关系把他送到城市里去的良苦用心。虽然自己工作的地方离城市中心还有一段距离,充其量只能算是郊区,但好歹也是在市区范围内了。
“母亲,我回来了!”唐大志看到正在地坪里低头忙着择菜的母亲冯氏,连忙大声喊道。在母亲身边,还堆放着几件需要缝补的破旧衣裳。
“呵呵,志伢子,你回来了。回来就好,正好家里刚刚还买了点菜回来呢。”母亲非常高兴地说道。唐大志知道家里穷,平时难得去镇街上买一回菜,因为手头不宽裕,也拿不出多少钱来买菜。这次,可能是农忙时期需要补充点食物以保持体力才去街上买了点菜,又或者是母子之间心灵感应,母亲冥冥之中知道他要回来吧。
看着儿子回来,虽然出门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但这却是母子之间分别最长的一次。母子相见,分外高兴,格外开心。这位善良的母亲望着比自己高出一个头的儿子,觉得他从城里回来后,人又长高了一些,脸也变得白净了,模样愈发俊朗、好看了。在每一位母亲的眼里,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是最优秀、最有本事、最棒的。唐大志的母亲也是如此,看着自家的孩子,就觉得他很有出息了。
母亲收拾起针线,端起菜篮子,唐大志在一旁帮着拿起地上的破旧衣服,母子俩一起回到了屋子里。
阳光洒在屋檐上,又折射到天井里,从天井的水面上再映照到母亲的脸上,也映出了她那极易满足的幸福感。母亲看在眼里,乐在心里,她只要自己的孩子能平安长大,有一份工作,将来能够赚钱养活自己的老婆和孩子,过上吃穿不愁的日子,这就是这位朴素母亲最大的心愿。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