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校长“悦”读分享⑫ | 永青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孙延春推荐:《给教师的建议》
图文:临清市教体局工会公众号
编发:五老志愿者韩积蕊
【编者按】开卷启智,书香润教 ——“领航者・领读者” 书记校长“悦”读分享专栏今日启航。我们坚信,书记校长的每一次捧读,都是一场无声的引领:带领教师在文字中萃取育人良方,带领学生在墨香中丈量世界广度,带领我们在共读中探寻教育初心。
《给教师的建议》是苏霍姆林斯基毕生心血与智慧的结晶。本书中100 篇精炼恳切的建议,直面教育教学中最真实、最棘手的难题。其核心思想是“人道主义”教育,主张教育者应“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
书中深刻阐述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兴趣、培养全面发展的个性,以及如何通过“思维课”等方式让教育真正触及学生的心灵;同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自我提升提供了宝贵路径,强调反思、阅读与对学生的真挚热爱是教师创造力的源泉。
这部著作超越了时代,以其充满实践智慧的真知灼见,成为无数教育工作者案头常备的“教育圣经”与思想启迪之源。
“学习是有节奏地极致重复”重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从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的深刻隐喻,到“教师要用一辈子备课”的职业箴言;从“两套教学大纲”的智育策略,到“劳动与智力共生长”的实践路径——书中每一条建议都如明灯,既与我校“为每一个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的办学理念深度契合,更为永青实验学校破解教育教学难题、推动质量升级提供了精准的方法论指导。
对照我校实践,我愈发清晰地认识到:唯有将书中智慧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教育行动,才能让教育教学质量真正扎根于每一个教育细节。
【读书心得】
以教育智慧点亮每一个生命
——读《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夜深人静时,我再次翻开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仿佛与一位远方的教育智者促膝长谈。作为一所新建学校的校长,我常常思考:如何让永青实验学校真正成为“每一个孩子幸福人生的起点”?如何让教师们在繁忙的工作中依然保持教育的热情与创造力?在反复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不仅是教学的艺术,更是培养学生、引领教师、塑造学校的智慧结晶。
一、学生视角:尊重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被 “看见”
在传统课堂模式中,我们常常习惯于用统一标准衡量所有学生,仿佛他们都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就像不能要求所有七岁孩子都扛起同样沉重的担子,每个学生在知识感知、理解与运用能力上,都存在显著差异。教育的真谛,正在于尊重这些差异,为每个孩子搭建适合其成长的阶梯。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这句话如同一束光,照亮了我校“7+1幸福课堂”的初心。在“7+1幸福课堂”中,我们减少了整齐划一的“齐步走”,增加了个性化的“慢慢来”;摒弃了机械的“讲答案”,倡导启发式的“问问题”;这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只有不断进步的“学习者”。我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具体的、生动的、独特的——他们不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需要细心呵护的种子。
二、教师视角:终身备课,让教育成为一场幸福的修行
“真正的备课,不是‘写教案’,而是‘用终身时间准备’。”读到书中这句话时,我不禁陷入深深的沉思。在现实教育工作中,许多教师常常陷入“没时间备课”的困境:每天忙碌于各类教学任务与行政事务,无暇顾及自身专业成长。但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师的成长是一个终身过程,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与积累。教师的成长,绝非依靠短暂培训就能一蹴而就,而是源于日常的点滴积累。
作为校长,我积极为教师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成立了“永青读书社”,教师们坚持阅读打卡与反思,定期组织读书分享会,让大家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分享心得。老师们说:“只有自己不断吸收新知识,课堂才有活水”“教书越久,越觉得自己懂得太少”。恰如书中所言:“当教师的思想不断丰富,学生才会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教师的幸福,不在于外在的荣誉,而在于内心的充盈与成长。
三、学校视角:五育融合,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身
苏霍姆林斯基从不让教育“偏科”:他认为 “智育不是‘背公式’,而是‘发展思维’;德育不是‘讲大道理’,而是‘学会爱人’;体育不是‘跑圈’,而是‘养成本领’”。他的“思维课”,会带学生到树林里观察蚂蚁搬家,用“蚂蚁怎么找食物”启发“如何解决问题”,将智育与美育揉成了“一首诗”;他的劳动课,让孩子种土豆、做木工,用指尖的老茧换得“我能养活自己”的自信,让劳育成为智育的 “手”;他还规定学生每天要有 2小时“自由时间”——因为“没有休息,就没有创造”。
在永青实验学校,我们也始终坚守这样的“融合”理念:孩子们在劳动课上穿梭于花草林木间,细心呵护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在阅读课上沉浸于2万册藏书中,或安静品读,或热烈讨论;在体育课上,尽情挥洒汗水,磨练意志品质。他们走进临清市烈士陵园,为烈士献花,立下报国之志;走进实践基地开展研学,体会自然科学的奥妙。
如今,学生们不再是被动接收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世界的主人 —— 他们的笑声、争论声、惊叹声,成了校园里最美的背景音。合上书页,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如何爱孩子。”这种爱,不是“包办”,而是“尊重”;不是“催促”,而是“等待”;不是“教他成为谁”,而是“帮他找到自己”。潜心耕耘,静待花开。
作为校长,我愿带领老师们一同将这本书中的“智慧”转化为“行动”:让课堂有“差异的温度”,让教师有“成长的幸福”,让每个孩子都能在教育中活成自己的光。这,便是我阅读《给教师的建议》最真切的收获。
【编后话】
诗人陶渊明说:要珍惜时光,好好读书;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等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我们的学校正在朝着书香校园努力迈进,变阅读为悦读,激发阅读兴趣,让阅读变成孩子一生的良好习惯,让悦读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灵港湾。
做学习型校长,用心办好教育,用爱履行责任。 遵循《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深化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营造书香校园,营造书香班级,营造书香家庭,从中小学生抓起,让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读书,自觉晨诵、午读、睡前阅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和阅读有关的活动,让孩子们养成习惯,喜欢阅读,享受读书之美好,让图书战胜电视,让图书战胜手机,让图书战胜游戏机。
书中自有黄金屋,通过悦读,全体师生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开阔了胸怀,培养了品质。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时间会让我们真正成为读书达人,共创临清教育更加辉煌的明天。
【平台主编简介】
韩积蕊,笔名寒冰,山东临清人。民盟盟员、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五老志愿者,聊城市老教师宣讲团成员、京杭书院宣讲团成员、临清市关工委传统文化宣讲团成员、市委宣传部理论讲堂(电视台)宣讲人,市宣讲专家团成员,市老年大学古典文学讲师。
《都市头条·运河浪花》文学平台认证主编,聊城市关工委先进个人。
1988年开始写作,编撰六部书稿(120万字),出版三部。代表作《家教文墨香》,著书立说搞讲座,发挥余热做公益。
【运河浪花】
钟情翰墨.笔耕不辍
特邀顾问:冯喆
文史顾问:文博 鸿涛
总编:运河浪花
主编:寒冰
美编:玉玲
校对:凌云
编审:冰凌斋主人
编委:立诚 圣杰